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清明:春半花盛踏青時

2020-12-27 人民日報

虢國夫人遊春圖 (傳)唐 張萱 宋摹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

仕女圖冊頁之鞦韆圖 清 焦秉貞 故宮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圖(局部) 明 仇英 遼寧省博物館藏

放風箏(中國畫)馮遠

鞦韆慵困解羅衣 近代 豐子愷 載《豐子愷漫畫全集》

《黃州寒食詩帖》宋 蘇軾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臨蘇漢臣《宋太祖蹴鞠圖》 元 錢選 上海博物館藏

《御製耕織全圖》之二 清 焦秉貞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清明上河圖(局部) 明 仇英 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明前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更兼雨水充沛,正是農民耕種的好時節。故而民諺說:「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一套《御製耕織全圖》,是康熙年間焦秉貞奉詔以南宋樓璹《耕織圖》為底稿繪製而成。這套圖的前三幅依次為「浸種」「耕」和「耙耨」。根據「耕」中抄錄的樓璹詩句「東皋一犁雨,布穀初催耕」,可以清楚知道,作品反映的正是清明穀雨時節的農事活動。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一一個被作為節日的節氣。這個傳統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古歷載,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為「寒食」。是日起,家家都要禁用舊火,只吃冷食,直到新火降臨。這便是歷史悠久的寒食節。起初,寒食節禁火時間很長,至唐代已縮減為三日。寒食之後便是清明,唐時便將這一天定為迎取新火之日。唐代詩人韋莊就有「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之句。由此,清明便成了寒食節中的小節日。唐代是寒食節發展最為繁榮的時期。朝廷將其定為法定節假日,假期最長時一度達到七天,堪稱唐朝的「黃金周」。此時的寒食節,在保留前代禁火、冷食節俗的基礎上,還發展出了郊祭這一重要活動。與此同時,寒食節恰逢春暖花開、草長鶯飛之際,又兼長假閒暇,各種郊外踏青、遊藝娛樂活動也普及開來。直至北宋時期,寒食節仍是十分重要的官方節日。但到了南宋,由於經濟、政治、風俗等綜合原因,清明最終取代了寒食,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一方面,清明節摒棄了寒食節禁菸火、吃冷食的習俗,另一方面又延續了郊祭、踏青、遊藝等大部分活動。

【郊祭】

上墳掃墓、祭奠逝者是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有學者指出,早在唐代,由於寒食期間只有到了清明日才能生火,所以人們為了方便焚燒紙錢,便多把祭祀活動放在清明這天。這大概是後人將掃墓與清明直接關聯的重要原因。

宋代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巨作《清明上河圖》中,就有相關的節俗內容。歷史學家周寶珠發現,在畫卷描繪的諸多店鋪中,有一個「王家紙馬」鋪,店前沿街處擺放著精美的紙紮樓閣。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清明節」一章中記載:「都城人出郊……士庶填塞諸門,紙馬鋪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孟氏所述正與繪畫內容相吻合,反映了宋代清明祭祀的傳統。此外,《清明上河圖》中還有一隊出行人物,其中二人抬轎,轎子上插著柳條。正好印證了清明戴柳、驅蟲闢邪的習俗。清明郊祭的節俗來源於寒食節,古人亦常將二者並稱。白居易就有詩曰:「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在今天留傳下來的書畫名作中,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最為感人至深。帖中二詩系蘇軾「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第三年的寒食節所作,其中一首云:「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作者的不幸經歷、困頓處境遭遇到寒食清明的傷感氣氛,讓人讀罷不禁為之動容。綜觀此帖,詩書相濟,情真意切,不愧於「天下第三行書」的美譽。

至清代,清明掃墓的習俗早已深入人心。不過,清人的一組俗語圖畫卻耐人尋味。此畫曾載清末《圖畫日報》,全畫共兩幅:一幅畫兒女清明上墳掃墓,另一幅則表現日常孝敬父母。配文曰:「在生買點爹娘吃,寒食清明上啥墳。」圖文雖然直白,但道理卻意味深長。從古至今,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加諸多少子女後輩身上?若人人都能做到「在生買點爹娘吃」,清明之日的悲痛與遺憾或許就能減少幾分。

【踏青】

清明節的基調並非只是傷感。事實上,唐代以來,寒食清明之日,也是人們出遊踏青的好時候。杜甫的《清明》就生動描寫了萬家出遊的熱鬧景象:「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豔明眉,爭道朱蹄驕齧膝。」其實在清明之前,還有另外一個傳統節日——三月三日上巳節。這一天,人們往往沐浴祓禊,踏青出遊。王羲之的不朽名作《蘭亭集序》即是記錄東晉永和九年上巳節的修禊雅集之事。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的是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三月三日出遊的場景。全畫雖不繪背景,但從人物踏馬行進的閒適狀態中能夠感受到春日踏青的輕鬆氣氛。整個出遊行列,前有領隊引路,後有僕從環伺,男子裝束勁健,女子羅裙綺麗,隊伍中更有兩匹三花大馬,足見虢國夫人身份之尊貴。宋以後,上巳節逐漸消亡,再加上日期與清明相近,上巳踏青也與清明踏青混為一體。據《東京夢華錄》所記,清明時節的汴梁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足見清明遊玩踏青之盛。

【遊樂】

清明節俗還包括各種體育遊戲活動,諸如蹴鞠、蕩鞦韆、放風箏、鬥雞、射柳等等。其中,蹴鞠和蕩鞦韆又尤為流行。唐玄宗在《初入秦川路逢寒食》一詩中就寫道:「可憐寒食與清明,光輝並在長安道。自從關路入秦川,爭道何人不戲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馬上廢鞦韆。」可見這兩項活動在當時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圖》中就有蹴鞠和蕩鞦韆的表現,反映出市民生活的豐富多彩。

蹴鞠是中國古代最悠久的體育活動之一。據說這項運動由黃帝發明。從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的記載可知,蹴鞠在先秦時的齊國已經十分流行。事實上,古人不僅用蹴鞠娛樂,還用來練兵。班固在撰寫《漢書·藝文志》時就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蹴鞠發展的高峰。在現存的唐三彩中,就有踢球的蹴鞠俑。宋代的銅鏡、牙雕、瓷枕等工藝品中也有不少表現蹴鞠活動的作品。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面《蹴鞠紋銅鏡》,就表現了男女共同踢球的場面。宋代皇帝中也多有愛蹴鞠者,太祖、徽宗都是其中高手。上海博物館就藏有一幅錢選臨南宋蘇漢臣的《宋太祖蹴鞠圖》,圖中六人環繞而立,太祖以腳顛球,其餘人等聚精觀看,頗為傳神。

與男子喜蹴鞠相對,鞦韆則多為女子所愛。李清照在《怨王孫·春暮》中寫道:「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拚捨,又是寒食也。鞦韆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在這思君的愁緒中,鞦韆成為深閨女子最忠誠的陪伴。清代焦秉貞的精良之作《仕女圖冊》中,就有一幅《鞦韆圖》。作者以中西兼容的方法畫一眾仕女於園中嬉戲,鞦韆上的藍衣女子回眸看向身後兩名同伴,興奮之中略帶緊張。畫中女性纖腰垂肩,比例修長,是清代仕女畫的典型樣式。園林建築略帶透視和光影,顯示出西法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園中柳條嫩綠,桃花盛開,頗似清明時節的好春景。近代漫畫家豐子愷曾作《鞦韆慵困解羅衣》,取歐陽修《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詞意,以畫意述詩情,同時又兼懷往事,平淡而悠然的態度洋溢畫外。畫中楊柳青青,燕兒雙飛,大概正是清明前後的好春光。

清明節是我國歷史悠久而意義深遠的傳統節日。在今歲庚子清明來臨之際,我們展卷臥遊,欣賞古代書畫、器物中的清明圖景,既是一次藝術之旅,也是直觀、深入了解清明傳統文化的契機。

(作者系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一夜春風一樹花,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碭山梨花記憶
    一夜春風一樹花,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四月草木萌動,桃紅柳綠,曠野既清又明,正適合旅遊踏青,疫情後期出門踏青的人漸漸多了。一夜春風一樹花,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陽光下,千畝梨花宛若祥雲;月光中,萬頃白雪縹緲朦朧,大有「佔斷天下白,壓盡人間花」之氣勢。
  • 春天不是讀書天,快去踏青吧!
    「長安俠少,每至春時,結朋聯黨,各置矮馬」,他們跨著名貴的矮馬,鞍韉華麗,結伴而出,並攜帶佳釀酒器,遇有美景佳境,便駐足隨興流連,「駐馬而飲」,十分瀟灑。唐代壁畫 宮女圖 踏青歸來,個個簪楊戴柳,家家楊柳滿簷。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 識節氣 | 清明時節,踏青掃墓走起
    清明節氣開始,天氣清澈明朗,陽光明媚,百鳥啼鳴,柳綠桃紅,樹木開始繁茂生長,整個大地的生物都活躍起來了因為清明是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清明三候就是反映大自然變化的代表。一候桐華始。「桐花開,清明到。」春來萬物復甦,到清明時節,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二候田鼠化為鴽(rú)。鴽,小鳥。
  • 清明| 天清地明,氣清景明,身清心明,儒釋道大智慧!
    上巳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在三月初(發展到固定在三月三),與清明的日期也十分接近,於是逐漸合二為一,上巳節招魂、踏青、佩蘭草的習俗就合併到清明節裡了。在唐代之後,這三節合一,形成了固定的清明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劉文順山水冊頁作品之一】天清地明,社會清明,慎終追遠《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 清明必讀的十首最美古詩詞
    清明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今天帶大家讀幾首古詩詞中的傳世經典之作,一起感受一下我們古人面對清明節時的心境。   【點評】《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遊玩的習俗。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
  • 清明你踏青了嗎?那「踏青」用英語怎麼說?跟green有關嗎?
    這個清明你踏青了嗎?那「踏青」用英語怎麼說呢?跟green有關嗎?清明節除了要去掃墓,Sweep the tomb,也被認為是春天比較好的出遊日期。很多人會選擇在清明這個三天小長假3-day holiday去踏青。那我們一起看看「踏青」英語怎麼說吧。還沒有加入《英語口語天天練》的小夥伴,記得加入圈子,每天和小夥伴們一起打卡練習英語哦。
  • 杜牧的《清明》憑什麼成了清明代言詩?
    清明從唐朝開始就是重要的能放假的節日,清明詩很多,好詩也一抓一大把,比如:南宋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明代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遊》:「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 清明|插柳、踏青、寒食,背後竟都有這樣的「中醫原理」?
    清明節正是柳條發芽之時,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柳枝代表著生命力。俗語,「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百姓盼望柳條帶來的生命力,期盼著身體健康、人丁興旺,自然百鬼也不入家門了。從中醫角度認識,清明節氣時萬物生長,人體也是陽氣升發,插柳的習俗也寓意著顧護初昇陽氣的意思。
  • 清明時節.雨紛紛
    (唐 · 白居易《清明夜》)清明時節,仲春之末,暮春之初。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正值三月天,一番好風好雨過後,萬物生長,一派"天清地明"之象。有詩云,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 梨花風起正清明,花落草齊生,這幾首詩詞讓孩子讀一讀
    今年的清明節,和往年稍有不同,受疫情的影響,我們不能像往年那樣親友相聚踏青掃墓,但在內心深處,先人的恩情永遠銘刻心間,無論何種方式,同樣可以簡樸莊嚴地表達對先輩的懷念。清明時節,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今天,讓我們一起在詩詞中尋找清明。
  • 龍風文學院紅三系「清明」時節同題詩會專輯
    曲式五絕·春行(去聲四寘)文/趙惠龍(二區573分院長)桃紅花嫵媚,柳綠人陶醉。蝶舞榭亭溪,春尋芳踏翠。半醒半眠迴響起。夢裡欣猶在,排憂酒退汐。排憂酒退汐。望院沂,望院沂。水幕洗窗朦更際。醉後酣聲語,東風雁掠笛。東風雁掠笛。2020.4.1曲式七絕·清明祭 (上平八霽)文/王幹(L20-HS540-004)陽春三月暖風起,新柳吐芽花蝶霽。
  • 花動兩山春
    驚  覺驚覺春分一半春,李花應落海棠塵。三更獨坐無何思,窗外由他蛙唱新。蕭海銘蘭放有感案前玉立姿,綽約兩三枝。性本鳴高潔,花開謹守時。寧家居日久,握管竟神馳。忽覺幽香裡,春風晝夜吹。萬蕊半開半斂,帶雨畫中遊,春意陽燁。花枝弄響,飛去高欄鶯語滑。憑藉處,碧葉樓臺,發芽新綠總奇絕。   何計解,新冠繼褻。嘆擾亂,恨辜佳節。猶有華人滯外,念一縷相思,不斷如疊。心飛各國,人在蘇杭心暗折。喚良方、共流轉,病毒全球別。蔣伯榮三月初春亂花淺草柳絲飄,飛鳥天晴落樹稍。三月時節當最好,猶如豆蔻少年嬌。
  • 春日遊,花下說風流.
    阮郎歸 · 南園春半踏青時【宋】歐陽修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鞦韆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歸。此篇沒有直說思念的地方,也沒有直呈愁怨的言語;但春光大好,遊園不能令「她」情意歡暢,園中蕩鞦韆也不聞盈盈笑語,一切只是默默,終而無言無緒欲擁衾獨眠。
  • 清明習俗知多少?門戶插柳祛疫鬼 踏青放風箏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4日電(記者 上官雲)「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清明節正處在春天,人們會偕同親友出遊踏青、放風箏。此外,它也是一個追思逝者、緬懷先輩的日子。  據民俗專家介紹,清明節其實糅合了古時春季多個節日習俗。
  • 【夜讀】梨花風起正清明
    」,清明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為死去的親人掃墓,而且,這一天應該總是下雨才好才對。  在我國的二十四個節氣裡,唯獨清明兼有節日的意義。足見清明的重要性。應該說,在二十四節氣裡,它最富大自然和人的雙重情感意義。   不過,在傳統文化中,清明除了掃墓,還有一重意義,便是踏青郊遊。這一點意義,常常被今天的人僅僅認為是旅遊。其實,並不這麼簡單。
  • 清明節說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杜牧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悽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遂向牧童打聽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點著遠處的杏花村。
  •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宋朝人的「多人運動」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宋朝人的「多人運動」【引言】高曉松曾經說過,如果可以穿越朝代,他一定會選擇宋朝,這不僅僅是因為宋朝文人待遇好,而是宋朝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比較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比起其它朝代來說也要高出不少。
  • 有獸焉:清明至,諦聽踏青「好日子」,阿飄「收禮」全成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描繪的正是清明時節的景象。祭祖是清明節的重要步驟,人們將祭品燒成灰以祈求祖宗能在陰間保佑後人,寄託美好的願望。出門踏青阿飄們為諦聽大人準備了點心。而小髏則是不甘落後的拿出了剛剛採摘的花朵送給諦聽,說「給你花花。」諦聽看見之後一眼便認出了花的品種」是水晶蘭啊,這個很難找呢。小髏好厲害。」而這邊的「阿飄」們則是討論起了今天帶的糕點。「這個夾心灰灰糕是清明限定,特別不好買!」
  • ​十首清明詩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是一個感傷的節日,雖然有各式的踏青春日活動,可詩人們還是很惆悵,他們憂傷歲月、感慨人生浮沉,十首清明詩詞,訴說著詩人們內心的坎坷與無奈。              《清江引·清明日出遊》明·王磐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 《清明》原創主題詩詞79首,如絲細雨洗梨花,夢裡流香煮艾粑
    >踏青賞景值清明,日麗風和緩步行。東風紫氣心田入,攜友尋春。三四句不知與清明有何聯繫,費解。46無名調-清明賦(新韻)作者:孫秀文春祭祖,踏青歌,墳塋地上把頭磕。追上古,走新轍,造林插柳滿山河。半掩紅唇沿岸走,雙飛白鷺隔江驚。清新淡雅到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