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之名改為真武,應出現於宋。《集說詮真》載:宋真宗曾名玄休、玄侃,為避諱將玄武改為真武。另據《朱子語類》記載:為避趙宋聖祖趙玄朗諱,才改為真武。不管哪種說法,玄武改為真武確實為北宋。北宋前期,真武形象仍為龜蛇相互纏繞之狀,至於何時成為現今模樣,宋高承《事物紀原》中即記載:宋真宗天禧元年,營中有卒見龜蛇者,軍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閏四月,泉湧堂側,汲不渴,民疾疫者,飲之多愈。真宗聞言,下詔建觀,賜名「祥源」。趙孟俯《啟聖嘉慶圖序》曰:玄武之神始降宋真宗時,為祠遍天下。
據《宣和畫譜》巻四載,北宋末期畫家武宗元即畫有真武像一軸。至南宋,真武人格化形象正式誕生,而後又經過後事傳承,其形象漸漸轉化。洪邁《夷堅支志》景卷三亦言,宋孝宗時進士葉方,曾得到一張舊畫,上書「真武仗劍坐石上,一神將甚雄猛,持斧拱立於旁」。後《雲麓漫鈔》等書出現,其形象定型為披髮黑衣,金甲玉帶,仗劍怒目,足踏龜蛇,頂罩圓光,形象十分威猛。
宋吳自牧著《夢粱錄》卷八記載,杭州佑聖觀,在興禮坊西,元孝廟舊邸,紹興間以普安外第設立光廟,乾道年間又開甲觀之祥。淳熙歲,詔改為道宮,以奉真武。昭定重建觀門,曰佑聖之觀,殿曰佑聖之殿,藏殿扁曰瓊章寶藏,御製《真武贊》及宸翰《黃庭經》,皆刻之石以賜,命道流修晨香夕炬之供。卷二又言,三月三日,正遇北極佑聖真君聖誕之日,佑聖觀侍奉香火,其觀系屬御前去處,內侍提舉觀中事務,「當日降賜御香,修崇醮錄,午時朝賀,排列威儀,奏天樂於墀下,羽流整肅,謹朝謁於陛前,吟詠洞章陳禮。士庶燒香,紛集殿庭。諸宮道宇,俱設醮事,上祈國泰,下保民安。諸軍寨及殿司衙奉侍香火者,皆安排社會,結縛臺閣,迎列於道,觀睹者紛紛。貴家士庶,亦設醮祈恩。貧者酌水獻花。杭城事聖之虔,他郡所無也。
如重慶大足石門山聖府洞有南宋紹興五年所造真武元帥像,這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最早的石刻造像。其神眼瞪目張,披頭散髮,額敕束髮箍,腦後有雙飄帛上拂,身著鎧甲玊帶,左手牽袖袍,右手在腹前仗劍,赤足立於一龜背上,龜左側有一蛇盤曲。
玄帝真武者,起於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曆記》所謂元始說法於玉清,下見惡風彌塞,乃命周武伐紂以治陽,玄帝收魔以治陰。
元朝以北方遊牧族入主中原,視北方真武為王朝的保護神而加以崇奉。元代開國之初,元世祖下令在北京等地創建真武廟、昭應宮。至元七年,徐世隆撰《元創建真武廟靈異記》云:我國家肇基朔方,盛德在水,今天子觀四方之極,建邦設都,屬水行,方盛之月,而神適降,所以延洪休,昌景命,開萬世太平之業者,此其兆歟!為此,元代皇帝將真武之「真君」號升格為「帝」,《續文獻通考》卷七十九《群祀三》云: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元天上帝。
元朝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元天上帝,其形像亦由英武將軍變為威嚴端莊的帝王。真武的形像開始分為武裝和文裝兩個傳統。文裝多為坐像,其玄天上帝多著皂袍或彩袍,披髮跣足,前有龜蛇,頂有圓光,面帶微笑;或帝王服,頭戴九穗冕,雙手捧圭,腳踏雲靴,一派帝王的氣像,左右有待衛的金童玉女。武裝基本上保持了宋代真武形像的傳統,即披髮跣足,躡踏龜蛇,手仗寶劍,身披皂袍,內著金甲,嚴肅英武。
明成祖時崇奉真武達到巔峰。因明成祖朱棣本燕地藩王,意欲舉兵奪取帝位,須藉助北方大神真武為其出師「正名」,謀士姚廣孝遂造作玄武助戰的神話。傅應麟《明書》卷一百六十《姚廣孝傳》載,朱棣決定舉兵「靖難」時,曾問師期於姚廣孝,廣孝對曰:「未也,俟吾助者至。曰:『助者何人?』曰:『吾師。』又數日,入曰:『可矣。』遂祭纛。見披髮而旌旗蔽天,太宗顧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師玄武神也。』於是太宗仿其像,披髮仗劍相應。」故朱棣繼位以後,十分崇奉真武,除在京城建真武廟外。
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
永樂十年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大建武當山宮觀,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三十九橋、十二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舉世聞名的道教聖地,並在天柱峰頂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在京師,有國家官方正式供奉的國家級廟宇——京師九廟,而京師九廟的祭祀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真武廟,其次才是東嶽泰山廟、都城隍廟。歲時朔望兩京各遣官致祭,武當山還有專官監督祭祀真武之事,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日,即真武大帝的生日及飛升日還有大祭。
崇奉真武的香火臻於極盛,經朝野上下的大力倡導,真武的信仰遍及大江南北,並隨著鄭成功入主臺灣,真武的信仰亦傳播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廟祀幾遍天下。
從玄冥至玄武,再從玄武至真武。真武信仰一步步由北方之神、水神提高到天中真君,再由真君提高為真武大帝、玄天上帝,成為道教與民間信仰中的一赫赫大神。這基與玄天上帝的靈驗、道教中人大量的宣傳、以及歷代帝王的敕封。塑造了如今的玄天上帝的信仰。今《道藏》中收有三十餘種有關真武大帝的經書,即是其生平、神跡及影響的詳盡記述。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