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播:JellyChen_
▵點擊收聽▵
◇◇◇
▽
我將會在旋律中生活,也將會在旋律中死去。音樂成了我的生命。
——莫扎特
《安魂曲》作於1791年,是莫扎特最後的作品。
1791年秋天,莫扎特曾對妻子說:「我想為自己寫一首安魂曲。」不想一語成讖,很快應驗。瓦爾塞根伯爵慕名來請他作一首安魂曲以悼亡妻。面對伯爵的殷切期待,莫扎特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部作品的創作中。在給朋友的信中,他寫道:「你知道,創作對我來說至少不比休息更累,況且我也不能無事可做。我預料有些事情將在我身上應驗。鐘聲響了,我只能用標點符號向你表示……」
夜以繼日地工作,本就身體單薄的莫扎特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但為了能夠完成伯爵的託付,他仍堅持著。可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沒能完成這部富於人道主義色彩的作品,這果然成了他為自己創作的安魂曲。莫扎特去世時才35歲,生前的天才聲譽和奢華生活都沒有了,音樂大師在貧困疾病交加中死去。只有他的音樂,沒有一絲傷感,充滿陽光、快樂。
莫扎特這部《安魂曲》採用的是傳統的安魂曲形式,填的是德文歌詞,根據通用原則,他還填寫了拉丁文歌詞,非常真摯動人。莫扎特一生的作品都沒有痛苦,即便是在他最貧窮潦倒的時候,他也能讓作品充滿純淨的快樂。這部臨終作品仍然保持著這個優點,全曲充滿天國光芒照耀的感覺。莫扎特的安魂曲共分8個部分,莫扎特在寫到第8小節時去世,他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樂,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幫他完成全曲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他的學生蘇斯邁爾,但主要是蘇斯邁爾。蘇斯邁爾的確才情不足,連莫扎特本人也認為他比較笨,但莫扎特在臨終前曾對蘇斯邁爾有所交待,序曲還是基本體現了莫扎特在前一部分的風格。
著名的日本樂評人志鳥榮八郎曾說:「我聆聽這部作品時,不僅僅是感受到莫扎特耗儘自己的心血來創作,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莫扎特創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的那種堅強的意志。莫扎特的意志深深地感染了我。每聽一次,我都充滿了新的勇氣和力量。」當我們在世界上的某一個角落裡,聽到這首樂章響起的時候,誰不會想到莫扎特呢?
文/茶茶斑竹 、校對/Nancy
知樂古典音樂—知識文庫
www.zhiyue001.com
有聲音的古典音樂鑑賞平臺
FOLLOW US|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
微信公眾帳號:知樂古典音樂(ID:zhiyue_music)
新浪微博:知樂古典音樂
喜馬拉雅、蝦米、蜻蜓的認證帳號:知樂古典音樂
JOIN US
招賢納士|商務合作|有意添加
微信號:zhiyue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