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安魂曲

2021-02-19 知樂古典音樂


今日主播:JellyChen_

▵點擊收聽▵

◇◇◇

我將會在旋律中生活,也將會在旋律中死去。音樂成了我的生命。

——莫扎特

《安魂曲》作於1791年,是莫扎特最後的作品。

1791年秋天,莫扎特曾對妻子說:「我想為自己寫一首安魂曲。」不想一語成讖,很快應驗。瓦爾塞根伯爵慕名來請他作一首安魂曲以悼亡妻。面對伯爵的殷切期待,莫扎特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部作品的創作中。在給朋友的信中,他寫道:「你知道,創作對我來說至少不比休息更累,況且我也不能無事可做。我預料有些事情將在我身上應驗。鐘聲響了,我只能用標點符號向你表示……」

夜以繼日地工作,本就身體單薄的莫扎特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但為了能夠完成伯爵的託付,他仍堅持著。可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沒能完成這部富於人道主義色彩的作品,這果然成了他為自己創作的安魂曲。莫扎特去世時才35歲,生前的天才聲譽和奢華生活都沒有了,音樂大師在貧困疾病交加中死去。只有他的音樂,沒有一絲傷感,充滿陽光、快樂。

莫扎特這部《安魂曲》採用的是傳統的安魂曲形式,填的是德文歌詞,根據通用原則,他還填寫了拉丁文歌詞,非常真摯動人。莫扎特一生的作品都沒有痛苦,即便是在他最貧窮潦倒的時候,他也能讓作品充滿純淨的快樂。這部臨終作品仍然保持著這個優點,全曲充滿天國光芒照耀的感覺。莫扎特的安魂曲共分8個部分,莫扎特在寫到第8小節時去世,他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樂,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幫他完成全曲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他的學生蘇斯邁爾,但主要是蘇斯邁爾。蘇斯邁爾的確才情不足,連莫扎特本人也認為他比較笨,但莫扎特在臨終前曾對蘇斯邁爾有所交待,序曲還是基本體現了莫扎特在前一部分的風格。

著名的日本樂評人志鳥榮八郎曾說:「我聆聽這部作品時,不僅僅是感受到莫扎特耗儘自己的心血來創作,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莫扎特創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的那種堅強的意志。莫扎特的意志深深地感染了我。每聽一次,我都充滿了新的勇氣和力量。」當我們在世界上的某一個角落裡,聽到這首樂章響起的時候,誰不會想到莫扎特呢?

 

文/茶茶斑竹 、校對/Nancy


知樂古典音樂—知識文庫

www.zhiyue001.com

  有聲音的古典音樂鑑賞平臺


FOLLOW US|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

微信公眾帳號:知樂古典音樂(ID:zhiyue_music)

新浪微博:知樂古典音樂

喜馬拉雅、蝦米、蜻蜓的認證帳號:知樂古典音樂


JOIN US

招賢納士|商務合作|有意添加

微信號:zhiyue1001

相關焦點

  • 【作品】莫扎特《安魂曲》
    索爾蒂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莫扎特《安魂曲》創作過程如果要一位粗通音樂的人說出歷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個倒有九個要答莫扎特《安魂曲》。人們熱衷於《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於獵奇。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裡德·韋伯的多事的德國作曲家撰寫了一本書,書中對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偽考據的疑問,於是重新鉤起人們對陳年往事的無限興趣,一時各種關於《安魂曲》的傳奇、假想、謠言、推測與美好幻想相繼出籠,關於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為搶手貨,從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為莫扎特學的一部分。
  • 莫扎特《安魂曲》欣賞指南
    《安魂曲》K.626淺議莫扎特的《安魂曲》    導讀:《安魂曲》是彌撒曲的一個分支,主要是羅馬天主教用於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莫扎特臨終前創作的《安魂曲》最其代表性。本文通過對莫扎特《安魂曲》的創作背景、過程及曲式結構等要素進行簡要闡述, 對莫扎特《安魂曲》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為欣賞莫扎特安魂曲提供幫助。       紀念莫扎特主題:1、紀念莫扎特丨如何演奏他的鋼琴奏鳴曲?2、莫扎特音樂的核心精神是什麼?
  • 【分析】莫扎特《安魂曲》詳細分析
    11 Sanctus(聖哉經)——完全由隨斯邁爾寫成,優美、動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經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12 Benedictus(降福經)——完全由隨斯邁爾寫成,優美、動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經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13 Agnus Dei(羔羊經)——採用K220《彌撒曲》:可能來自莫扎特的囑託。
  • 【聖樂賞析】莫扎特《Requiem安魂曲》
    【莫扎特《Requiem》賞析】  如果要一位粗通音樂的人說出歷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個倒有九個要答莫扎特《安魂曲》。人們熱衷於《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於獵奇。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裡德·韋伯的多事的德國作曲家撰寫了一本書,書中對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偽考據的疑問,於是重新鉤起人們對陳年往事的無限興趣,一時各種關於《安魂曲》的傳奇、假想、謠言、推測與美好幻想相繼出籠,關於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為搶手貨,從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為莫扎特學的一部分。
  • 莫扎特《安魂曲》--落淚之日
    安魂曲一種用於天主教追悼儀式的合唱套曲。原為悼念死亡者的彌撒曲。
  • 聽莫扎特《安魂曲》一千遍的感受
    《安魂曲》莫扎特《安魂曲》的精神      莫扎特安魂曲是最接近死亡的感覺音樂,一方面因為那是莫扎特臨死前的遺作,並未完成,另一方面是因為那音樂是所描述的最接近人們死亡的時候的感覺的音樂。那是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莫扎特為了這部偉大的安魂曲,一定在心裡體驗了無數遍死亡時的感覺,以及死後會怎樣的一番場景。毫無疑問,這加速了這位天才作曲家的死亡,尤其會導致心力衰竭。
  • 莫扎特《安魂曲》的「發燒」錄音
    我記得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唱片店裡見過許多第一種意義的《安魂曲》錄音,比如維克多?德?薩巴塔指揮義大利廣播交響樂團1939年的演出。在德?薩巴塔的年代,《安魂曲》是少有參考樣本的,儘管今天我們知道在 他之前已經有弗裡茨?布希和布魯諾?瓦爾特的演出記錄下來,但我還是認為德?薩巴塔的演出具有鮮明的獨創性和原生性,他的速度中庸而均衡,基本上迴避了作品的戲劇性傾向。
  • 莫扎特《安魂曲》(Requiem)簡介
    安魂曲和彌撒曲的區別彌撒又稱為感恩祭,是天主教的重要主日禮儀活動,基督教新教稱為禮拜
  •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五)——莫扎特《安魂曲》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五)——莫扎特《安魂曲》安魂曲其實也是彌撒曲的一個分支,主要是指羅馬天主教用於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安魂曲的唱詞與普通彌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榮耀經(Gloria)與信經(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 irae)。
  • 莫扎特安魂曲 | 以永遠的光輝照耀他們
    《D小調安魂彌撒曲》,KV626,或簡稱《D小調安魂曲》,是莫扎特創作的一部安魂曲,也是他最後的作品之一,寫於1791年。1791年7月,一位匿名人士(後來發現該人是瓦爾塞根伯爵要求莫扎特為他撰寫一套《安魂曲》。當時莫扎特仍在撰寫歌劇《魔笛》,亦剛剛接受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加冕成為波希米亞國王創作正歌劇(即《蒂託的仁慈》,KV621)。
  • 莫扎特《安魂曲》丨完全歌詞欣賞指南
    《安魂曲》欣賞指南      奧地利偉大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作曲家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但遺憾的是,莫扎特並未能完成這部偉大的音樂著作。當時35歲的莫扎特的健康狀況已經糟糕到了極點,而《安魂曲》的創作就是在這個時候。於是他便展開了與時間和死亡賽跑的計劃,奮筆疾書。
  • 周日音樂廳之《安魂曲》,莫扎特深沉而嚴肅的一面
    但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再怎麼說《莫扎特傳》也是一部有關於音樂的電影,所以實際上我們也有必要稍微來說一下電影之中有關於音樂的部分。那麼,咱們今天就來稍微說一下莫扎特的《安魂曲》好了。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在電影之中讓莫扎特創作安魂曲並最終間接導致莫扎特死亡的神秘人是電影中的主角安東尼奧
  • 世界歷史:天才音樂家莫扎特,安魂曲的創作過程
    莫扎特充滿了活力,忙著三件接連而來的工作:1791年5月,專門在鄉下劇院演唱日耳曼歌劇的席卡內德,提供莫扎特寫作有關一支魔笛歌劇的大概計劃,並要他的兄弟會的弟兄們供給音樂,莫扎特同意了!當時康斯坦策再度懷孕,6月到巴登去了。因此,他接受席卡內德的邀請,住到劇院附近的花園旅社。
  • 清明節特別放送:電影《莫扎特傳》之《安魂曲》
    安魂曲其實也是彌撒曲的一個分支,主要是指羅馬天主教用於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安魂曲的唱詞與普通彌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榮耀經(Gloria
  • 「安魂曲」知多少?
    如果要一位粗通音樂的人說出歷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個倒有九個要答莫扎特《安魂曲》。人們熱衷於《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於獵奇。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裡德·韋伯的多事的德國作曲家撰寫了一本書,書中對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偽考據的疑問,於是重新鉤起人們對陳年往事的無限興趣,一時各種關於《安魂曲》的傳奇、假想、謠言、推測與美好幻想相繼出籠,關於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為搶手貨,從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為莫扎特學的一部分。
  • 安魂曲,春天的魅力。莫扎特的音樂,在詩歌中徜徉
    莫扎特:奧地利作曲家,音樂家。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譜寫的音樂有《魔笛》,《安魂曲》,《費加羅的婚禮》NBO:費加羅的婚禮序曲,K.492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交響樂團詩歌|春天裡的莫扎特郊外是希望,軺車用五線譜編織了伊多梅紐斯從金色的海水穿越夏天、秋天,葉楓飄灑著慕尼黑的荒島歌者是獻給春天的,從此春天娶了一個世界(四) 莫扎特從童話的意識裡憂鬱
  • 電影《莫扎特傳》
    他在莫扎特的事業上一次次的從中作梗——故意縮短歌劇的上演周期,惡意刪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著喪父之痛時給他無情的精神折磨。貧窮虛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後的幾年裡,寫就遺作《安魂曲》,一代大師35歲就與世長辭,留下不朽作品。而薩裡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結局。
  • 伯樵︱莫扎特的最後一年:撥開纏繞在《安魂曲》周圍的謎團
    像莫扎特這樣的演奏家,不得不把樂譜中的精彩段落留白,只在現場表演時演奏,以防被別的演奏者乃至出版商、演出方盜取。其次,本書破除了很多關於莫扎特的神秘化敘事,其中最著名的無疑是黑衣信使委託莫扎特創作《安魂曲》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由康絲坦斯第二任丈夫所記錄:1791年7月中旬,莫扎特突然接到一個神秘的委約,一位信使匿名代人向莫扎特委約了一部《安魂曲》,並留下了優厚的訂金。
  • 莫扎特絕筆神作,以死敬生的生命讚歌!
    「安魂曲」始於天主教告慰逝者的彌撒儀式,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彌撒曲,隨著「安魂彌撒」的發展,其功能已不再局限於宗教中悼念亡靈,而是逐漸拓展為悼念逝者、安撫後人甚至作為獨立的音樂審美而存在的音樂形式,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他借用「安魂彌撒」這種宗教音樂範式來表達個人生死觀的作品。
  • 【音樂家電影】《莫扎特傳》♪
    莫扎特最終英年早逝,而薩利埃裡則在晚年趨於平庸、泯然眾人。該片曾獲1984年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的最佳電影獎。在劇中默裡•亞伯拉罕飾薩利埃利,湯姆•胡爾斯飾莫扎特。相信很多古典音樂愛好者也一定看過這部電影,電影中吸引大家的不僅僅是略帶虛構的莫扎特與薩利埃裡的激烈衝突,當然還有影片中的莫扎特的那些美妙與感人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