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衛青——甥舅聯手抗擊匈奴的絕代雙驕

2020-12-27 澎湃新聞

原創 邊地星光 絲路遺產 收錄於話題#衛青1#匈奴1#霍去病1#漢朝1

強漢盛唐,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篇章,讓後世滔滔不絕,引以為榮。在大漢歷史的長空,其抵禦外辱,開疆拓土定當彪炳史冊。衛青、霍去病作為抗擊匈奴,保疆衛國的英雄人物家喻戶曉,名聲鵲起,是中國歷史總也繞不開的重要人物。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青少時艱難,《史記》載:「青壯,為侯家騎」(侯家騎,即騎奴,古時王宮貴族的童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春,衛青的三姐衛子夫成為漢武帝的夫人,衛青升為建章監、侍中,後又被任命為太中大夫,俸祿千石,掌管朝政議論。(公元前138年至前129年),在近十一年時間裡,衛青跟隨武帝,出入左右,深得信任,為後來七徵匈奴,任大司馬大將軍為內朝參決政事、秉掌樞機打下良好基礎。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分派四路兵馬出擊。車騎將軍衛青從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託克託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各率一萬騎兵出擊。這是衛青首次徵戰,他膽大心細,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俘敵700人,取得了抗擊匈奴的第一次勝利。另外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封衛青為關內侯。龍城之戰是自漢以來對匈作戰的首次勝利,為以後漢朝反擊匈奴樹立了強大的信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車騎將軍衛青領三萬騎兵出雁門,長驅直進斬虜數千。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漁陽,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武帝派李息從代郡出擊,衛青率大軍進攻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他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向西繞到匈奴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繫。而後又率精騎飛速南下,進佔隴縣,形成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漢軍俘敵兵甚多,奪牲畜數百萬頭,控制了水草豐美,地形險要的河套地區。衛青被封為長平侯。漢帝國在此修復了秦將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並築朔方城,設朔方、五原二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此墾荒定居,建立了反擊匈奴的前沿基地,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直接威脅。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夏,匈奴數萬騎兵強攻代郡,殺太守,擄百姓。同年秋入雁門,殺掠千餘人。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又使各三萬騎攻入代郡、定襄、上郡。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朝廷令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高闕出兵;命令衛尉蘇建做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當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當騎將軍,代國之相李蔡當輕車將軍皆隸屬車騎將軍衛青,同從朔方出兵;朝廷又命令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從右北平出兵,合力攻打匈奴。漢軍神兵天降,包圍了右賢王。右賢王無暇顧及軍隊,獨自帶領愛妾和幾百精騎突圍北去。漢軍俘虜右賢王家小十餘人,戰俘1.5萬餘人,牲畜多達千百萬頭。漢武帝接到戰報,派特使捧印拜衛青為大將軍,所有將領歸他指揮。衛青的三個兒子被漢武帝封為列侯,長子衛伉為宜春侯,次子衛不疑為陰安侯,幼子衛登為發乾侯。漢武帝隨後又封賞了隨從衛青作戰的公孫敖、韓說、公孫賀、李蔡、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夏,大將軍衛青兩次率領十萬騎兵出擊匈奴。殲滅匈奴軍隊過萬。二月,以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分領六路大軍,統歸大將軍衛青指揮,浩浩蕩蕩,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裡。戰後返定襄休整,一個月後再次出塞,斬獲匈奴軍一萬多人。張騫也隨從大將軍出徵,獲封為博望侯。衛青外甥霍去病領八百騎兵出徵,俘虜匈奴單于的叔父和國相,斬單于的祖父等2028人。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以十四萬匹戰馬及五十萬步卒作為後勤補給兵團,授與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步兵和運輸物資的軍隊十萬餘,兵分兩路,跨漠長徵出擊匈奴大勝。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衛青病逝,漢武帝為紀念他的彪炳戰功,在茂陵東北修建了一座陰山形狀的墓冢,「起冢象廬山」。諡號為「烈」,取《諡法》「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之意。衛青墓封土為二層臺覆鬥形,是茂陵陪葬重臣中最大的一座,西北角凹進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遙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中腰有平臺。墓碑題字為清兵部侍郎陝西巡撫督察院副右都御史畢沅(續《資治通鑑》的作者)書:「漢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衛公青墓」。

衛青才幹絕人,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為將號令嚴明,對外辱強敵有力回擊。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謙和仁讓;位極人臣不立私威,氣度寬廣。揚雄贊曰:「使衛青、霍去病操兵,前後十餘年,於是浮西河、絕大幕,破寘顏,襲王庭,窮極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以臨瀚海,匈奴震怖。」衛青抗擊匈奴,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武帝為表彰衛青,特加封他為大司馬,得以管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以代太尉之職。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衛青。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衛青亦位列其中。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衛青之外甥,去病少時生活艱苦。他勤奮好學,精通騎射。西漢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漢武帝任命17歲的霍去病為驃姚校尉(故又稱霍驃姚),兩次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裡赴利,斬捕首虜過當(「過當是斬殺敵人數目超過己方損失的數目),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俘虜單于叔父羅姑比,兩次功冠全軍,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19歲的霍去病被封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河西之戰時,漢武帝為獎勵霍去病的赫赫軍功,特意派人從京城送來一壇上好美酒,霍去病沒有仗著官位獨自喝下,而將酒倒入身邊的泉水中,讓全體將士一起飲用。這成了霍去病最動人的故事之一,後來此地也被稱為酒泉。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1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經此一戰,匈奴單于逃到漠北,此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和衛青發起對匈奴的連續性進攻性,徹底改變了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邊疆的安全。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加封霍去病為大司馬。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逝,年僅24歲。葬於茂陵,諡封「景桓侯」。取義「並武與廣地」,彰顯其克敵服遠,英勇作戰,擴充疆土之意。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墓地(陝西省興平市東北約15公裡處)。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著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最為著名的石雕為「馬踏匈奴」,更好地彰顯了霍去病一生的功績。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霍去病。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霍去病亦位列其中。

霍去病是西漢著名抗匈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他是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他以殲滅匈奴為終身己任,留下:「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豪言壯語,留給後世的是一個以國為家、豪邁慷慨、昂揚奮進的年輕將領形象。歷史的滾滾車輪不能磨滅他的錚錚鐵骨和凌雲壯志。班固贊曰:「驃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霍去病一生六次出擊匈奴,皆戰果輝煌。他17歲初徵,率八百驍騎深入敵境數百裡,殺得匈奴四散逃竄。他善於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打通河西走廊。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漢武帝時期,是中國軍史上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為作戰的重要轉折時期,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大規模使用騎兵,快速機動,長途奔襲,對於突襲作戰、迂迴穿插,深入敵巢的斬首行動,衛青堪稱開山鼻祖,霍去病將這種戰法發揚光大,其創新和發展的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對於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霍去病和衛青是同時代的大英雄,大軍事家,這樣的人物在歷代都引人關注,很多史學家對兩人都有極高的評價。蔡東藩言:「漢武諸將,首推衛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漢史中之一奇也。」衛青、霍去病,這對舅舅外甥號稱漢朝帝國雙雄。

原標題:《霍去病、衛青——甥舅聯手抗擊匈奴的絕代雙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從未讀過兵法的霍去病,抗擊匈奴時是怎麼做到百戰百勝的?
    自漢朝建立之初,漢軍與匈奴的戰爭從未停止。但是在漢朝初期雙方實力差距過大,導致漢朝連連潰敗,只得不斷地通過和親的方式與匈奴休戰。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在衛青、霍去病等龍城飛將的帶領下,漢軍對匈奴的抗擊戰爭反敗為勝,直接把匈奴趕回邊塞,使得匈奴常年不敢進犯漢軍。但是名將霍去病從未系統地學習過兵法,是什麼讓他在抗擊匈奴時百戰百勝?
  • 霍去病有多強悍?漠北大戰,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漠北走窮狗」
    公元前119年新春伊始,漢武帝極速調遣衛青和霍去病甥舅二人,集結起十萬人馬,糧草輜重數以萬計,徐徐北上,準備與匈奴決戰。衛青與霍去病的大軍屯駐漠北,伺機一舉殲滅匈奴主力軍。此次漢朝出兵可謂聲勢浩大,隨軍出行的將領都是漢朝的頂尖人才,有李廣、趙食其、曹襄、公孫敖等人。漢武帝對此次出戰的重視也是空前絕後,總共徵募民間十四萬馬匹,遠遠不斷地往前線輸送供給。
  • 衛青與霍去病誰更厲害?答案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少年行四首》·王維衛青是西漢時期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大將軍,其侄兒霍去病也是世間少有的少年英雄。從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作為漢軍主將的衛青曾七次北伐匈奴,七次全部大獲全勝。匈奴騎兵素以剽悍著稱,可一看到衛青的大旗就四散奔逃。七次戰鬥,衛青總共斬殺了一萬九千名匈奴軍士。匈奴十幾年不敢南下騷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懼怕衛青。
  • 因霍去病北擊匈奴而得名四座城市,至今沿用,現在都很有名
    事實上並並不是這般,霍去病智勇雙全,文首的那首詞就是他的寫作,充滿了漢代特有的皇室奢侈、豪壯的魄力。霍去病作為非婚生子女,出世以後爸爸就沒有如何管過他。可是他的小舅當到了大元帥,進出皇宮以內,他遭受了他小舅和漢武帝的立即具體指導,念書、學習是難以避免的。
  • 當課本沒了魯迅、霍去病、衛青等等,我們還剩下了什麼?
    英雄的刪減,歷史的空白「馬踏匈奴何懼遠,披荊斬棘功勳建」自古中華大地就並非太平安寧之地,西陲作亂,倭寇入侵的歷劫反覆不止。正因為這樣才成就一批諸如西漢的衛青、霍去病等等的民族英雄,他們徵戰沙場,封狼居胥。古來徵戰幾人回,他們帶領千軍萬馬奮戰一線,用鮮血和生命換回了太平盛世。
  •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兩個人的傳奇一生,鑄就了大漢軍魂
    這一切的一切,只為紀念少年英雄霍去病。談起歷史上的匈奴,我們總能想到漢武帝。昔日秦王朝為了抵禦匈奴,不得不修建了萬裡長城。而到了漢武帝時,情況大有轉折,他不僅要打匈奴,還要求匈奴臣服於大漢。漢武帝說到做到,他把匈奴打到了今日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畔,成功擊潰了囂張跋扈的匈奴帝國。而這些成就,離不開兩個人,一個是衛青,一個是霍去病。
  • 講真:衛青與匈奴漠北決戰,分兵李廣,是坑還是幫
    講真:衛青與匈奴漠北決戰,分兵李廣,是坑還是幫在漢代以軍功封侯的制度下,李廣雖然多次與匈奴作戰,但是人數較少,最有機會封侯的兩次,一次全軍覆沒,自己逃脫被革職,一次就是跟隨衛青的5騎兵軍團進軍漠北與匈奴決戰,結果再次錯失良機,迷路而未能達到指定地點,最終自刎身亡。
  • 西漢時期,匈奴與大漢進行了一場生死決戰,最後衛青帶領漢軍慘勝
    自戰國時代開始,北方的匈奴就經常入侵中原,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曾派遣幾十萬大軍徵討匈奴,但是未能徹底解決問題,因此他便修建萬裡長城,用來抵抗北方匈奴。秦國滅亡後,劉邦戰勝項羽,統一中原建立西漢王朝。中原在多年戰火的摧殘下,早已不復往日的強盛,而匈奴卻在這段時間得到了很大發展,實力更勝從前。
  • 說過「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23歲就逝世了
    公元前123年,年僅十七歲的霍去病被任命為票姚校尉,隨舅舅衛青出徵匈奴。第一次出徵的霍去病就不負衛青和漢武帝的教導,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僅率八百騎兵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了匈奴大營,不僅斬殺了兩千多名匈奴士兵,還把匈奴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和匈奴相國抓了回來,把他舅舅衛青都驚嚇了一番,更得到了漢武帝的褒獎,直接破例把他封為了冠軍侯,食邑一千六百戶。
  • 他殺死妹妹情夫,擊垮北匈奴功比霍去病,為何卻不出名?
    適逢南匈奴單于請兵北伐,乃拜竇憲為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各領四千騎,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餘出徵。竇憲遣精騎萬餘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蒙古額布根山),北單于逃走。竇憲追擊諸部,出塞三千裡,登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紀功,命中護軍班固作銘。回師以後,拜憲為大將軍,位次太傅,在三公上。二年,竇憲出屯涼州。
  • 霍去病徵戰一生,為何24歲就死了,背後的原因原來這麼複雜!
    霍去病的輝煌戰績 在霍去病17歲那年,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將校尉,和衛青一起,多次將匈奴從漠南擊退,斬獲敵人超2000餘名,其中不乏有相國等高級官員,兩次勇冠全軍,最後被封為冠軍侯。
  • 大漢帝國雙璧之衛青的逆襲之路
    大漢帝國立國之初,就一直遭受到匈奴政權的襲擾,漢高祖曾率兵北徵匈奴,可兵敗被困於白登山,幸得採用陳平之計才得以解白登之圍。從此以後,漢帝國歷代統治者均採取和親的政策,以免受匈奴的襲擾。直到漢武帝主政時期,才改變對匈奴的政策,即武力擊潰匈奴政權。作為帝國雙璧之一的衛青在北徵匈奴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立下赫赫戰功。
  • 司馬遷對衛青與霍去病,真的存在「偏見」嗎? | 短史記
    李廣追隨大將軍衛青的部隊,離開了長安。司馬遷和無數人一起,焦急等待著前線的消息。捷報不斷傳來。大將軍衛青遇到匈奴單于的主力,兩軍在狂風大作砂礫擊面的形勢下力戰。最後,單于心理崩潰,像個女人一樣坐著六匹騾子拉的車逃走。驃騎將軍霍去病的戰績還要輝煌,他斬獲無數,還登上了匈奴的聖山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共和國烏蘭巴託市東),舉行了祭天儀式,這輝煌的一刻,不但當時激動人心,還照亮了千年之後許多中國人的夢境。
  • 軍事天才霍去病
    因為此時他的舅舅衛青已經是戰功卓著的大將軍了。衛青在率領大軍再次出徵的時候,順便帶上自己的外甥,估計想讓他歷練歷練,親身體驗一下真正的戰爭。正是這次牛刀小試,霍去病就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天賦。霍去病拋棄糧草輜重,率領八百精騎兵孤軍深入匈奴數百裡。
  • 霍去病:從未讀過兵法,一出道便是戰爭天才,一生殺死11萬匈奴人
    取而代之的是,漢武帝將霍去病任命為驃姚校尉,並讓他隨自己的舅舅衛青出徵匈奴,他或許會說:「還是讓戰爭和匈奴人教訓一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吧!年輕人就是需要歷練。」然而漢武帝萬萬也沒有想到的是,霍去病在人生第一場戰役中並沒有得到教訓。受到教訓的,是匈奴人。
  • 大漢帝國不敗戰神霍去病究竟有多厲害?匈奴的一句詩道盡血淚
    霍去病,提到此人,第一個想法此人是個穿越者吧。霍去病具備穿越者幾乎所有的特點,出生卑微(私生子),十七歲即出人頭地,勇冠三軍。王霸之氣照射四方(渾邪王和休屠王上書要投降漢朝。漢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黃河邊受降。當霍去病率部度過黃河的時候,果然匈奴降部中發生了譁變。
  • 西漢戰神霍去病為何23歲暴斃?誰才是害死霍去病的真兇?
    與衛青、霍去病同時代有位名將叫做李廣,歷史上有個李廣難封的成語。李廣為什麼難封呢?  在古代,多數人都將李廣難封,理解為李廣沒有遇到明主,沒有得到漢武帝賞識。  在當下,許多作者撰文,細說李廣只是擅長守城,擅長步戰,屬於落後於時代的一批人。衛青、霍去病能夠快速崛起,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順應了時代,順應了漢朝反擊匈奴的大背景。
  • 霍去病北擊匈奴後,曾為漢朝四座城市起名,名字沿用至今未改
    一,漢朝的強大,霍去病的誕生 漢朝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非常強大的一個王朝,它的統治歷史上湧現了許多的文臣武將,一個為漢朝的穩定蕩去了匈奴之擾,一個為漢朝朝政的清明付出了不懈努力。百年匈奴侵擾,為了邊疆的穩定,多少年輕將士馬革裹屍還,雖說流血沙場是武將的最終歸宿,但武將之命也是很珍貴的。
  • 李敢為什麼會被霍去病射殺?
    他的運氣就比自己的父親好得多,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屢立戰功,後來隨霍去病徵討匈奴,奪得左賢王鼓旗,且斬首多,由校尉升為郎中令,還封了關內侯。然而,最終李敢卻被「封狼居胥」的一代年輕將星霍去病射殺,這是為何呢?李廣之死這件事還需要從李廣迷路說起。
  • 霍去病的真正死因,並不是病死,可能是被賜死!
    這句話不管真假,當時是否有皇帝說,我們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漢朝和匈奴的戰爭卻是從來都沒有退讓過,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漢朝當時也出現了許多,抵禦匈奴的大英雄,讓我們記憶最深的應該就是戰神霍去病了, 霍去病17歲就加入部隊和匈奴打仗,但是正值壯年之際卻突然病死了,但是這真的是真實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