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恨交纏,難知難解 電影《莫扎特傳》闡釋天才與庸才不同的人生

2020-11-10 北晚新視覺網

上映於1984年的電影《莫扎特傳》,是筆者身邊不少朋友進入古典音樂世界的鑰匙。影片以莫扎特的前輩及競爭者薩利埃裡的視角,回顧莫扎特短暫而傳奇的人生;這位天才音樂家的交響曲、歌劇、鋼琴協奏曲和彌撒曲等亦穿插其中,推進劇情,並襯託氣氛。片中出現的那首《十三件管樂器的小夜曲》雖不是莫扎特最出名的作品,卻尤其讓我念念難忘。

電影《莫扎特傳》海報

《莫扎特傳》上映後即引起熱議,斬獲翌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等八個獎項。以作曲家生平經歷改編的傳記電影通常在愛樂人之間口口相傳,較難為不熟悉古典音樂的受眾悅納,而捷克導演米洛斯·福爾曼顯然不滿足於僅僅為古典樂迷或是為莫扎特的粉絲們拍攝一部電影,他希望影片中不單有音樂,亦由音樂映照人性之光暗。

這部回顧音樂天才莫扎特生平的電影,並非全然遵照史事。片中,與莫扎特同樣活躍在18世紀維也納的作曲家薩利埃裡成為最大的反派。他嫉妒莫扎特的卓絕音樂天賦,又憤恨自己寫不出同樣精妙動人的旋律,故而一次次地陷害或折磨這位不諳世事的音樂天才:縮短莫扎特歌劇的演出周期,刪改這位天才後輩的作品,甚至假扮成為莫扎特嚴厲的父親,不斷給病重的莫扎特以無止境的精神折磨……儘管歷史上的薩利埃裡根本不是如此狠毒的角色(他在當時音樂界享有盛名,是維也納第一所音樂學院的院長,也曾擔任貝多芬和舒伯特的老師),但導演根據後世捕風捉影的傳言將薩利埃裡與莫扎特簡化為截然對立的兩面(一邪一正,一陰狠一天真),實為加強影片中的戲劇張力,引觀者由彼及此反思並慨嘆當下的際遇與人生。

片名直譯是「阿瑪迪烏斯」,在義大利語中有「上帝寵兒」之意。薩利埃裡之所以對莫扎特嫉恨至深,不止在於他討厭莫扎特浮誇的外表和放蕩的生活,不止在於莫扎特作品總能得到眾人喜愛,更在於他全然明白莫扎特的天分並非來自塵世,而是上帝恩寵,卻不解上帝為何偏偏挑選這樣一位其貌不揚、缺乏教養、性格另類的「怪人」來承繼這份世間難見的才華?電影開篇不久,薩利埃裡即拋出這個詰問,正因為他無意間讀到《十三件管樂器的小夜曲》樂譜中那段再經典不過的單簧管與雙簧管對唱。

《十三件管樂器的小夜曲》創作於1780至1781年間,是莫扎特二十五六歲時的作品。對於一般作曲家而言,這個年紀尚未及成熟期,而對於八歲已能寫作交響曲的莫扎特而言,那個年紀的他早已是訓練有素的音樂家,輕鬆駕馭各類曲式,並充分發揮不同樂器的性格以達至新境。這首七個樂章的小夜曲又名「大組曲」,為雙簧管、單簧管、巴松管、法國號和低音提琴而寫,其中第三樂章單簧管與雙簧管的互動尤其為樂迷喜愛,也是片中薩利埃裡單是讀譜便已自愧不如的動人旋律。

「起初,這曲子聽起來平平無奇……忽然,雙簧管奏出高音,只是一個綿長的單音,漂浮在那兒,然後單簧管接過旋律,將其引入甜美歡愉的情境中。」影片中,晚年的薩利埃裡仍清楚記得初讀莫扎特此段曲譜時難以言說的驚嘆與感動。接著,鏡頭忽而跳轉,樂音被粗暴打斷,原來是年少無知的莫扎特旁若無人地取走樂譜後,自顧自地與玩伴嬉笑打鬧。在薩利埃裡眼中,莫扎特絲毫不知珍惜上帝賜予的天賦,而他本人窮盡半生精力,竟根本無法創作出眼前這幼稚小兒隨手寫下的旋律。他愛這樂音,卻又恨這樂音不屬於他,如是愛恨交纏的情緒貫穿全片,亦凸顯人性光暗,複雜微妙,難知難解。

莫扎特是天才,薩利埃裡將自己視作「全天下庸才的代表」。天才大多逃不過多舛命運的磨折,庸才卻常常安樂無虞。若由你選擇,你是否願意承負天才命定的掙扎與痛苦,還是更希望平庸安閒地度過一生呢?

(原標題:天才與庸才)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1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天才與庸才的哲思——電影《莫扎特傳》觀後感
    《莫扎特傳》便是取材於莫扎特畢生經歷的電影作品,以莫扎特與他的同僚薩列裡的「千古迷案」為背景,講述一個音樂才能相對平庸的作曲家因嫉妒而設計害死了音樂天才的故事。故事雖然有虛構成分,但其中描寫的天才從小成名卻最終「隕落」的命運卻令人深思,引人唏噓。莫扎特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其父親是當時頗受人尊敬的音樂家。
  • 音樂電影《莫扎特傳》,教科書般的音樂,把嫉妒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部電影比我出生還要早幾年,音樂電影《莫扎特傳》 雖然基本上講的是一個嫉妒的故事 ,但是84年能拍出這樣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驚 ,莫扎特傳的音樂真的是很震撼人心。教科書般的劇本,教科書般的剪輯,教科書般的表演,教科書般的音樂,一個天才的隕落。
  • 帶你解讀一代音樂巨匠《莫扎特傳》
    那一刻,「上帝之聲」莫扎特慘澹收場化為凡塵。32年後的一個雪夜,維也納精神病院裡陰暗悽冷。一個名叫薩列裡的老人不停地哀嚎著「原諒我吧,莫扎特!是我謀殺了你,願上帝寬恕我。」當晚他割頸自殺,送醫院後僥倖撿回一條性命。然而世人只知莫扎特,卻無人聽聞薩列裡。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哀,對此一直無法釋懷。傷愈之後他向神父懺悔,講述了自己暗害莫扎特的經過。
  • 藝人知多少——《莫扎特傳》影評
    薩列裡在不斷努力下成為維也納的御用作曲家,很受歡迎,直到莫扎特的到來改變了薩列裡的一生。莫扎特是音樂天才,一部分是因為天賦;一部分源自他父母是音樂愛好者,從小接受藝術的薰陶;還有一部分是他的刻苦努力。對薩列裡來說,莫扎特的到來不僅在事業上造成了威脅,也在女人上造成了威脅。他心愛的姑娘心系莫扎特,卻無意於他。他嫉妒他的優秀,痛恨他的作為,卻熱愛他的曲子。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莫扎特》小說版
    《莫扎特》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衝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鑑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莫扎特》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衝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鑑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莫扎特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迪亞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間的一段,拉賭指"上帝所鍾愛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鍾愛的人,而薩列裡卻一手毀滅掉了他的絕世才華。上帝愛之深,庸人害之切,這是對世事的絕妙諷刺。
  • 電影《莫扎特》:所有平庸的人們,我寬恕你們
    電影《莫扎特》——「所有平庸的人們,我寬恕你們。」 《莫扎特》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衝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鑑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莫扎特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迪亞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間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鍾愛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鍾愛的人,而薩列裡卻一手毀滅掉了他的絕世才華。上帝愛之深,庸人害之切,這是對世事的絕妙諷刺。_?
  • 《莫扎特傳》莫扎特一生都在追求人的原鄉
    評論中有一句短評說的好,「庸才企圖作天才的影子,替代天才行使上帝的權力,可他忘了天才是光,沒有影子,輾轉半生,到頭終是空。」我看過一個樂評(鹿哥來了)評論莫扎特,他說莫扎特的音樂充滿了自由和隨性,又充滿了典雅和神性,好像所有的音符都是呼之欲出,其他作曲家都是寫完一個樂器在寫另一個,他不一樣,他是豎著寫,好像在下筆那一刻,他知道所有的樂器在一起發出怎樣的音響效果,這種感覺類似於第一性原理,他可以直接獲取到自己想要的聽感,在這樣高效的創作方式下,他通常不需要做任何修改就可以說,我的音樂中一個音不多,一個音也不少
  • 《莫扎特傳》既生瑜何生亮
    1984年在美國上映的電影《莫扎特傳》就上演了「即生瑜,何生亮」的故事。該片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湯姆·休斯克、F·莫裡·亞伯拉罕主演,以倒敘的方式講述音樂家莫扎特的一生。電影1985年獲第5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項大獎。1782年,年僅26歲的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其絕世才華立即轟動了整個奧地利宮廷,同時也引起了宮廷首席樂師薩利裡的嫉妒。
  • 《莫扎特傳》淺談感受
    通過薩裡埃的回憶來講述莫扎特的故事,這是一個嫉妒著又崇拜著莫扎特的樂師的角度。自然能更深層的體會到天才與平常人的區別。 薩裡埃自言是維也納唯一懂莫扎特的人,在我看來,確實是,從許許多多的其他角色看來,莫扎特是一個音樂天才,可他對於其他人來說也僅限於此。
  • 「所有平庸的人們,我寬恕你們」丨電影《莫扎特》導賞
    《莫扎特》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衝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鑑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莫扎特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迪亞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間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鍾愛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鍾愛的人,而薩列裡卻一手毀滅掉了他的絕世才華。上帝愛之深,庸人害之切,這是對世事的絕妙諷刺。_?
  • 一部電影,說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讓我們談談在電燈和陰影中轉瞬即逝的歲月/關注我每天與你的聊天一部電影,我想談談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關於音樂天才莫扎特傳奇人生的電影《莫扎特》。作為古典時期歐洲音樂史上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莫扎特在短短的華裡中創作了近40首音樂歌曲,被公認為「音樂神童」,而在米洛斯福爾曼這個《莫扎特傳》中,導演並沒有盲目地將莫扎特塑造成「音樂神童」的扁平化形象。相反,我們用莫扎特死去的對手薩列裡和第三人稱記憶來講述莫扎特的情感、生活和成長,給觀眾一個生動的莫扎特自己的形象。
  • 好書推薦之《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成敗》
    當社會學家遇到音樂家最近拜讀了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所著《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成敗》(見下圖)一書,從另一全新視角領略了莫扎特的傳奇人生,從中受益匪淺。故現將此書推薦給所有音樂愛好者。本書被譽為社會學大師寫音樂大師的奇書,長壽卻飽受流離之苦的埃利亞斯,用社會學來研究短壽卻享盡身後盛名的莫扎特。
  • 《莫扎特傳》:一部講述音樂天才的經典電影
    當時已在歐洲非常出名的莫扎特來到了維也納,他從莫扎特那裡聽到了真正的音樂,並深受振動,但同時也感到很受威脅。這位人稱4歲寫協奏曲,7歲寫交響樂,11歲寫大型歌劇的大音樂家莫扎特的音樂才華很快被皇帝賞識,皇帝讓他在宮廷演奏,為樂隊指揮。 薩列裡非常忌恨,尤其是在他看到莫扎特生活上放蕩不羈,極為輕浮後,他更覺得這是上帝的不公,上帝把最精髓的音樂天分給了一個他認為極為不配的人身上。
  • 看完《莫扎特傳》後才發現,他在這世界上只有一個朋友,就是音樂
    《莫扎特》是一部 A片,就算沒有美國神話穿插在裡面,也不可以出現違背神話定律的事,所以電影裡的撒列裡註定是奸角。電影裡的撒列裡其實很有品,音樂、美食他的最愛。他勤奮工作、愛護沒有成功的音樂從業人事、救濟窮人,就像個天使,他具有我崇拜的人性。從鄉紳的兒子到 court composer ,他的艱辛不寫在臉上,但是我可以感覺到他內心的喜悅和不屈的精神意志。
  • 一部電影,言盡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米洛斯·福爾曼導演的《莫扎特》穿插引用了其54個音樂作品片段,這些音樂片段與電影的影像、劇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不僅完滿地展現了莫扎特的人生經歷,也使得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得到更為具體的理解和更廣泛的傳播。
  • 電影《莫扎特傳》觀感:假如莫扎特遇見鍾子期
    有人說,莫扎特是上帝寵愛的天才,可為什麼又讓他35歲時英年早逝呢?這豈不是天妒英才嗎!關於莫扎特的死,有許多版本。電影《莫扎特傳》又是一個版本——薩裡埃利嫉妒莫扎特而害死了他。電影是一種藝術創作,編劇對於莫扎特之死的構想,更具有廣泛的深刻的意義。對於有才華的人,人們持有兩種態度:一是欽佩,一是嫉妒。嫉妒是人類最惡劣的品質之一。
  • 電影《射鵰英雄傳》殺青:黃藥師與梅超糾葛難解!
    電影《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白骨爪》官宣殺青,並公布了一張海報,黃藥師與梅超風素衣勝雪,對峙其中,似乎有難解的糾葛。  影片《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白骨爪》編劇為曹紅紅、雙藝 ,講述了少女梅若華流落街頭,被黃藥師收為徒弟改名梅超風,與師兄弟一起在桃花島上習武長大。
  • 上帝的寵兒:電影《莫扎特傳》
    這部榮獲54屆奧斯卡8項大獎的電影講述了莫扎特短暫而輝煌的一生,而且是通過薩列裡的視角給我們重現了一個音樂天才莫扎特。有關電影本身的東西我不想說太多,《莫扎特》裡承載著太多的期望和太多的內涵,今天我們主要說下電影中的音樂。  電影中幾乎沒有原創的音樂,裡面所運用的音樂大多是莫扎特的音樂。
  • 美國電影《莫扎特傳》原版高清
    : 湯姆·休斯克 / F·默裡·亞伯拉罕 / 伊莉莎白·貝裡奇 / 羅伊·多特裡斯 / 傑弗瑞·瓊斯類型: 劇情 / 音樂 / 傳記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 / 義大利語 / 德語上映日期: 1984-09-19片長: 160 分鐘 / 180 分鐘(director's cut)又名: 上帝的寵兒 / 阿瑪迪斯 / 阿瑪多伊斯 / 莫札特傳
  • 電影《莫扎特傳》
    莫扎特傳 Amadeus (1984)導演: 米洛斯·福爾曼編劇: 彼得·謝弗主演: 湯姆·休斯克 / F·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