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開封縣仙人莊鄉牲口交易市場,是開封乃至中原地區最大的牲口交易市場。每逢周三和周六的集市日,前來進行牲畜交易的人流和車流便從四面八方湧來。一時間,牛哞馬嘶聲此起彼伏,場景十分熱鬧,蔚為壯觀。據了解,自牲口交易市場成立以來,牛、馬、驢、騾匹日上市量約200頭以上 ,日交易額相當可觀。
牲口交易離不開交易員。在交易過程中,交易員憑藉他們業務能力,一手託兩家,為買賣雙方牽線搭橋,做出雙方認可的合理價位,為促進牲口交易起到了關鍵作用。要成為優秀的交易員,不僅要掌握「騾馬經」,了解的市場行情,同時還要懂得心理學,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打動買賣雙方,促成交易。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離開交易員很難成交。市場上還有一類人是牲口販子,他們專門倒賣牲口,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從中漁利,有時還強買強賣,使買方多出錢,賣方少賣錢,幹擾市場正常交易。
牲口交易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無從考證,但目前仍保留著過去的交易形態。特別是有幾個關鍵環節至今依然延續。一是看牙口———根據牲口的牙齒磨損程度判斷牲口的年齡、健康狀況,一般由經驗豐富交易員來判斷。二是「捏碼子」——交易員用上衣或毛巾遮手指於買賣雙方無聲地討價還價。三是完成交易,交現錢。
進入21世紀,特別是近十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機動車的逐漸增多,過去作為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的騾、馬、驢漸漸失去它的作用,買賣的數量急劇減少,牲口交易市場也逐步萎縮並消失。目前,開封各縣僅保留兩三個市場,而且交易量也大不如以前。當年交易紅火的仙人莊鄉的牲口交易市場也早在8年前徹底消失。自然,那些靠收取「中介費」為生的那些交易員,也退出牲口交易的歷史舞臺。
此組照片拍攝於2003年前後,距今已經過去約17年了。前幾天,整理老照片時,偶然看到這組老照片,感覺畫面很有意思。牲口交易市場作為中原地區比較常見的從事牲畜買賣的專業場所,有著典型的農耕文明的胎記,市場上的買賣雙方、交易員、牲口販子各色人等,通過看牙口、「捏碼子」討價還價等一系列交易過程,構成了一個頗為複雜的社會形態,展示出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態,成為市場經濟時代複雜社會環境中的農民的縮影。
每到牲口交易日,進行牲口交易的人流和車流便從四面八方湧來。
農閒季節,許多人早早來到市場。
牲口交易市場,有賣家、買家、交易員,也有販子。
這位牲口販子靠買賣牲口發了小財,手上帶著金戒指便是證明。
牲口市上一位老漢吸著旱菸在噴雲吐霧。
兩位莊稼人悠然自得地躺在馬車上,牲口市既是莊稼人的生意場,也是休閒的場所。
買家會對自己感興趣牲口仔細查看,先看毛皮,再看走步。
買家看好牲口後,把價格告訴交易員,讓交易員心中有數。
販子也在四處查看,他的目的是買進又好又便宜的牲口,然後進行倒賣。
交易員在做賣家的工作,讓他便宜賣出。
另一個交易員,在做買家的工作,讓他再添點錢買進。
賣家和買家只要有一家不願意生意就談不成,需要交易員反覆地苦口婆心做雙方工作
「捏碼子」是牲口市上交易中發明的一種兩人相互捏捉手指的價格談判方式,冬天在袖筒裡,夏天則在一條白肚子毛巾遮蓋下進行。它是一個重要環節,即買賣雙方用手指無聲地討價還價。
交易員們把賣家和買家的心理價位進行匯聚,並商討對策以拉近買賣雙方的價格距離。
拉倒偏僻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口婆心耐心做賣家思想工作
繼續耐心做通買家思想工作
這位交易員對說服買賣雙方成交胸有成竹。
在價格商談過程中,買賣雙方總有一方不滿意,覺得交易員偏向對方,讓自己吃虧了,於是開始耍點小脾氣。
交易員也不示弱,如果廢了半天口舌,買賣還是談不成,交易員的臉色會變得很難看。
買家與交易員玩起了摔跤,使牲口市氣氛一下子變得輕鬆和活躍。
看牙口——買家根據牲口的牙齒磨損程度判斷牲口的年齡、健康狀況。
交易員把買方的錢遞給賣方。
繼續談判,有的嫌「捏碼子」太麻煩,為了提高效率,乾脆直接伸出手指進行商談。
旁人也加入進去討價還價,以促進買賣成功。
在交易員的撮合下,買賣雙方價格越來越接近,眼看成交有望,交易員顯得很激動。
任何反悔的意思都會引起交易員的不滿。
交易員們一同做工作。
買方仔細驗錢,以防收到假鈔。
此時此刻,買賣雙方任何一方反悔,為時已晚。
完成交易的牲口被強行摁倒抬上車。這等於給牲口判了死刑,不出一夜,這頭哞哞叫的老黃牛,便成了市場上的鮮牛肉。
津門網作者李克君,男,生於古城開封,畢業於北京商學院商業經濟系,1990年開始攝影創作,長期致力於鄉土攝影,2003年開始進行現代影像的探索。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供職於一家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