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形容詞

2021-01-13 澎湃新聞

「水至美則曰清」「日月雙懸曰明」,清、明二字疊加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天地之間,纖雲四卷,清風吹空,光影四射,溫暖晴和。這真是一個很美的形容詞。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大多記物候,如芒種、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詞來定義節氣,「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

清明這個節氣,按照時序,已屬季春,江南已經是「拆桐開盡鶯聲老」了,為什麼還用如此光鮮亮麗的詞形容它呢?我想這與二十四節氣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定下來的有關。《逸周書·周月》已經標明「清明」,《逸周書·時訓解》也說「清明之日,萍始生」,春天帶來了一片生機。清明在陽曆的四月初(二十四節氣現在雖屬「陰曆」一部分,但它的設立、推算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節律的),在北方,此時尚屬春初,萬物復甦,生機盎然,「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氣候開始穩定,天空一派澄明,上古先民逐漸把生活重心從室內搬到室外。

《詩經·綿》寫周族祖先「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這詩是寫周人如何艱辛地建造家園的。顧炎武《日知錄》中解釋「陶復陶穴」引《易傳》「上古穴居而野處」,並指出「陶復陶穴」是周人建造穴居或打窯洞。那時人們或住窯洞或住半地下室,沒有採光,室內即使白晝,也是迷濛一片,雖有窗戶,但還沒有發明紙糊窗戶,更遑論玻璃。平常用木板或瓦牖擋著窗戶,只有天暖和時,才能打開,放些陽光進來。入秋轉冬之後,人要「冬藏」了(簡直像熊在樹洞中冬眠),把朝北的窗戶用木板擋住,再用泥巴糊嚴,不使漏風(即「塞向墐戶」),儘量防風保暖,可是光亮也沒有了。

整個一冬天,人們就生活在黑暗之中。春天來了,當它穩定下來之時,人們便從室內移居於室外,恢復「野處」,其心情可以想見,這一聲「清明」道出他們對大自然、對春天由衷的讚美,也抒發出百十天裡「冬藏」的鬱悶。後世醫家倡導的,春天早晨起來,「披髮跣足,緩步廣庭」,也是學習先民對「清明」的享受。因此,「清明」來了,也象徵著新生活的開始。此後的二百多天裡,除了下雨颳風和睡覺大多時間都是過露天生活了,先民與大自然關係的密切和對大自然的依賴,是把大多時間放在室內生活的「文明人」不能理解的。

清明春遊踏青。澎湃新聞資料

《論語·先進》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叫幾個學生讓他們各自表達其志向,學生回答很踴躍,最後孔子只肯定了曾點,而曾點所表達的志向不過是在清明、上巳之際帶領一些青少年郊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上巳節原在三月第一個巳日,後來定在三月初三,與清明節相距很近。這是一個祓除不祥、清潔身心的日子,「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疚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後漢書·禮儀志上》)。

天暖和了,各種有害之物也蠢蠢欲動了,所以要到流水去清洗一冬天的「宿垢疚」。上巳還有個祈雨祭祀的節目——舞雩(女巫在雩臺上跳舞以祈禱上蒼),古代許多祭祀帶有祈福和狂歡的雙重功能,這在《詩經·溱洧》表現更為凸顯。上巳這一天鄭國的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歡聚嬉戲:「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

春天冰雪融消,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與歡樂,人們只有在大自然才會有所感悟,難怪孔子肯定曾點。此時孔子教學大約也要搬到室外的「杏壇」了吧?

清明節是一年中重要的節日,它的習俗都與先民從「穴居」到「野處」有關,如鑽燧改火、淘井插柳、踏青、挑薺菜等。新春來了,三陽開泰,萬象更新。冬天用於取暖、照明和烹飪的火種,不再使了換新的,於是有重新鑽燧取火。唐宋兩代,宮廷還以新取出來火,分贈予貴官豪門,唐詩名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描寫此事。

淘井,也是除舊布新,掏出舊水,取用新水。插柳其意也在於迎接新春,留住春光,因為「柳者,留也」。辛棄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人們到郊野挑薺菜是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也帶上一點綠色、春色,沾一點野味。

宋代清明祭掃遂成風俗,流傳至今,清明與掃墓簡直密不可分。楊一 澎湃新聞資料

唯獨自宋代以來特別看重的掃墓,這倒不是上古所遺的習俗。孔子說「古也墓而不墳」,墓地沒有隆起的標誌,當然就不可能有掃墓祭祀之事。清初博學的毛奇齡在《辨定祭禮通俗譜》卷二《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禮》中指出,到墓上祭祀亡靈的習俗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孟子》中講述的「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那位吃得滿嘴流油的「良人」就是在墳墓間乞求祭祀之餘的,可見當時就有了墓祭。

戰國以來,祭祀亡靈,春季在寒食節。寒食節定在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在清明節前一二日。最初這是個北方的節日,紀念晉國介之推的。介之推,晉國人,是流亡公子重耳的隨從,在外流亡19年中備嘗艱險,回到晉國後又輔佐重耳登上諸侯之位,但他不求回報,奉老母隱居綿山。重耳得知以後,派人到綿山,請他出山,但找不到介之推,於是想通過燒山逼他出山,不料介之推堅持不出,抱樹而死。

人們出於對這位忠臣的同情,在清明之前一兩日不舉火、吃頭天做好的食物,並祭祀介之推,後來也兼祭自己家的過世之人了。這個節日也流傳到南方,《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把寒食節這個民間祭掃的習俗「著為令」,成為公共祭掃日,公務人員還給假,以便出城上墳。寒食節與清明節相差一兩天,習俗又有相近之處,逐漸混淆,到了晚唐五代也就有人在清明祭掃的了。宋代清明祭掃遂成風俗,流傳至今,清明與掃墓簡直是密不可分了。

宋代中葉以後,經濟文化逐漸南移。形諸詩文的清明祭掃活動以寫在南方者為多,而南方此時,桃李花期已過,苦多風雨,再加上祭掃活動就會給人以悽涼之感。晚唐杜牧那首「清明時節雨紛紛」本來只是寫春雨之中路人的感受,與祭掃無關,但後人讀此詩,那悽迷的境界,淡淡哀愁總會把它與清明時節對逝者的懷念聯繫起來。杜牧這首小詩影響極大(通俗詩歌選本如《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等大多選此詩,明清時調還把它寫入歌詞),幾乎為以後詩人歌詠清明節定了格。

特別經典的一首是南宋吳文英懷念離去姬人的《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上闋)不僅懷念離人,更哀嘆轉瞬即逝的春華,詞人把殘花落蕊收集起來埋掉,還寫篇墓銘,名之曰《瘞花銘》,以志悼念。大約《紅樓夢》寫林黛玉葬花就受到吳文英啟發罷!很少再有人問一下這個節氣為什麼叫清明了。

(本文選自文化學者王學泰的讀史小文合集《寫在歷史的邊上》,全書46篇短文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該書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自然筆記 | 家門口的二十四節氣—清明
    清明不僅是一個物候節氣,更是一個人文節日。2020年的清明節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我們銘記於心,我們砥礪前行。清明三侯第一就是桐始華,桐樹在中國有獨特的文化意義,桐樹既是觀賞類樹木,又是經濟價值較高的樹木,但更重要的是它與文化相關聯,無論是泡桐樹還是梧桐樹都是做琴的材料,油桐樹更是中國四大木本油科植物,伴隨了多少中國人的童年記憶。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我一聽,糟了,應該是問節氣的事兒了。唉,媽咪對陰曆、陽曆、農曆、公曆比較暈菜啊,長這麼大了,還是沒有弄清楚他們的計算規則。於是,我裝作很淡定地說:"嗯,今天是4月5日,4月5日陽曆。"直接寶哥說:"很奇怪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都是陰曆的日子,為什麼清明節是陽曆的日子?"臉上無數條黑線呀!
  • 什麼是清明節氣?
    你好呀,我是小雪寶,說到清明,你們是不是立刻想到了清明節,可是你們知道有一個節氣也叫清明嗎?嘻嘻!那我就給你們說說清明這個節氣吧!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能夠反映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
  • 反映氣象、民俗、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歌
    中國人應用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和各種民俗活動,許多民眾都掌握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各地都編出一些詩歌,或者是「順口溜」,幫助記憶、理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二十四節氣歌就是這樣的產物。前四句說的是二十四節氣順序和名稱。每個節氣只用一個字代表,每句話是一個季節,三個月共六個節氣,每兩個節氣為一個月。前四句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後四句說的是二十四節氣所在的時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 國子監大講堂第156講:二十四節氣與九九歌
    講座現場韓茂莉首先介紹了二十四節氣的基本知識。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曆中隨季節變化形成的24個特定節令,每個節令都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 【二十四節氣】24相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提到的三個問題就混雜在一起嘮叨幾句了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緣起創作有他因也雜有內因沒有做之前看見過很多人創作過節氣作品受到他人觸發我們很多的所謂創作創造都是基於前人的福德之上的因為喜歡玩會覺得要是做的話不一定是非要成系列也可以是完全不同形式的二十四節氣的表達
  •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關於清明節氣,還有哪些農諺?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眾所周知,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而清明在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這麼準?得從節氣的由來說起,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現在能背誦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的人已經很少了吧,大家現在主要過的都是一些像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對於我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卻了解甚少,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清明上墳,冬至吃餃子這樣的淺薄認識上。二十四節氣是如何來的呢?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曆法的主要作用就是直到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被認為是起源於古代黃河流域,這是為什麼呢?
  • 二十四節氣,用英文怎麼講?
    China Daily推出了一門非常優秀的知識付費課程——《二十四節氣雙語精講》,用中英文雙語講解二十四節氣的譯法及與節氣相關的傳統習俗
  • 二十四節氣之歌
    二十四節氣,作為農耕文明的產物,現今城裡人,甚至相當多的鄉下人,特別是年輕人,大都已不再關心,不再留意。自已在寫時,也秉持了一些小原則。一是以短歌的方式,即七言絕句為載體,用平水韻,儘量通俗易懂,且要有一定意蘊、可品讀玩味;二是附帶節氣的基本知識,讓人對每個節氣有所了解,同時也方便對短歌的解讀;三是儘可能展示節氣的基本屬性,勾勒出每個節氣的大致輪廓,同時兼及庚子年節氣變化的一些特點。
  • 二十四節氣 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今天,一年之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如約來臨。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民廣博智慧,彰顯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與民俗風尚。雖然其深植於農耕文明,但在時代變遷中,仍不斷被傳承弘揚,煥發著溫潤的光彩。如何讓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活態傳承,與人們的生活如影隨形?
  • 二十四節氣諺語合集,你能背對多少?
    小夥伴們要記得記哦~中國二十四節氣分別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立春節氣諺語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
  • 二十四節氣古畫欣賞!太美了,果斷收藏!
    ▌節氣來歷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 104 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在黃道上的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 15 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 360 度,共經歷 24 個節氣,每月 2 個。
  • 2020年二十四節氣!流年串宮壓運!吉兇!
    #二十四節氣十二地支一、十二節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為「節」。十二節和十二氣合成二十四節氣二、十二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為「氣」。
  • 二十四節氣,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雖然其深植於農耕文明,但在時代變遷中,仍不斷被傳承弘揚,煥發著溫潤的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重要論述,並提出殷切期望。如何讓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活態傳承,與人們的生活如影隨形?我們邀請致力於節氣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講述自己與節氣的點滴故事、對節氣的深邃之思。
  • 聽二十四節氣歌,走進大自然的秘密
    所以,聰明的古人,把一年化為二十四個「節氣」,與自然相呼應,與感知相契合,四季流轉,周而復始。今天,就跟著婷婷姐姐一起,認識一下這24個節氣吧: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大家發現,四個節氣好像有點不夠用,於是呢就在每個節氣的中間,增加了一個「中氣」,這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 識節氣 | 清明時節,踏青掃墓走起
    清明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有天清地明的意思。清明節氣開始,天氣清澈明朗,陽光明媚,百鳥啼鳴,柳綠桃紅,樹木開始繁茂生長,整個大地的生物都活躍起來了因為清明是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清明三候就是反映大自然變化的代表。一候桐華始。「桐花開,清明到。」春來萬物復甦,到清明時節,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二候田鼠化為鴽(rú)。鴽,小鳥。
  • 二十四節氣歌,必須永久收藏!
    2018全國未成年人網絡春晚《二十四節氣歌》福多多:一年四季共有24節氣,依次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02—七言節氣詩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 【二十四節氣專欄】小雪.積善而慶餘
    從萬物運行規律的本源出發,以「易經十二消息卦氣圖」為背景,從二十四節氣的緣起開始,遵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規律,清晰對應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命節點,關照我們如何順應天地宇宙運行的大道,提高我們運氣的能力,做到有禮有節,得享「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護持。
  • 傅東文博士:為何要順應二十四節氣時令養生
    >系列講座《二十四節氣時令養生》,帶您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背後的奧秘,學習如何順應天時和節氣進行養生,讓我們遠離生病、吃藥,用最簡單的方法獲取健康。二十四節氣——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