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了解下什麼是博弈論中的以牙還牙策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羅伯特愛克斯羅德教授為了研究合作中的一些問題,帶頭髮起了一個博弈模擬競賽,這個競賽有兩個大前提:其一,競賽每一方都是自私的;其二,競賽過程不會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也不會有權威力量強行幹預競賽者的決策。
在上面這兩個前提下,羅伯特教授要研究的合作問題有三點:第一,為什麼要合作?第二,何時會合作,何時不會合作;第三,怎樣才能使對方與你合作。當時,有很多科學家和著名機構都參與到了這些模擬競賽中,最終,令人驚訝的是,「以牙還牙」的博弈策略成為最優策略,與《聖經》中所說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相契合。
以牙還牙的博弈策略有四個主要特點:其一,友善性。以牙還牙者最開始採取的,往往都是忍讓與合作態度,不會率先破壞合作或者背叛對方;其二,報復性。在遭到對方背叛時,以牙還牙者不會一味忍讓,一定會還擊作出報復;其三,寬恕。對方一旦停止背叛,有認識到錯誤的跡象,以牙還牙者往往會原諒對方,繼續合作;其四,不嫉妒對手。以牙還牙者不會耍小聰明,不會有意佔對方便宜,只是堅守原則和底線。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牙還牙的博弈策略,尤其適合做人太老實的人,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不能太老實,不要什麼人、什麼事都忍讓,要適當表達你的憤怒!
當然,通過以牙還牙策略的第一個特點可以看出,它與忍讓並不矛盾,只是強調不能過分忍讓,不能什麼都忍讓。事實上,那些能成就大事業的人,既是善於忍讓的,也不是沒有怒氣、不會發怒的,他們非常清楚應該如何自衛,他們敢於直面前來挑釁的人,他們不僅能夠很好地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且,還會讓對方敬畏自己,不敢再有無事生非的造次之舉,像這樣的人,就是很好的掌握了「以牙還牙」的博弈策略。
林肯擔任美國總統時,曾遇到過一個非常無禮、令人憤怒的求職者。一天,林肯正在和屬下討論正事,這個求職者不知道用什麼辦法,竟然強闖了進來,肆無忌憚地打斷林肯,提出自己的求職請求,而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這樣做了。林肯先是禮貌地回答說:「朋友,你回去吧,這樣做沒用,我無法安排那樣的位置給你。」
被林肯拒絕後,那個人並沒有退縮,反而更加大聲地說道:「總統閣下,假如你不答應我的要求,我還會再來的,一定還會再來的,直到你答應。」林肯貴為一國之首,且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忍耐力自然是非常強的,一般也不會發怒,可就在屬下以為他會再次忍下去之時,林肯卻動作迅速地走到那人面前,像一個鬥士一樣,將那人的衣領揪起,一把推出了門,隨後又將門關上。
那個人被嚇住了,根本沒有反抗,回過神來,又覺得這樣走有點窩囊,總得留點面子,於是又把門推開,不過,這次卻是支支吾吾道:「把證書還我!」林肯一句話也沒說,抓起桌子上的文件丟給了他。從此以後,那位肆無忌憚的求職者就再也沒有來過。
的確,做人不能太老實,不要什麼人、什麼事都忍讓,要適當表達你的憤怒!以此讓對方知道你的厲害,在這方面,林肯總統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成大事者,必須要能忍!打落牙齒和血吞,忍別人所不能忍,但與此同樣,忍也要看人和事,有些時候,也要敢於表達自己的憤怒。其實,不管是忍讓還是憤怒,都是一種自衛和獲勝的博弈方式,想要保護好自己,想要贏,在不同的時候,就要採取不同方式,不能太過老實,呆板地一直選擇忍讓,也不能讓情緒失控,肆意發洩憤怒。(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