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光‖全圍似礱的客家圍龍屋——礱宇林

2021-02-12 客都原創

礱,它是將穀粒兌去殼變成米的作坊輾谷加工器。作為一種舊時鄉村有圍龍屋就有的常見的農家作坊農產品加工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礱已不再「旋轉」,成為民俗文物。對於作坊農用工具—礱,上了年紀的人都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但對於大部分青少年來說則或許是只聞未見,但形似礱的圍龍屋且是堂屋前後周匝圍築的圍龍屋則未必上了年紀的人都見過。在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中,梅縣文物普查隊就發現了這一奇特的明代建築礱宇林—北瞻公祠。其先祖由閩入粵遷居梅縣。至林氏十一世祖北瞻公由程江張林復遷於此開基。北瞻公祠——礱宇林,位於梅縣扶大所裡村,北緯24°15』54.9」, 東經116°04』18.0」,海拔高程83.8米。由林氏十一世祖北瞻公創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歷代屢有修葺,現保存基本完整。最近,該祠後裔廿二世裔孫林小平帶頭捐資5萬元人民幣,得海內外宗親響應共募集資金27萬多元進行了修繕,使該祠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  

北瞻公祠依堪輿而建,形制似「礱」,且建築佔地廣大、屋宇眾多而俗稱為礱宇林。該祠平面布局為縱向橢圓形中軸對稱的「二堂四橫前後圍」的客家傳統民居,是一座居住與兼具祭祀列祖列宗功能的祖祠。坐西向東,總面闊58.5米,進深83米,佔地面積約4800多平方米。由中軸東端起向西依次為前圍屋、照壁、池塘、門坪、下堂、天井、上堂、化胎、後圍屋組成。共有房屋111間,建築為懸山式、土木石結構、夯牆、灰瓦面,裝飾簡約樸素。下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堂屋梁架簡樸,柱礎有明風。堂屋上下之間天井廻廊為減柱造,在通往橫屋「天街」的廊門門額飾灰塑書卷,上書吉祥頌語。下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開啟式屏風門了與上堂隔斷,平時緊閉,遇歲時佳節、或慶典、或祭祀等活動方得開啟。屏風門額署:「忠孝堂」。兩側配飾屏柱刻木楹聯曰:「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堂前簷前屏柱則飾刻木楹聯曰:「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簷前通廊單拱梁跳裝飾簡約。上堂依照客家傳統祠堂建築裝飾,中軸線上設置凹式神龕,上供列祖列宗靈位神牌。神龕上端屏板上署林氏堂號:西河堂。神龕兩側設屏門可連接上堂後立面大門,屏柱木刻楹聯曰:「賜姓溯長林移孝作忠代有英賢昭史冊;分枝從嶠嶺枝繁葉茂還期根本篤栽培。」楹聯敘述了林氏的姓氏源由、遷徙經過、忠孝英賢和後裔的繁衍分布。上堂堂口廊壁上還上書一聯曰:「要好兒孫需積德;欲高門第在讀書。」平時族中有佳音捷報,後裔必秉香燭稟報列祖列宗,感謝先祖恩典庇佑。至於常年歲時佳節,特別是每年除夕,則是全族老少聚集於此,敬奉三牲佳果等,虔誠祭祀列祖列宗,酬謝諸神,祈願來年國泰民安,心想事成。因而上堂不但在建築形制上是主體建築加於突出,而且是全族至高無上的重要活動場所。  

該祠除卻依山就勢,前低後高,按照客家圍屋的傳統布局和使用傳統建築材料構築外,其特別之處在於,一是在傳統的縱向橢圓形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上,建築立面為左側連接縱向外橫屋,右側連接縱向內橫屋的前後均有周匝廂房的「圍屋」。不但在現存梅州客家傳統民居中建造時間較早,而且存世類似這種形制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築,更是屈指可數,可謂彌足珍貴。是研究客家傳統民居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古代建築實體。二是建築形制奇特,是一座典型的「風水」建築,該祠依堪輿先生按「礱」的形制建造,因而不但在右側闢一小門方便戶外交通,而且還在左側懸山式主大門處連接開闢兩個大門,主大門門前砌築外照壁,副大門門後砌築內照壁,形成了多門和多照壁的奇特現象,蘊藏著客家人的「風水」理念。三是堂屋與橫屋在空間上不連接,並且相對獨立可封閉。四是建築佔地面積大卻未按通常的規劃建築三堂的主體而築成兩堂,使建築物之間讓人感到寬闊舒暢、陽光充足,且下堂通廊簷前只有兩級步級臺階連接寬廣的門坪,堂前視野廣闊。五是堂屋兩側縱向對稱的兩列橫屋相間與堂屋之間不設軒或迴廊連接,形成兩條寬敞的「天街」,使圍內暢通無阻。六是堂屋前,有寬敞的門坪和半月形大池塘,在池塘弧形弓背坪與「前圍」周匝廂房之間砌築明顯偏離中軸線左側的照壁相隔。長年充盈的大池塘為居家用水、養殖水產、調節小氣候、防火滅火等提供了生產、生活的方便和保障。門坪左側池塘邊一口水井的源泉雖與池塘不關連,不但長年清盈,即使遇旱水位也始終高於池塘水面,井泉清冽,至今仍是居家飲用的水源。七是堂屋後立面與「後圍」周匝廂房前之間,用鵝卵石鋪砌成前低後高的圓弧形凸面花臺(俗稱「化胎」),並與橫屋「天街」連接形成特別寬闊的空間。八是該祠祀祖場所、起居宅房、生產作坊,用地劃分明確,建築功能齊全。

此外,綜觀屋內楹聯,或述事、或明志、或教化……,不但極具文學藝術性,而且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客家人秉承孺家的忠孝傳統,也反映出林氏北瞻公及其後裔崇文重教的家道淵源與人生階值取向。正是這種客家傳統文化的氛圍和薰陶,秉承忠孝傳家的林氏北瞻公後裔,僅近現代便培育了梅縣革命前輩林象清(化名陳華,《赤子忠心寫春秋》詳細介紹了他的光輝一生)、離休幹部林宏元、旅港著名畫家林炫榮、原韶關學院院長、教授、客家史學專家林立芳、旅泰國宋卡府客家聯誼會會長林明芳、開創嘉華製衣行業,產品銷世界各地的企業家林英俊等。此外,還培育了博士生、碩士生、工程師、企業家、高級行政管理人員、廳處級幹部等英才俊賢。廿二世裔孫林象炎,現年92歲(妻丘和英)。其旅居泰國,生有13子4女,全部培育成才,或教師、或律師、或莊園主等,天倫之樂,一時傳為美談。林氏北瞻公後裔現居美國、加拿大、模里西斯、泰國和港澳地區有數百人,現居梅城200多人。他們為公益事業和社會的文明進步貢獻良多。

圖文/朱迪光

作者簡介:朱迪光,廣東梅縣人,原梅縣區博物館館長。

相關閱讀:

朱迪光II松源河22座古橋,見證客家先民智慧

朱迪光II客家文化,應是構架「世界客都」人文殿堂的棟梁巨柱!

朱迪光II深山藏古庵,梅南石頭磜禪意秀美風景獨特

朱迪光II梅縣區石扇鎮蕉東村,美麗純樸【客都推薦】

朱迪光‖李樹化故居棣萼樓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象村,一個充滿神秘美麗的地方

饒釗宗II客家故事開講:李文古(5)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人文述略

客都原創,讓客家與您更近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客都原創》微信公眾號主編:花樣年華。

所有文章、圖片經作者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因您而來的公眾號,正能量!

傳播客都經典,弘揚客家文化。

歡迎原創投稿,郵箱2234919855@qq.com。

您關注了嗎?

相關焦點

  • 畢業設計 | 展示優秀作品——客家文化「圍龍再生」
    編輯|圓松鼠-- 作品名 --客家文化圍龍再生之靈巖古村可持續與再利用設計
  • 30位國內知名油畫家集體揮毫,「油畫現場創作」走進百年客家圍龍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在坐南朝北經緯度「零誤差」的200年歷史客家圍屋前,在全市最大的客家特色半月池畔,在全國首個創新型體驗式木作博物館——大田木作博物館旁,包括張立平12月11日的大田世居寫生現場,藝術家們用獨特觀察力,在這些歷史的遺蹟裡,斑駁的牆壁中,挖掘出淳樸的客家風情,通過對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的多種繪畫藝術形式的表現,展現出一幅幅風格多元、付諸情感的藝術作品。藉助本次大芬雙年展平行活動,為大芬畫家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在與名家寫生的過程當中,通過交流、觀看、學習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繪畫水平。
  • 一舉首登龍虎榜 半生戎馬歸故裡|李憲永|練武石|李威光|圍龍屋|...
    清晨,一縷陽光灑落在偌大的圍龍屋,置身其中,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斑駁的痕跡仍掩蓋不住它的雄偉。這是李威光故居,位於五華縣華城鎮黃埔村,是當地一張響亮的名片,在崇文尚武的梅州客家文化裡具有極大的代表性。李威光是何許人也?他文載五鬥、武冠華夏,是清乾隆三十七年的武科狀元,既是梅州唯一的狀元,也是廣東歷代以來6名武狀元之一。
  • 平遠大柘清河村200年圍龍屋打造成文化俱樂部
    位於平遠縣大柘鎮清河村的個臣祖屋是一座有200多年歷史、佔地5000多平方米的傳統客家圍龍屋。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該祖屋被改建成農村文化俱樂部,成為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 原來三水人不全是講粵語!在南山,有一個「客家方言島」
    跟三水其他地方不同,這裡大多村民說客家話,被稱為是被粵語包圍的「客家方言島」。這裡還有一個樂屋村,村裡保留著如今三水唯一的客家圍龍屋,獨具特色。 據《三水縣六和客家源流》一文的作者蔡兆添調查考證,客家人來六和定居時間在三水建縣之後,其中大多數人入籍三水時間則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300年歷史。 除了語言上的差異,六和人居住的房子也跟三水隨處可見的廣府風格居民樓不一樣,其中以樂屋村的圍龍屋最為突出。 青山綠水掩圍屋,庭院深深客家情。
  • 客家之風
    圍屋的樣式1.圍龍式圍樓也稱半圓形圍屋或者方形圍屋,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的梅州、惠州、河源、深圳以及江西省的贛州等地。圍龍式圍屋是圍屋中最常見的類型,是典型的客家傳統禮制和倫理觀念以及風水和哲學思想的具現。圍龍式圍屋一般背靠山坡而建,其結構以中間的正堂或堂屋為基準。
  • 江西龍南田心圍緊鄰105國道,贛南面積最大的圍屋,距今470多年
    客家圍屋,又稱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之一,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
  • 這幾個客家冷知識,你知道 嗎?
    據《光緒嘉應州志·山川》載:「梅峰在城西門外(今西郊),五峰錯落,似梅花五片,故名,……梅峰、梅溪,此地山水,宋改敬州為梅州,本以山水得名。」 2、世界客屬名人之首是誰?
  • 緣系梅州一線牽|圍龍屋古稀「雙熊聚」
    二人見面後,熊啟雄畫家便將畫好的泮坑外村熊氏老祖屋、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的圍龍屋覌音堂(江陵堂)的山水畫作品送交給了熊德龍先生。熊德龍先生非常感動、非常高興,並說道「感激有父母、有家才有我啊!」他還說將來要把這幅畫放在他的博物館中保存。隨後,二人又互贈了畫冊。
  • 大埔人在順德 | 聯誼會聯合組織《圍屋喜事》客家老鄉專場觀影活動
    《圍屋喜事》全片95%以上的臺詞採用的是客家話。客家人採用中原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 【推薦】這部客家電影《圍屋喜事》值得一看!
    客家人採用中原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在明末清初時期,鬆口是粵閩贛地區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由於華僑眾多,松口鎮保留了大量精美的客家圍屋。影片中的主場景就取自鬆口的一座老圍龍屋——崇慶第。
  • "圍龍屋杯"徵文|客家美食《釀苦瓜》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客家美食,經常為海內外的華人津津樂道,因為客家菜做起來每一道都是精品。
  • 龍南「關西新圍」遊記
    重要諸如關西新圍、燕翼圍、烏石圍等。關西新圍景區是龍南正著手開發的景區,內含關西新圍、昌西圍、大書房等建築遺址。我於下午五點左右到達景區南門,不知何故居然大門敞開無人看守。看售票處標價七十元,但此時也無人值守,我因此意外獲得一次免票遊覽的機會。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12月19日全國上映
    電影《圍屋喜事》19日全國上映影片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12月19日,電影《圍屋喜事》將登陸全國院線
  • 為什麼是桑園圍?
    循著所指方向走去,映入華南農業大學歷史系教授吳建新眼前是一條兩旁長滿雜草樹木的泥土路,地勢堪堪高過一旁的兩層村屋。這條毫不起眼的土路,正是吳建新要找的桑園圍吉贊橫基。研究廣東農業史30多年,他探訪了桑園圍數十次,只為了解桑園圍的前世今生。而這是一段長達九百年的歷史歲月,字面意思上的「滄海桑田」就在這片水土上演繹。
  • 客家圍屋,守住惠陽的故土鄉愁
    在這裡,可以邂逅會龍樓、會水樓、葉挺故居、碧灩樓、葉亞來故居、崇林世居,走進曲水樓、黃氏宗祠、崇林世居、大福地……領略惠陽客家圍屋的人文之美。這些客家圍龍屋設計科學、造型氣派,梁棟、廊牆等均有巧奪天工的賦形。
  • 本期旅遊推薦:「定南喬家大院」——太公八角圍
    本期旅遊推薦:「定南喬家大院」——太公八角圍#贛州熱點話題#定南縣歷市鎮太公八角圍為八座炮樓圍屋太公八角圍是一座集家、堡、祠、門坪、水井、池塘六者功能為一體的方圍,它的外立面為高峻的磚土混合牆。由於圍後的山體、門前的良田所限,圍屋只能往左右兩邊發展。因此,八角圍正立面建有四座炮樓,後立面建有四座炮樓,均為三層高二層頂部磚疊澀出簷、玄山頂四坡水結構。整座圍屋僅前棟一大門,兩邊各有兩小門,體現出極強的防禦功能。
  • 廣東客家自駕美食之旅
    全線路預覽南澳大橋概況線路總裡程數:940公裡推薦遊玩:10天最佳自駕時間:4月-11月非雨季出行最佳美食: 潮汕菜、海鮮、砂鍋、滷味線路亮點:1、南雄南雄銀杏南雄市處廣東省東北部,自古是嶺南通往中原的要道,史稱「居五嶺之首,為江廣之衝」、「枕楚跨粵
  • 飲食男女,天水圍的日與夜
    圖片作者:小曲飲食男女,天水圍的日與夜  文、圖/小曲  很多香港人視天水圍為「下只角」,並為其貼上「悲情市鎮」的標籤。假如有機會生活在這裡一陣子,與這些普通人一起飲茶、吃飯、去街市買菜打包燒臘、在嘈雜的酒樓中暢快聊天,你一定會愛上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原是香港元朗西北部的一處偏僻圍村,周邊大片魚塘。後填塘建起大量公屋,成為低收入人群的聚居地,也成為香港人眼中的「下只角」。
  • 大萬世居,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一個家族的興衰故事
    深圳大萬世居,位於坪山區大萬路33號坪環社區西南的客家村,為大型古堡式客家圍屋建築。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方形客家圍之一。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佔地1.5萬平方米。客家圍屋是很早之前中原人南遷到南方時,為了防禦外敵和野獸的侵擾,而建造的一種特殊結構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