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節氣 | 清明時節,踏青掃墓走起

2021-02-23 花生寶貝

點擊下方音頻▼,聽佳麗姐姐講節氣的故事

本該親人團聚的清明時節,唐代詩人杜牧卻孤零零一人在外漂泊,恰逢春雨綿綿,愁緒不禁湧動——

詩人冒雨在異鄉路上奔波,於是想找個酒店避雨,可酒店在哪兒呢?他便向路人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指向遠處開滿杏花的村莊。

遠處杏花深處的村莊裡,一家小小的酒家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慰藉在外遊子的心。


清明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有天清地明的意思。清明節氣開始,天氣清澈明朗,陽光明媚,百鳥啼鳴,柳綠桃紅,樹木開始繁茂生長,整個大地的生物都活躍起來了

因為清明是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清明三候就是反映大自然變化的代表。

一候桐華始。「桐花開,清明到。」春來萬物復甦,到清明時節,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

二候田鼠化為鴽(rú)。鴽,小鳥。習慣了陰暗洞穴環境的田鼠,又紛紛回到地下的洞裡躲起來,而喜歡燦爛陽光的小鳥反而從洞裡爬出來。

古人誤以為,進入洞裡的田鼠出洞後都變成了小鳥。

三候虹始見。虹,指天上的彩虹。《十二月七十二候歌》中也說:虹橋始見雨初晴。

清明時節,雨水逐漸增多,雨滴也變大了。太陽光照在雨滴上,就像一面三稜鏡,分散出不同的顏色,形成美麗的七色彩虹。

清明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還是我們中國人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關於清明節的起源,花寶給寶貝們講個小故事——

相傳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文公焚山逼迫,子推卻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坐在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於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火,只吃冷食。第二年更是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融匯了寒食節和上巳節兩個古老節日的習俗精華,逐漸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踏青、蕩鞦韆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① 祭祀掃墓

清明節又稱「民族掃墓節」,中國過去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清明掃墓,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於是清明節這一天,全家人會帶著水果和點心,一起上山去給去世的親人掃墓,以寄託我們的哀思。

② 插柳、戴柳

清明時節「家家插柳滿簷,青茜可愛,男女或戴之」。不難發現,清明時節佛山人家家門前都有插柳枝。

插柳戴柳的習俗也與紀念介子推有關。介子推抱樹而亡的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

青青春柳,又有象徵青春之義。時值春季戴柳,則表現出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③ 踏青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所以,清明也叫踏青節。

這是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大人帶著小孩結伴而行,賞花遊玩,好一派親子樂時光。

④ 蕩鞦韆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是古代清明的習俗,歷史很古老,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蕩鞦韆是眾多孩子喜愛的遊戲,也是寶爸寶媽們的童年回憶。還記得多年前,坐在鞦韆上的自己嗎?

▶ 識節氣 | 春分

▶ 識節氣 | 驚蟄

▶ 識節氣 | 雨水

▶ 識節氣 | 立春

編輯:小婷

漫畫:KenDesign

花生寶貝原創

相關焦點

  • 清明習俗知多少?門戶插柳祛疫鬼 踏青放風箏
    湯彥俊 攝  從節氣到節日  清明最初只是一個節氣。在古代,與其日期相近的還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一個是上巳節,都在農曆三月上旬。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個節日和一個節氣基本互不幹擾,直到唐代,清明吸收了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習俗,才趨向融合。
  • 書畫清明:春半花盛踏青時
    根據「耕」中抄錄的樓璹詩句「東皋一犁雨,布穀初催耕」,可以清楚知道,作品反映的正是清明穀雨時節的農事活動。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一一個被作為節日的節氣。這個傳統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古歷載,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為「寒食」。是日起,家家都要禁用舊火,只吃冷食,直到新火降臨。這便是歷史悠久的寒食節。起初,寒食節禁火時間很長,至唐代已縮減為三日。
  • 什麼是清明節氣?
    你好呀,我是小雪寶,說到清明,你們是不是立刻想到了清明節,可是你們知道有一個節氣也叫清明嗎?嘻嘻!那我就給你們說說清明這個節氣吧!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能夠反映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
  • 清明|插柳、踏青、寒食,背後竟都有這樣的「中醫原理」?
    清明為春季倒數第二個節氣,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我國地大物博,但整體而言此時氣溫逐漸升高,雨量增多,春風溫潤柔和,萬物生長。從中醫角度認識,清明節氣時萬物生長,人體也是陽氣升發,插柳的習俗也寓意著顧護初昇陽氣的意思。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形容詞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大多記物候,如芒種、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詞來定義節氣,「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清明這個節氣,按照時序,已屬季春,江南已經是「拆桐開盡鶯聲老」了,為什麼還用如此光鮮亮麗的詞形容它呢?我想這與二十四節氣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定下來的有關。
  • 清明節說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杜牧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悽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遂向牧童打聽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點著遠處的杏花村。
  • 2020庚子年清明節掃墓拜祭禁忌注意事項
    這一時節,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此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清明節是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到底清明節能不能祝福節日快樂?專家這麼說...
    北京民俗協會秘書長高巍介紹,我們的先人掃墓時將其與踏青結合,清明時節春和景明,一家人通過踏青掃墓再次聚在一起,通過踏青,不辜負春天的大好時光。在掃墓之餘,一大家人還會在宅子周圍踏青、觀光。由此可見,古人是把掃墓和踏青一起過的。在有些地方,清明節正日子全家人要去掃墓;還有一些地方則要求在清明節之前掃墓。但是不論掃墓的日期差別有多大,掃墓和踏青一定結合在一起。清明節與寒食節是同一天嗎?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天,離得非常近,所以很多人把這兩個節日合在一起了。
  • 清明時節.雨紛紛
    (唐 · 白居易《清明夜》)清明時節,仲春之末,暮春之初。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正值三月天,一番好風好雨過後,萬物生長,一派"天清地明"之象。有詩云,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雨上,憶清明
    「青青點點柳綠,雨落紛紛清明。」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時節亦是一年當中的好時節。此時,正處仲春和暮春之交,梧桐枝上始含英。或晴或雨,氣候溫潤,冷暖適宜。大地欣欣向榮,人類精神抖擻。清明時節,踏青遊春,是人們最熱衷的。歐陽修有詞「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 清明:春和景明,情暖人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吟著杜牧這句耳熟能詳的詩句,看著一樹一樹的杏花兒開,吃著散發著艾草香氣的青團,我們又迎來了一年的清明日。 清明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今天,不但是處於仲春和暮春之交、春和景明的節氣清明,還是掃墓祭祀、緬懷祖先的節日清明。
  • 2020清明節是幾點幾分:上墳早上好還是下午好清明節後能掃墓不?
    3、不能在黃昏時或之後掃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要把時間多選在下午3點前完成為好。4、不能在墳墓上大小便,不管該墳墓是否破敗。這種行為往往會引來疾病, 甚至更不好的事。5、掃墓的時候當肅穆嚴肅,不打鬧嬉戲,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辭行為。
  • 清明節,到底能不能說「清明快樂」?
    事情的起因是在4月1號,蘭蘭媽給大家群發了一條消息,祝大家「春意盎然,清明快樂!」 後臺好些讀者給我留言,說 「蘭蘭媽,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所以清明不是假期,是掃墓的日子,清明快樂不合適吧?」為此蘭蘭媽,特地做了一些研究——清明節,到底能不能說「清明快樂」?首先,我們從「清明節」的歷史來看。
  • 清明將至,這一節氣的由來你可了解?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中國天文年曆》顯示,明日(4月4日)15時38分迎來「清明」節氣此時節正值仲春與暮春之交梧桐枝上始含英,新鶯嘹亂柳煙低清明 將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與清明有關的民俗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後演變成掃墓祭祀祖先的節日,並與上巳節和寒食節有關。這個節氣把節氣與節日連貫起來,將祭奠與遊玩相結合,是科學的、肅穆的、歡樂的。生者與逝者、哀傷與歡樂、陰晴與冷暖,這些人世間的悖論在清明時節得到了協調的安排。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日,也有傳說是女媧造人的日子,更是我國的情人節。
  • 杜牧的《清明》憑什麼成了清明代言詩?
    這個,得從清明的文化根源去找,知道了清明的源流演變,你就知道,為啥人們最愛杜牧的清明詩。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陸續完善的,清明是節氣裡最晚出現的一波,戰國時才出現,它是古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份的其中一個節點。在唐朝之前,清明都只是一個節氣,但清明前後有兩個在宋朝以前一直都很重要的古老節日:寒食和上巳。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
    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 到了清明的一些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主要風俗有寒食賜火、掃墓、踏青郊遊,以及打馬球、放風箏、蕩鞦韆、插柳、鬥雞、拔河等。隨著歲月更替、社會變遷,有一些習俗已被淘汰,有一些流傳至今,並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通常在這一天,家族成員會早早起床,相約踏青,來到郊外墳場,為先人墳墓培上新土,並將攜帶的酒、食、果品供祭於墳前,焚化香蠟紙錢,鳴放鞭炮,進行拜祭。有的還會折幾枝嫩綠的枝條插在墳上,叩頭行禮,再返回家中。
  • 清明節掃墓時間有什麼講究能提前幾天 清明節掃墓有哪些禁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清明節掃墓有哪些禁忌?1、 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
  • 聽人說清明期間不能互道早安,你們哪裡的農村有這說法嗎?
    關於清明期間民間互不道早安的說法,的確是沒有聽說過,我們河北廊坊這邊也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說法。即便現在有人提出此類說法,應該也屬於最近兩三年才被某些人憑自己對清明節的錯誤理解所想像出來的一種說法。清明是一年當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
  • 清明時節,吃糖蔥薄餅
    清明踏青的風俗宋代已經形成。《東京夢華錄》寫汴京士民清明節出郊掃墓,「四野如市,往往於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明代,南方這種習俗更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