莫扎特的這首《安魂曲》,D小調,也稱為《安魂彌撒曲》,K626,實質是未完成作品,由蘇斯梅爾整理完成。
莫扎特:安魂曲 MOZART: Requiem
莫扎特的這首《安魂曲》,D小調,也稱為《安魂彌撒曲》,K626,實質是未完成作品,由蘇斯梅爾(Franz Xaver Sussrmayr, 1766-1803)整理完成。這首作品作於1791年,實際是莫扎特自己的輓歌,據蘇斯梅爾自己的說法,他對這首《安魂曲》的補遺為:
1.據莫扎特遺稿 中《末日經》到《奉獻曲》中的「主,我向你奉獻」配樂,並把《末日經》中自第十二節《負罪的人等待審判》作完。
2.新作《歡呼歌》(Sanctus)、 《奉主之名而來》(Benedictus)及羔羊頃(Agnus Dei)。
3.從莫扎特已完成的《進堂詠》及《垂憐經》中借用部分文字與音樂,作成《永恆之光》(Lux aetema)。這首《安魂曲》另有貝耶(Beyer)等人的整理完成版本,但應該說,蘇斯梅爾完成本乃是權威本。
安魂曲其實也是彌撒曲的一個分支,主要是指羅馬天主教用於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安魂曲的唱詞與普通彌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榮耀經(Gloria)與信經(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 irae)。之所以稱為安魂曲,是因為唱詞的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開頭,第一句是「主啊,請賜予他們永恆的安息」。安魂曲這個名詞在音樂上接受的人比較多,而教會一般將其翻譯為追思曲。
索爾蒂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如果要一位粗通音樂的人說出歷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個倒有九個要答莫扎特《安魂曲》。人們熱衷於《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於獵奇。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裡德·韋伯的多事的德國作曲家撰寫了一本書,書中對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偽考據的疑問,於是重新鉤起人們對陳年往事的無限興趣,一時各種關於《安魂曲》的傳奇、假想、謠言、推測與美好幻想相繼出籠,關於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為搶手貨,從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為莫扎特學的一部分。
1791年莫扎特與妻子康斯坦採一起到布拉格參加自己的歌劇《狄託的仁慈》的演出,所有的神秘故事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動身到布拉格前的某一天夜晚有位使者造訪了莫扎特家,他約莫扎特為匿名的委託人創作一部《安魂曲》,並先付了一半酬金,這位信使穿一件灰色的鬥篷,使莫扎特頓生莫明的反感,而8月底莫扎特夫婦回到維也納之後,信使再次出現催逼莫扎特交稿。
現在這位「黑衣人」(這又是出自好事者的臆造,因為黑色鬥篷更接近地獄使者的打扮)的身份已經昭然若揭,他叫萊特傑普,全權代表弗蘭茨·馮·瓦爾澤格伯爵,伯爵據說頗通音律且喜歡附庸風雅,常常出錢購買別人作品然後填上自己的名字以圖流芳百世,1791年2月份伯爵夫人不幸去世,悲痛之餘伯爵想到應當有一部作品在亡妻一周年時演出,於是他如法炮製請鄰居(或者僕人)萊特傑普跑腿向莫扎特約稿,不管怎樣他總算如願以償地在歷史上留下了姓名,現在我們知道如果沒有這個虛偽的貴族拍腦袋的餿主意莫扎特也許不會那麼早早的死去。莫扎特當時的身體情況非常糟糕,病中的人容易產生宿命感或是許多健康人所不理解的怪念頭,莫扎特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那黑衣人就是索命的冥間使者,而《安魂曲》將是自己的臨終絕筆。莫扎特曾經詢問過黑衣人他所代表的委託人到底是誰?萊特傑普警告莫扎特不要亂打聽,因為那位委託人不願暴露自己的身份,這無法理解的解釋當然令莫扎特更加過敏,於他加倍相信這神秘的使者來自冥冥之中。
在上百種有關莫扎特死因的謠傳中,最漫無邊際的要算是講莫扎特是被共濟會投毒暗害的,要知道莫扎特一直是個品行良好的共濟會會員,連奧地利的國歌也是從他的《小共濟會康塔塔》中節選出來的。還有一個最普遍的說法是莫扎特的對手薩裡耶利派人(那個神秘的黑衣人)約莫扎特作曲,在重病之中使他不得休息,最後導致了莫扎特的早夭(這一說法的變種是薩裡耶利派人下毒)。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些純屬無稽之談,但熱愛浪漫不甘平淡的人們寧可相信這些更離奇、刺激的說法。
現在讓我們拋棄所有傳聞,回到歷史事實: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莫扎特瘋狂地作曲,但《安魂曲》的創作卻一直被他擱置,莫扎特只是在其他作曲活動的間隙中才寫上幾段,就在去世前幾天(1791年12月4日)莫扎特還邀請他的內兄申克與歌唱家戈爾(《魔笛》中薩拉斯特洛的扮演者)到家裡為他演唱了《魔笛》的片斷,重病纏身只能臥床的莫扎特感到了將不久於人世,他不願意將未完成的作品留給人們,於是他強打精神又寫了幾段《安魂曲》的音樂,並將創作的意圖向助手緒斯邁爾(Sussmayr.F.X.)作了交代,12月5日凌晨莫扎特去世。
莫扎特去世之後他的妻子康斯坦採就開始著手請人續寫完成《安魂曲》,她首先想到的是著名作曲家約瑟夫·艾伯勒(Eybler, J.),後來就是他繼承薩裡耶利成為了奧地利宮廷樂長。艾伯勒完成了《震怒之日》(Dies irae)與《落淚之日》(Lacrimosa)的配器,然後他將莫扎特的原譜交還給了康斯坦採,表示無法完成這個重任,萬般無奈之下康斯坦採只能求助於前面提到過的莫扎特的助手緒斯邁爾,最後就是由他續寫完成了整部《安魂曲》。
但有關《安魂曲》的疑點仍然非常多,歷來爭論的問題大概有這些:《安魂曲》的手稿或者抄本是否在莫扎特死後被盜或被轉移?《安魂曲》的手稿是否於1792 年3月被賣給了一位貴族?還有一位莫扎特的朋友、單簧管演奏家斯塔德爾(Stadler M.),康斯坦採曾希望由他續寫完成《安魂曲》,因此他得到過《安魂曲》的手稿,問題是他還了沒有?凡此種種疑問大多是《安魂曲》1792年出版之後提出的,人們希望莫扎特寫完了《安魂曲》,於是有了這些似是而非的推測。
緒斯邁爾的續寫
現在來談談緒斯邁爾這個人,他是莫扎特的助手、親密的朋友、學生(他比莫扎特小10歲),他們的關係很好,雖然莫扎特對緒斯邁爾的才智表示過些許惱火與無奈。可以說沒有人比緒斯邁爾更加了解莫扎特的風格與作曲方法,但在他創作的一些歌劇與清唱劇作品裡這種傳承卻無法看到,事實上緒斯邁爾最好的繼承莫扎特風格的作品就是這部續寫的《安魂曲》。而莫扎特生前向緒斯邁爾指明了創作的方向,他的創作意圖得到了學生的貫徹,因此有不少學者認為雖然不夠成熟,但緒斯邁爾的續寫卻是最忠實的,符合原意的。
關於《安魂曲》,莫扎特完成的部分主要是《進臺詠》與《求主垂憐》,這兩個段落不僅完成了聲樂部分,器樂伴奏也已經是完整詳細的配器譜。第三部分《繼敘詠》(Sequenz)除了最後一段《落淚之日》(Lacrimosa)之外都完成了旋律譜,在配器方面莫扎特亦有較為具體的指示,《落淚之日》部分莫扎特只寫了八小節,緒斯邁爾續寫了整個《繼敘詠》,而這個部分的管弦樂配器則是由艾伯勒完成的。第四部分《奉獻經》莫扎特寫了聲樂部分,從這裡直到整部《安魂曲》結束都是由緒斯邁爾譜寫完的,但《安魂曲》最後兩部分《羔羊經》和《領主詠》(Communio)緒斯邁爾並沒有重新譜曲,而是分別採用了現成的《彌撒曲》(KV220)與開頭部分《垂憐經》裡的賦格,這恐怕來自莫扎特的囑託。
莫扎特完成部分與後人續寫部分的詳細分析
Requiem in D minor,K626
1 Introitus(垂憐經):Requiem(進臺詠)---莫扎特完成聲樂部分,器樂伴奏以呈完整詳細的器樂譜。
2 Kyrie(求主垂憐)---莫扎特完成聲樂部分,器樂伴奏以呈完整詳細的器樂譜。
3 Sequenz(繼敘詠)Dies irae(震怒之日)---莫扎特完成旋律譜,具體指示配器方面。艾伯勒完成管弦樂配器。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4 Tuba mirum(號角聲起)---莫扎特完成旋律譜,具體指示配器方面。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5 Rex tremendae(你是可怕威嚴的君王)---莫扎特完成旋律譜,具體指示配器方面。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6 Recordare(至慈耶穌求你垂憐)---莫扎特完成旋律譜,具體指示配器方面。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7 Confutatis(惡人群魔徑受審判)---莫扎特完成旋律譜,具體指示配器方面。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8 Lacrimosa(落淚之日)---莫扎特寫了八小節,永遠停下了他的筆,成為了他自己真正的安魂彌撒曲。艾伯勒完成管弦樂配器。隨斯邁爾續寫完剩餘的。
9 Offertorium(奉獻經)omine Deus(主耶穌)---莫扎特寫了聲樂部分。由隨斯邁爾寫完剩餘的。
10 Hostias(犧牲)---莫扎特寫了聲樂部分。由隨斯邁爾寫完剩餘的。
11 Sanctus(聖哉經)---完全由隨斯邁爾寫成,優美、動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經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2 Benedictus(降福經)---完全由隨斯邁爾寫成,優美、動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經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3 Agnus Dei(羔羊經)---採用K220《彌撒曲》:可能來自莫扎特的囑託。
14 Communio:Lux aeterna(領主詠)---採用開頭部分《垂憐經》中的賦格:可能來自莫扎特的囑託。
#p#副標題#e#
d小調安魂彌撒曲,作品626號,簡稱《安魂曲》,是莫扎特最後一部作品,寫於1791年。在當年7月,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創作《安魂曲》,且必須匿名。今日我們知道是瓦爾塞根伯爵,人們猜想或許他想讓他的朋友們猜作者的名字,又或許想將著作權據為己有。因疾病和貧窮而衰弱的莫扎特,還必須面對工作的重負,因為他在八月初收到一份關於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創作歌劇的請求(狄托的仁慈 K.621),而且必須於三周內寫完。三十五歲的莫扎特於十二月辭世,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受其妻子康絲坦茲之託,後來這首曲子由他的學生完成,Franz Xavier Süssmayer而後又由Sigismund von Neukomm接手)。Neukomm的集成版只於1819年在裡約熱內盧演奏,之後就被人們忘記了。第二次演奏於2006年3月10日在Liévin為紀念Courrières礦難而進行。
有個傳奇故事說莫扎特在《安魂曲》裡見到了自己即將死去的先兆,這個傳說被用在福爾曼的電影《阿馬德烏斯》裡,這其中浪漫的想像多過於事實。
額外要強調的是,《安魂曲》並非「無名氏」或「黑衣人」所委託,而是瓦爾塞根伯爵委託莫扎特為悼念伯爵的亡妻所寫,當時他剛剛完成《魔笛》的創作不久。
全曲共八個章節,結構如下:
1. 進堂詠: Introitus: Requiem aeternam (Choir and Soprano solo)
2. 垂憐經: Kyrie: eleison (Choir)
3. 繼抒詠:Sequentia: (text based on sections of the Dies Irae):
1. 末日經: Dies irae (Choir)
2. 神奇號聲:Tuba mirum (Soprano, Alto, Tenor and Bass Solo)
3. 赫赫君王:Rex tremendae majestatis (Choir)
4. 求你垂憐:Recordare, Jesu pie (Soprano, Alto, Tenor and Bass Solo)
5. 受判之徒:Confutatis maledictis (Choir)
6. 愛憐頌:Lacrimosa dies illa (Choir)
4. 奉獻經:Offertorium:
5. 聖哉經:Sanctus:Dominus Deus Sabaoth (Choir)
6. 迎主曲:Benedictus: (Solo Quartet then Choir)
7. 羔羊贊:Agnus Dei (Choir)
8. 領主曲:Communio: Lux aeterna (Soprano solo and Choir)
關於安魂曲
早期,象拉索、帕萊斯特裡納、維多利亞等都寫過安魂曲,比如,帕萊斯特裡亞在1591年創作的《死者彌撒》(Missa pro Defunctis),其實就是安魂曲。1605年,當維多利亞擔任馬德裡德斯卡爾扎雷亞修道院管風琴師、唱詩班指揮的時候,他創作了一部原先被命名為《悼亡儀式》(Officium defunctorum)的安魂曲,雖然形式上與現在的安魂曲相比有些出入,但莊嚴的音樂卻令人肅然起敬,這些都是文藝復興時代著名的安魂曲作品。許茨、巴赫、海頓等因為並非天主教徒,因此鮮有創作安魂曲,在19世紀初最出名的安魂曲就要算是莫扎特的那部了。
這首作品的版本可選:
1.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歌唱家合唱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版(Tomowa - Sintaw、Muller、Molinari、Cole演唱),DG,CD編號419 023-2(金版),《企鵝》評介三星。
2.伯姆指揮維也納歌唱家合唱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版(Mathis、Haman、Ochman、 Ridderbusch演唱),DG,CD編號413 553-2。
3.伯恩斯坦指揮巴伐利亞合唱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版(McLaughlin、Ewing、Hauptmann演唱),DG,CD編號 427 353-2。
4.希科克斯指揮北方小交響合唱團、倫敦交響合唱團、北方小交響樂隊版(Kenny、Hodgson、Davies、Howell演 唱),Virgin,CD編號CUV5 61260-2,《企鵝》評介三星。
5.施雷爾指揮萊比錫廣播合唱團、德勒斯登樂團版(Price、Schmidt、Araiza、Adam演 唱),Philips,CD編號422 420-2,《企鵝》評介三星。
6.加德納指揮蒙特威爾第合唱團、英國巴洛克樂團版(Bonney、Otter、Blochwitz、White演 唱),Philips,CD編號420 197-2,《企鵝》評介三星。
7.馬裡納指揮聖馬丁合唱團、聖馬丁樂團版(McNair、Watkinson、Araiza、Lloyd演 唱),Philips,CD編號432087-2。這7個版本,使用的都是蘇斯梅爾版。
另外的版本可選:
1.霍格伍德指揮威斯特敏斯特童聲合唱團、古代音 樂合唱團、古代音樂團版(Kikby、Watkingson、Johnson、D. Thomas演唱)使用蒙德(Maunder)版,Decca,L'OI,CD編號411 712-2,《企鵝》評介三星保留一星。
2.哈農庫特指揮維也納歌劇院合唱團、維也納音樂團版(Yaker、Wenkel、Equiluz、R. Holl演唱),使用貝耶版,Teldec,CD編號2292 42911-2。
這首《安魂曲》的歷史錄音可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