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五王廟與瓷業祭祀的傳說
景德鎮在線訊(合安)五王廟,據史料記載,當時景德鎮御器廠內就立有華光廟,在明王宗沐的《江西省大志》中記載:「廠內神祠三,曰玄帝、曰五顯、曰仙陶,廠外神祠一,曰師主。」其中的五顯就是五王華光。到清代,御窯廠內神祠關帝取代了華光,將五王華光菩薩安座在明代之前就一直被普遍信奉立位的五王廟內,《(道光)浮梁縣誌》:「五王廟。在裡仁都,祀華光神。」裡仁都為當時浮梁五十六都其中一都,位於景德鎮城區,就是現在的中山北路龍船弄東端。
根據現存文獻,侯會的《華光變身火神考》中,景德鎮對華光的信仰最早始於宋代,說是與景德鎮的婺源移民信仰的宗族觀有關。據了解,婺源對華光大帝即五顯大帝信仰始於唐代,其發源地就在婺源,並立有五顯祖庭,這一考證無任何異議,並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和臺灣五顯大帝廟宇發展協會的一致認同。
五王華光菩薩為何會從佛教眾多神靈中脫穎而出,成為景德鎮瓷業行業神的,傳說五王華光法力是最為高強的火神,能降妖伏魔、神通廣大。又有一說法為,五顯大帝又稱五王華光大帝。誕期在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傳說華光大帝是火神,有三隻眼,故又稱三眼華光,他喜歡玩火。一次因玩火燒了玉帝的九龍墩,玉帝大怒,設齋打醮斥令他每年八月初一由天上下凡。每年農曆八九月間,天氣乾燥,容易發生火災;華光誕當天,即打醮結束那天,居民把易燃的木炭、紙屑等捆成一把,放置在門口,由巫師、和尚挨家逐戶收取,集中於紙船,投入江河中焚燒,稱之為「送火災船」。屆時家家戶戶到火神五王廟參拜,供奉柴、米、油、鹽以及元寶、香火等,祈求一年平安。當天還有一系列慶祝活動,供奉五王華光大帝神像,並在廟堂戲臺演戲酬神。
景德鎮瓷工之所以選擇華光為行業神最重要的原因是華光為佛教中法力十分可觀的火神。華光曾如此自我介紹:「我乃如來法堂前一盞油燈,晝夜煌煌,聽經問法,燈花堆積,一日如來念咒,咒成人身。我這火之相,火之靈,火之聽,火之起,你焉能燒我。」
五王華光的生世在《臺灣文獻》中有如此記載:在中界南京徽州府婺源縣,蕭家莊九月二十八日子時,投胎轉世,剖開肉球現出五兄弟。
取名為大帝,蕭顯聰。
第二大帝,蕭顯明。
第三大帝,蕭顯正。
第四大帝,蕭顯直。
第五大帝,蕭顯德。
一夜天賜五貴子,又生一女,取名瓊娘。五兄弟名號「聰、明、正、直、德」。其排行第五大帝,蕭顯德就是世所崇敬之五顯王華光大帝。應世顯化:五顯大帝華光天王佛在宋太祖年間(西元600餘年),功成行滿即皈依佛道,蒙玉皇大帝加封五顯大帝華光天王為「玉封佛中上善五顯頭官大帝」。
在客家的民俗中他是由神到人又由人到神和神靈,並永鎮中界,從此萬民景仰,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經商者外出獲利,讀書者金榜題名,農耕者五穀豐登,有求必應,無感不通,感顯應驗,永受祭享。目前供奉五顯大帝的有廣東、臺灣、澳門、江西和福建等地。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各地參拜與慶祝五顯大帝誕期的習俗基本相同。
景德鎮的五王廟在新中國成立前,這裡的香火特別旺盛,傳說住持廟中的五王華光菩薩特別靈驗,四方八鄰的信眾都願意來這裡供奉許願。《景德鎮地方志》記載:「人們到五王廟,是希望可以神佑燒瓷即成器。」當時五王廟對面,還有一座小廟叫神龍廟,龍船弄周邊的居民更願意將這兩座廟統稱為五王廟。
宗教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是統治人們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扭曲、虛幻的反映,是以對自然的神靈的崇拜來支配人們命運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信仰和崇拜是一切宗教的共同特點,但不是所有的崇拜信仰都可以簡單以愚昧迷信視之,像景德鎮陶瓷行業中,「五王華光、風火仙師、關帝等神」就是陶瓷生產者所崇拜的行業神,是人們的崇拜偶像和心理寄託,是自己的化身,是人們心目中理想化了的「上帝」。(來源:景德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