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清明。「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唯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快追隨春姑娘的腳步吧!
中國人的美食,往往與時令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年四季的變化與流轉,也就在廚房煙火間,和著靈動的雙手、氤氳的香氣,交替呈現。端午包粽子、夏至裹餛飩、中秋做月餅、冬至搓湯圓,到什麼節令吃什麼東西。
江南人清明時節吃青團的習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用以警眾的響器)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後來,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融,雖然不再禁火,但吃冷食的習俗卻流傳了下來。清代《清嘉錄》說:「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而今,青團作為祭祀食品的功能日益淡化,更多的是應令嘗新,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
在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筆下,「搗青草為汁,和粉為團,色如碧玉,軟糯香甜」的青團被描述的十分性感。在這段時間裡,漫山遍野的麥青草正泛出最鮮嫩的綠色,召喚人們收割、搗汁、和粉。青團好不好吃,麥青汁是關鍵。
曹棟柱是惠山區陽山為數不多掌握著傳統麥青汁製作工藝的傳人。他有十幾畝專門用於製作麥青汁的麥草地,每年能提供數噸麥青汁,供應無錫及周邊地區。「天然麥青汁散發著大自然的清香,用它和粉做成的青團,每一口都能嘗到春天的味道。」老曹說。清明時節是他的糕團店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他每天清晨5點起床,與店裡十多位手藝嫻熟的阿姨們一起揉搓捏蒸,年糕、青團、麥青飯從他們手下源源而生。每天都要做到夜深,這幾天更是忙碌異常。但即便如此,仍有許多客人空手而返。
在老無錫的傳統中,青團多以烏黑油亮的芝麻或是細膩香甜的豆沙為餡,味道是甜的。而如今,也許受本地湯糰的影響,薺菜鮮肉、馬蘭香乾、芽菜春筍等等也都被包了進去,鹹味青團也不稀奇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青團,宜興還有吃烏飯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此俗起自南北朝,當時有道士採取了南天燭的枝葉,在石臼中搗爛後,與白米浸泡後上鍋蒸熟,米飯由綠轉黑,稱為「青精飯」。唐代,青精飯為道家修煉者食用。從宋代開始,青精飯進入民間生活,與清明節、農曆四月初八等節日相聯繫。此俗在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的一些地區頗為流行,現在宜興也開發出了包裝製品。除了南天燭,細冬青、青楓樹、烏桕樹等也被用作「烏飯草」。
多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南方地區在清明節氣的降雨概率很高,「清明時節雨紛紛」並非一句虛言。其實這背後,是一個有趣的科學原理!萌萌的簡筆畫視頻告訴你↓
無錫市氣象臺工作人員介紹,3月下旬無錫已經入春,近期平均氣溫約14℃。清明時節天氣時陰時晴,冷暖變化幅度大,早晚溫差也較明顯,市民日常起居要注意及時增減衣服,出行多關注天氣預報!
(圖文來源:江南晚報、@囧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