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宋朝人的「多人運動」

2020-12-21 劉叔叔說歷史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宋朝人的「多人運動」

【引言】高曉松曾經說過,如果可以穿越朝代,他一定會選擇宋朝,這不僅僅是因為宋朝文人待遇好,而是宋朝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比較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比起其它朝代來說也要高出不少。

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淋漓盡致的展示了宋朝時期百姓們的生活,坊市制度被打破,生活區與商業區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攤販們走街串巷,呈現一派繁華之像。因為宋朝經濟的空前繁榮,宋朝的其它文化發展的也很迅速。吃穿住行說的比較多,這次主要來說一說玩,看看宋朝人是怎麼消遣的。

01一、鞦韆

古代的消遣活動中,打鞦韆是不得不說的一種。鞦韆這種活動最早發源於春秋時期,是山戎族發明的。最原始的鞦韆只有一根繩子,人們抓著繩子在叢林中蕩來蕩去。春秋時期的人們當然不會將這麼費力又危險的活動當作消遣,最初這種活動是獲取遠方食物的一種方式。

鞦韆作為娛樂項目是在漢朝的時候,有人在兩根繩子中間加了一塊踏板。這樣輕鬆又飄逸的娛樂活動主打的對象當然是女性,宋朝時期將鞦韆稱作「半仙戲」,這是因為宋朝時期鞦韆活動盛行,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鞦韆架。如果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正在打鞦韆的宋朝少女。

女孩們結伴玩耍,穿著飄逸的裙裝,坐著鞦韆上下翩飛,仿佛下一秒就會羽化登仙。因此得名「半仙戲」。鞦韆活動在宋朝的普及度很高,女詞人李清照就非常喜歡打鞦韆,還曾寫過一首詞描寫坐完鞦韆的感覺。

故事有云:「鞦韆迎風起,彩蝶伴香飛。」聽上去就仙氣滿滿。宋朝時期還有一種水鞦韆,《東京夢華錄》中曾經記載了這種水鞦韆的玩法,但這種玩法需要膽大心細,還要深諳水性,已經不再是女性的消遣活動了。

02二、蹴鞠

2010年,《宋代足球小將》在上海卡通衛視熱播,講述了幾位蹴鞠小英雄的故事,宋朝人有多愛蹴鞠,在這部動漫中可見一斑。蹴鞠運動發源於春秋時期,但那時候生產水平不高,制出的蹴鞠比較粗糙,用一塊動物的皮革,中間塞滿動物毛髮,即厚重又不柔軟,踢這樣的球確實需要多花一番力氣。

到了唐宋時期,蹴鞠的基本形制形成,人們用八塊皮革縫成一個圓球,中間也不再填充毛髮,而是放入一個動物的膀胱,然後吹氣。到了宋朝時期,皮革增至十二塊,這樣做出的球輕盈又有彈性。

蹴鞠在宋朝稱得上國民運動,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喜歡舉行蹴鞠比賽。奸臣高俅之所以能得到宋徽宗的青睞,就是因為他非常擅長蹴鞠,而宋徽宗又是一個喜歡蹴鞠活動的帝王,乘著這樣的東風,高俅扶搖直上,平步青雲。

宋朝的蹴鞠一共有兩種玩法,第一種玩法比較接近現代足球的玩法,分成兩隊踢球,踢進球門就算得分,不一樣的是,宋朝的球門比較高,不是挨著地面。為了把球踢進,需要花一點力氣,但宋朝人崇尚優雅大方,這種踢球方式不符合社會的主流,所以流傳度並不廣。

另外一種踢球方式叫做「白打」,就是用身體都不同部位擊打球,球不落地就算贏,奸臣高俅用來太好宋徽宗的正是這種玩法,這也是宋朝主流的蹴鞠玩法。

03三、相撲

相撲活動在我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時的相撲並不是娛樂喝觀賞活動,而是各諸侯國用來選拔體魄強健的士兵的方式。直到秦朝時期,相撲才變成一種觀賞活動。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將全國可以做武器的鐵器收歸國有,人們爭鬥只能赤手空拳。

到了宋朝時期,相撲登上大雅之堂,宋朝朝廷設置了專門的宮廷相撲選手,稱作內等子。宋朝皇室有什麼聚會或者活動時,這些內等子就要上場表演。這些皇室表演者的選拔非常嚴格,從軍隊裡選拔臂力過人的士兵進行比賽和培訓,即使有幸選上了,這個工作也不是鐵飯碗,每三年宮廷會進行新一輪的選拔,一共只有一百八十個人的名額,競爭非常激烈。即使選上了也要繼續精進技藝,不然三年後就會被打回原處。

皇室嚴謹,民間就比較放鬆了,勾欄瓦舍都設有相撲角。相撲選手在民間威望很高,地位有點類似現在的體育明星。原本相撲是一項男女皆宜的活動,但因為相撲活動需要袒胸,宋朝文人認為有傷風化,宋仁宗時期下令廢除了女性相撲活動。

04四、紙鳶

窗外忽聞鸚鵡語,風箏吹落屋簷西。有關風箏的古詩數不勝數,足可以看出古人對這項活動的喜愛。風箏由韓信發明,原本是為了傳遞消息,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將放風箏變成了一項娛樂活動。

與蹴鞠、鞦韆一樣,放風箏的黃金時間是在清明節前後,草長鶯飛,萬物生長,春風和煦,這是最適合放飛風箏的季節。宋朝人放風箏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鬥風箏,兩隻風箏僅僅交纏,風箏的主人各自發力,誰的風箏線斷了就是輸了。另一種是真正意義上的「放風箏」,當風箏升高到一定程度後,剪短風箏線。這樣的舉動比起遊戲更像是一種祈福,希望風箏將黴運和病痛一併帶走。

【結語】除了這些活動,宋朝時期的百姓們還喜歡種花、鬥茶、賽龍舟,許多活動都接近現代人的喜好。或許是因為宋朝時期重文輕武,所以國家內亂很少,國家趨向穩定,百姓們才可以放心的外出踏青、參加戶外活動。另一方面也是國家經濟水平高的證明,因為社會生產力高,才可以在謀生之餘放鬆身心。

《宋史》

《宋詞》

《東京夢華錄》

相關焦點

  • 一夜春風一樹花,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碭山梨花記憶
    一夜春風一樹花,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四月草木萌動,桃紅柳綠,曠野既清又明,正適合旅遊踏青,疫情後期出門踏青的人漸漸多了。一夜春風一樹花,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一夜春風一樹花,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
  • 【夜讀】梨花風起正清明
    」,清明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為死去的親人掃墓,而且,這一天應該總是下雨才好才對。  在北方,因為天氣乾燥,清明這天下雨的概率很低。不過,這時候是真正的春天,乍暖還寒的天氣已經過去了,迎面撲來的風都暖和了許多。柳樹早已經是一片旺綠了,草色也不再只是遙看近卻無,而是茵茵如一片綠色地毯了。春花已經開過了一茬,玉蘭、桃花、迎春、都開謝了,這時候開得正旺的是梨花。如果到了梨園,一片潔白如雪,正好與清明掃墓相配,是上天在墓前獻上的祭祀的白花。
  • 梨花風起正清明,花落草齊生,這幾首詩詞讓孩子讀一讀
    梨花風起正清明。清明節,飽含著中國人慎終追遠、禮敬祖先的綿長人文精神。這個日子,我們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會以莊敬的態度緬懷先人。清明時節,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今天,讓我們一起在詩詞中尋找清明。01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杜牧的《清明》憑什麼成了清明代言詩?
    清明從唐朝開始就是重要的能放假的節日,清明詩很多,好詩也一抓一大把,比如:南宋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明代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遊》:「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 讀五首古詩,看詩人怎樣寫梨花
    因為很多人只喜歡大紅大紫,比如那木蘭花、牡丹花大朵大朵的,放著光彩,多麼奪人眼球。至於白色之花,那喜愛程度就要退後一步了。其實也有一些人是喜愛這白色素淨之花的。記得邊塞詩人岑參就說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他這是反其意而用之,是將雪來比梨花。但是這個比喻卻成了經典,還有哪個詩人寫雪寫梨花有這麼美麗的詩句呢。
  •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雨上,憶清明
    「青青點點柳綠,雨落紛紛清明。」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時節亦是一年當中的好時節。此時,正處仲春和暮春之交,梧桐枝上始含英。或晴或雨,氣候溫潤,冷暖適宜。大地欣欣向榮,人類精神抖擻。清明時節,踏青遊春,是人們最熱衷的。歐陽修有詞「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 2分半短片告訴你,清明時節為何總是「雨紛紛」……
    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唯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快追隨春姑娘的腳步吧!中國人的美食,往往與時令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年四季的變化與流轉,也就在廚房煙火間,和著靈動的雙手、氤氳的香氣,交替呈現。端午包粽子、夏至裹餛飩、中秋做月餅、冬至搓湯圓,到什麼節令吃什麼東西。
  • 薇府食坊·清明丨金鉤韭黃綠草地,專屬於春天的味道和姿彩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清明,萬物清明而潔淨的日子我們祭祖掃墓,緬懷先人又在踏春尋春之際,遇見清明的風它帶著萬物生長的味道,梨花開,柳抽條一切都煥發著生命的氣息,世界充滿美感每逢佳節必尋吃,伴著和煦的春風各類時令蔬菜也「花花綠綠」冒了出來
  • 讚美梨花的詩詞推薦: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
    描寫梨花的詩句:1 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長恨歌》唐·白居易2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破陣子·春景》宋·晏殊3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20、自古以來,梨花總是以嬌弱的形象呈現給世人,才華橫溢的文人騷客,更是濃墨重彩渲染它陰柔之美,鮮見陽剛壯美的妙筆。白居易「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讓人無限憐惜;蘇東坡「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給人以溫婉;杜牧的「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杆?」,使人悲愁;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又讓多少人知道了梨花的柔情蜜意。
  • 斯涵涵:黃山「人從眾」景象亮起旅遊防疫紅燈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清明節,草長鶯飛,春光正好,自古以來便是踏青遊玩的好時節。而今年又格外不同,經過一段封閉生活的人們,終於可以出門走進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觀賞名山大川,一吐蝸居家中的鬱悶,自然歡呼雀躍,興然前往。
  • 《清明上河圖》裡話清明:一紙宋朝人的度假攻略
    【環球網文化頻道】提起清明節,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千古傳誦:「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而與詩句同樣出名的,還有宋代畫家張擇端的畫作《清明上河圖》。  作為一部宋朝人的「紀錄片」,《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吸引了無數宋史學家和美術史學者的解讀。這幅著名的風俗畫長卷,亦被稱為研究宋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富礦」。
  • 古代詩人如何過清明?白居易在家宴客,杜甫流落洞庭,孟浩然跟道士對飲……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陸遊:騎馬出遊踏青,細雨迷濛,天氣雖冷梨花卻開了,看到寺廟裡吹螺打鼓正做廟會呢。出遊陸遊吳地清明未減寒,梨花初動杏花殘。平沙漫漫人爭度,微雨蕭蕭客跨鞍。野寺吹螺作春會,山郵糴米具朝餐。已開九帙吾何覬,時說金丹強自寬。
  • [視頻]清明風吹清明節
    按照中國的傳統,清明既是節日也是節氣。這時候氣溫轉暖,草木復甦,人們出門掃墓既是追憶祖先也是親近自然。古人就曾有過「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的吟詠。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更高,文化需求更多,清明出門的人自然也就越來越多了。近日,瀋陽、上海、蘇州,全國許多地方紛紛增加公交運量,以緩解清明祭掃造成的擁堵。
  • 尋春訪梨花
    □蔣延珍春風徐來,當大地睜著朦朧睡眼時,梨花已經率先綻開。有一處景區,因梨花多,故名梨花溝。我打小尤愛梨,院子裡那棵樹上的梨,對體弱愛咳的我乃救命稻草。離開老家後,因梨花招惹,我來到這塊紅土地。進溝左邊有高聳的山,茂密的林木一年四季覆蓋,蠻子洞深藏其中。
  • 庚子春之韻
    奮戰瘟神今日事,赴鄂州,合作多醫傑。施霖露,群歡躍。【劉國權】庚子春感兼網聞  庚子春來緒未平,哪堪晻藹雨縱橫。荊花開落無人問,網訊是非勞客爭。孤竹不餐周國粟,仃零長念宋朝情。結根本是軒轅後,何必逢迎作自輕。
  • 《清明》原創主題詩詞79首,如絲細雨洗梨花,夢裡流香煮艾粑
    01清明寄逝白衣戰士作者:花花梨花飄雪滿江城,人去人來草又生。一路逆行報家國,東風吹霧換新晴。忽醒扁舟漂彼岸,原來遊子在天涯。孤人古寺聽松語,兩耳鄉愁聞暮鴉。拂拭功名拋餘事,洗滌塵土賞煙霞。心空濁酒能稍醉,蟻盡深杯可再加。滄海經年風一笑,青山依舊路重踏。
  • 書畫清明:春半花盛踏青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清明節」一章中記載:「都城人出郊……士庶填塞諸門,紙馬鋪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孟氏所述正與繪畫內容相吻合,反映了宋代清明祭祀的傳統。此外,《清明上河圖》中還有一隊出行人物,其中二人抬轎,轎子上插著柳條。正好印證了清明戴柳、驅蟲闢邪的習俗。清明郊祭的節俗來源於寒食節,古人亦常將二者並稱。白居易就有詩曰:「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 清明踏春看這裡
    不如趁春光明媚,晴空萬裡,風光無限好,來一場春日的邂逅吧!濰坊這些景區現已開放,趕緊做好攻略,這個清明假期,出發!截止4月2日,我市共有32家景區恢復開放!11昌邑博陸山生態旅遊區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現在昌邑博陸山的梨花已經成片漸次進入盛花期,棵棵梨樹亭亭玉立,含苞吐蕊、如雲似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