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招一身正氣不落邪崇不召疫病

2020-12-22 度世三道

生命是由靈魂和肉體組成的,魂魄主導著一個人的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魂魄離開軀體後人就會死亡。

人有三魂七魄,正常死亡之後,有一個「往生魂」(主靈魂)回天界,可以去投胎;第二個魂入墓成了「守屍魂」(肉體魂);第三個「因果魂」(覺魂)根據在世時的功德上天堂或是下地獄。

七魄是覺魂暗藏的無形力量,即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情緒反應。動物只有二魂,動物的六識感應,即通過眼、耳、鼻、舌、心、意的感應,而人除了有六識之外,還多了覺魂和七魄。

人與鬼,本來是沒有交集的。鬼魂不佔空間,也不活在時間裡,只是一種能量,是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存在。因此,作為人來說,是沒有必要懼怕鬼魂的,而且也無法防範鬼魂。各種驅邪之法,都是加強人自身的能量場,除去人的大腦意識中「怕」所產生的精神力量,才不至於召來鬼魂。

人和鬼的世界是兩個平行空間,互不重合,或者說,鬼魂的世界取決於人的大腦意識,就像電的陰陽兩級,需要有兩根電線才能產生一個迴路讓電流通過。人的意識就是使鬼與人產生聯繫的「媒介」。無神論者不相信鬼魂的存在是因為其意識中並沒有「鬼」這回事,並否認一切無法通過實證方法證明的精神方面的東西,因而,一般不會「見到」鬼魂。

有神論者和宗教信仰者之所以能感應鬼魂的能量,是由於其意識中原本就對鬼魂或未知事物存有畏懼心理,因而當自己的視野中出現某種異象時,因為畏懼而感應了鬼魂這種能量,使身體以恐懼、寒毛直豎等反常的身體反應以及噩夢、精神恍惚、六神無主等精神現象作為回應。這就是宗教體驗。

意識所產生的能量是身體自我保護的屏障,使自我意識中沒有足以與鬼魂能量產生聯繫的條件,如此則不會出現附體現象。鬼魂也不會無緣無故附在一個毫無鬼魂概念的人身上。因而,自古有「正氣內守,邪不可幹」之說。

鬼魂既然是由人自己的意識感召的,也就意味著,如果大腦中沒有鬼魂、心中不產生恐懼感,則鬼魂便不會主動前來。鬼魂是有能量的,宛如磁場,擁有記憶功能。這樣,當鬼魂開始影響一個人的意識,思維就會變得混亂不堪,會胡言亂語、想法怪異,甚至其行為不受控制,並會在大腦中產生多個幻象,這些幻象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別人。就像一個住在精神病院裡的物理學家不斷看到很多個自己在做各種測量工作,這都是精神性的。

從這個層面看,對於鬼魂的問題,我們應做的是減少對鬼魂的恐懼,這樣一來,自己的意識與鬼魂的能量沒有了溝通聯繫的條件。

這也是為什麼宗教界認為,通過修行的方式可以提升自身的能量,或曰「鬼怕修行人」,鬼真正怕的不是修行人這種「名分」,而是通過修行給自己意識中注入了很多「正」的能量,不「怕」鬼魂,所以鬼魂便不會前來幹擾。

由此看來,召不召鬼魂,還是取決於自身。我們常常見到心術良正之人多能百邪不侵,是因為其相信那句老話「白日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因為言行不違背良知和善性,自然不必懼怕鬼魂。

總而言之,闢邪的最好的方法是培養一身正氣,使言行不虧於本心,然後才能氣定神閒,鬼祟自遠。

地球從開天闢地距今已有46億年,生物起源距今也有38億年,地球是個極其複雜的系統,上面的每一個生命體都是經過無數年的進化而來的,而人類文明在地球上也經歷了長達近萬年的進化,正所謂萬物同源,人類免疫系統的強大超乎想像,健康的免疫系統所產生的抗體足以應對和毀滅任何病毒、細菌和汙染物。但恐懼、焦慮、壓抑、暴躁、擔憂會削弱我們的免疫力,除了讓自己更容易感染之外,於事無補。只有,我們堅定信念,讓我們的生命力達到最佳狀態,病毒才能夠無處遁形,最終被一網打盡。

心存正氣,邪不可侵。

《黃帝內經》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可見躲開瘟疫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正氣長存!何為正氣?它充滿在天地之間,是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日積月累形成的。疫情會人傳人,焦慮、情緒也會人傳人,所以要心存正氣,不以訛傳訛,傳遞負面的信息和情緒,是我們持中守正,以心中正氣抵抗疫病的最好方式。

相關焦點

  • 禍福無門 為人自召《太上感應篇》第1集【國學講堂】
    (了解中華文化大講堂節目請回復字母:a1)【提示:建議WIFI觀看!主持人:以前,我們曾經在」經典選讀」欄目當中跟聽眾朋友學習過一些儒家的經典還有一些蒙學讀物。比如說《大學》《中庸》《論語》《弟子規》《三字經》《孝經》等等。那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太上感應篇》是一部怎麼樣的著作呢?李老師:是的,那我簡單介紹一下這部經典。
  • 《太上感應篇》注音版
    《太上感應篇》太上垂訓 感應之篇
  • 《太上感應篇》拼音版+註解
    《太上感應篇》拼音+註解2016-04-14三霄道院
  • 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太上感應篇》原文太上曰
  • 動畫片:太上感應篇(全集)
    點擊題目自動跳轉動畫片:太上感應篇的故事01動畫片:太上感應篇的故事
  • 道教經文典籍,《太上感應篇》全文及注釋
    太上感應篇是一本道家的經典,卻受到佛教高僧大德們的推重弘揚。印光大師在太上感應篇宣講序文中說:「太上感應篇,根據惠吉逆兇,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為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且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
  • 《太上感應篇》-01集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 《太上感應篇》-20集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 《太上感應篇》-11集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 太上感應篇注音版
    太上感應篇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玄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 善書《太上感應篇》善惡天地知,必有報應也
    《太上感應篇》認為,「大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當人非義而動、背理而行時,就會「大則奪紀、小則奪算」,而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最終「算盡則死」,人就離開了人世;如果死有餘辜,還將殃及子孫。
  • 感應才是修道之妙~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太上感應篇》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其實當中就隱含了修煉最重要的法則-「自然法則」。修煉者,應以自然為依據,再具體一些就是要則重於自然感應。比如修煉中人之思想、言行、舉止自然會與天地、鬼神相互感應。不是我們以為會怎麼樣,也不是我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 太上感應篇(全文)
    傳統文化育天下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學習聖賢、踐行孝道、弘揚中國文化《太上感應篇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太上感應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太上感應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 地,必有報應也。」
  • 《感應篇彙編》第四集(上)
    前面「太上感應篇」是指這個注講的內容是《太上感應篇》,「注」是註解的意思,「講」是講論,「證」是證明,「案」是公案,也就是說這本經典是把歷朝歷代有關《感應篇》的註解、講論、證明、公案匯集在一起,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感應篇彙編》這本書。
  • 《太上感應篇》—忠孝友悌(2)
    《太上感應篇》—忠孝友悌(1)【末學小編引
  • 道家經典《太上感應篇》拼注音誦讀版(含示範),快快收藏了~
  • 《太上感應篇直講》:​​​​​​​​​​恚怒師傅.牴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
    >3、蔡禮旭老師《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全集)4、蔡禮旭老師《了凡四訓》學習分享(第二次宣講)全29集     《太上感應篇直講》:太上感應篇靈驗記《太上感應篇》文字版(附:淨空老法師讀誦)5、《太上感應篇直講》:印光大師序6、《太上感應篇直講》:太上曰~算盡則死。
  • 太上感應篇(含MP3)【原文和譯文(僅作參考)分開】
    太上感應篇原文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太上感應篇 第1集
    大師因為家鄉的口音很重,他是陝西人,所以在當時語言上有隔閡,他就派了一位法師到定海縣去講經。去講什麼經?好像是講《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在文獻上看到這些資料都非常驚訝,地方上的長官請法師講經,法師不講佛經,去講道教的經典。尤其是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這一類的書籍。所以惹到當時,以及後人,對祖師很多的批評,這都是凡夫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