礱,它是將穀粒兌去殼變成米的作坊輾谷加工器。作為一種舊時鄉村有圍龍屋就有的常見的農家作坊農產品加工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礱已不再「旋轉」,成為民俗文物。對於作坊農用工具—礱,上了年紀的人都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但對於大部分青少年來說則或許是只聞未見,但形似礱的圍龍屋且是堂屋前後周匝圍築的圍龍屋則未必上了年紀的人都見過。在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中,梅縣文物普查隊就發現了這一奇特的明代建築礱宇林—北瞻公祠。其先祖由閩入粵遷居梅縣。至林氏十一世祖北瞻公由程江張林復遷於此開基。北瞻公祠——礱宇林,位於梅縣扶大所裡村,北緯24°15』54.9」, 東經116°04』18.0」,海拔高程83.8米。由林氏十一世祖北瞻公創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歷代屢有修葺,現保存基本完整。最近,該祠後裔廿二世裔孫林小平帶頭捐資5萬元人民幣,得海內外宗親響應共募集資金27萬多元進行了修繕,使該祠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
北瞻公祠依堪輿而建,形制似「礱」,且建築佔地廣大、屋宇眾多而俗稱為礱宇林。該祠平面布局為縱向橢圓形中軸對稱的「二堂四橫前後圍」的客家傳統民居,是一座居住與兼具祭祀列祖列宗功能的祖祠。坐西向東,總面闊58.5米,進深83米,佔地面積約4800多平方米。由中軸東端起向西依次為前圍屋、照壁、池塘、門坪、下堂、天井、上堂、化胎、後圍屋組成。共有房屋111間,建築為懸山式、土木石結構、夯牆、灰瓦面,裝飾簡約樸素。下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堂屋梁架簡樸,柱礎有明風。堂屋上下之間天井廻廊為減柱造,在通往橫屋「天街」的廊門門額飾灰塑書卷,上書吉祥頌語。下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開啟式屏風門了與上堂隔斷,平時緊閉,遇歲時佳節、或慶典、或祭祀等活動方得開啟。屏風門額署:「忠孝堂」。兩側配飾屏柱刻木楹聯曰:「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堂前簷前屏柱則飾刻木楹聯曰:「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簷前通廊單拱梁跳裝飾簡約。上堂依照客家傳統祠堂建築裝飾,中軸線上設置凹式神龕,上供列祖列宗靈位神牌。神龕上端屏板上署林氏堂號:西河堂。神龕兩側設屏門可連接上堂後立面大門,屏柱木刻楹聯曰:「賜姓溯長林移孝作忠代有英賢昭史冊;分枝從嶠嶺枝繁葉茂還期根本篤栽培。」楹聯敘述了林氏的姓氏源由、遷徙經過、忠孝英賢和後裔的繁衍分布。上堂堂口廊壁上還上書一聯曰:「要好兒孫需積德;欲高門第在讀書。」平時族中有佳音捷報,後裔必秉香燭稟報列祖列宗,感謝先祖恩典庇佑。至於常年歲時佳節,特別是每年除夕,則是全族老少聚集於此,敬奉三牲佳果等,虔誠祭祀列祖列宗,酬謝諸神,祈願來年國泰民安,心想事成。因而上堂不但在建築形制上是主體建築加於突出,而且是全族至高無上的重要活動場所。
該祠除卻依山就勢,前低後高,按照客家圍屋的傳統布局和使用傳統建築材料構築外,其特別之處在於,一是在傳統的縱向橢圓形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上,建築立面為左側連接縱向外橫屋,右側連接縱向內橫屋的前後均有周匝廂房的「圍屋」。不但在現存梅州客家傳統民居中建造時間較早,而且存世類似這種形制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築,更是屈指可數,可謂彌足珍貴。是研究客家傳統民居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古代建築實體。二是建築形制奇特,是一座典型的「風水」建築,該祠依堪輿先生按「礱」的形制建造,因而不但在右側闢一小門方便戶外交通,而且還在左側懸山式主大門處連接開闢兩個大門,主大門門前砌築外照壁,副大門門後砌築內照壁,形成了多門和多照壁的奇特現象,蘊藏著客家人的「風水」理念。三是堂屋與橫屋在空間上不連接,並且相對獨立可封閉。四是建築佔地面積大卻未按通常的規劃建築三堂的主體而築成兩堂,使建築物之間讓人感到寬闊舒暢、陽光充足,且下堂通廊簷前只有兩級步級臺階連接寬廣的門坪,堂前視野廣闊。五是堂屋兩側縱向對稱的兩列橫屋相間與堂屋之間不設軒或迴廊連接,形成兩條寬敞的「天街」,使圍內暢通無阻。六是堂屋前,有寬敞的門坪和半月形大池塘,在池塘弧形弓背坪與「前圍」周匝廂房之間砌築明顯偏離中軸線左側的照壁相隔。長年充盈的大池塘為居家用水、養殖水產、調節小氣候、防火滅火等提供了生產、生活的方便和保障。門坪左側池塘邊一口水井的源泉雖與池塘不關連,不但長年清盈,即使遇旱水位也始終高於池塘水面,井泉清冽,至今仍是居家飲用的水源。七是堂屋後立面與「後圍」周匝廂房前之間,用鵝卵石鋪砌成前低後高的圓弧形凸面花臺(俗稱「化胎」),並與橫屋「天街」連接形成特別寬闊的空間。八是該祠祀祖場所、起居宅房、生產作坊,用地劃分明確,建築功能齊全。
此外,綜觀屋內楹聯,或述事、或明志、或教化……,不但極具文學藝術性,而且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客家人秉承孺家的忠孝傳統,也反映出林氏北瞻公及其後裔崇文重教的家道淵源與人生階值取向。正是這種客家傳統文化的氛圍和薰陶,秉承忠孝傳家的林氏北瞻公後裔,僅近現代便培育了梅縣革命前輩林象清(化名陳華,《赤子忠心寫春秋》詳細介紹了他的光輝一生)、離休幹部林宏元、旅港著名畫家林炫榮、原韶關學院院長、教授、客家史學專家林立芳、旅泰國宋卡府客家聯誼會會長林明芳、開創嘉華製衣行業,產品銷世界各地的企業家林英俊等。此外,還培育了博士生、碩士生、工程師、企業家、高級行政管理人員、廳處級幹部等英才俊賢。廿二世裔孫林象炎,現年92歲(妻丘和英)。其旅居泰國,生有13子4女,全部培育成才,或教師、或律師、或莊園主等,天倫之樂,一時傳為美談。林氏北瞻公後裔現居美國、加拿大、模里西斯、泰國和港澳地區有數百人,現居梅城200多人。他們為公益事業和社會的文明進步貢獻良多。
圖文/朱迪光
作者簡介:朱迪光,廣東梅縣人,原梅縣區博物館館長。
相關閱讀:
朱迪光II松源河22座古橋,見證客家先民智慧
朱迪光II客家文化,應是構架「世界客都」人文殿堂的棟梁巨柱!
朱迪光II深山藏古庵,梅南石頭磜禪意秀美風景獨特
朱迪光II梅縣區石扇鎮蕉東村,美麗純樸【客都推薦】
朱迪光‖李樹化故居棣萼樓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象村,一個充滿神秘美麗的地方
饒釗宗II客家故事開講:李文古(5)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人文述略
客都原創,讓客家與您更近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客都原創》微信公眾號主編:花樣年華。
所有文章、圖片經作者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因您而來的公眾號,正能量!
傳播客都經典,弘揚客家文化。
歡迎原創投稿,郵箱2234919855@qq.com。
您關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