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韓國電影,犯罪片懸疑片堪稱一絕,懸念設置、劇情反轉總是讓人大呼過癮,如《殺人回憶》,如《殺人者的記憶法》等等。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犯罪懸疑類電影也絕對不容錯過——《我是殺人犯》。
17年前,韓國發生連環殺人案,十名女子被害,最後一位受害者鄭秀妍下落不明。
負責這一案件的刑警崔刑丘,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的蹤跡,在雨夜與他展開了一場追擊戰。
兩人的博弈從小餐館延續到天台再到漆黑的巷子裡,每次轉移,一進一退,都顯示出兇手的殘忍和狡猾。
最終,崔刑警沒能抓住兇手,反而被他在嘴角割了一刀,兇手消失在胡同裡,再也沒有出現。
時間來到17年後,崔刑警一直沒有結婚,與母親一起生活,他留著嘴角的那道疤,對當年未破解的案子耿耿於懷。
15年,是一個關鍵的節點。
在2007年之前,韓國法律規定,殺人犯罪公訴時效為15年;
如果一個殺人兇手能夠成功躲避警方的追查15年,那麼15年之後,即使有新的證據他也將無法被定罪。
然而在電影中,訴訟時效已經過去,兇手逃脫法律的制裁,這也許將成為永遠的疑案……
就在此時,一個自稱「李鬥石」的人,寫了一本自傳——《我是殺人犯》。
在書中他承認自己是十七年前製造多起命案的連環殺手;
為了懺悔,他對犯下的罪行供認不諱,還描繪了詳細的未曾公布的大量犯罪細節。
這本書的橫空出世引起國內巨大轟動,民眾認為此人就是當年的殺人兇手,記者紛紛找到崔刑警進行求證。
諷刺的是,17年前的殺人兇手,17年後卻靠著殺人回憶,賺得盆滿體缽。
他高調召開發布會,對家屬下跪作秀,營造出完美的「懺悔」人設,憑藉著美麗的皮囊,讓大眾逐漸忘卻他曾經犯下的恐怖罪行。
連女記者都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問他「是不是在做皮膚管理?」
他住高檔酒店,出入有保安隨行,還擁有自己的粉絲,一切的待遇,仿佛是韓國頂級的偶像。
一堆高中迷妹天天「歐巴歐巴」地喊,還為了維護他振臂疾呼:
「要相信哥哥!我們的歐巴才是殺人兇手!」
追訴時效已過,警方對此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看著他逍遙法外。
全國陷入一場狂歡,只有一群人,一群曾經失去至愛,遭受刻骨銘心之痛的人,生活在黑暗之中,面對著電視上光鮮的李鬥石,咬牙切齒。
為什麼他不僅沒有被萬人唾罵,還享受到如此多的擁戴?
為什麼他不為自己的行為懺悔,還要把罪行當做炫耀的資本?
這些受害者家屬,在長達17年的時間裡,無比痛苦的思念著已逝的親人。
既然法律無法為他們伸張正義,那麼他們就自己來!
他們聚集在一起,有的養狗養蛇,有的練習射箭,目標只有一個——找到兇手,讓他為當年的行為付出代價。
為首的女人,是最後一位受害者鄭秀妍的母親,也是商會主席;
在她的主導下,這群受害者家屬,精心策劃了一場綁架,想要從李鬥石口中問出鄭採妍的屍體埋葬之處。
更諷刺的是,身為刑警,崔刑丘不僅不能將兇手抓捕歸案,還要保護他的公民權利,孤身去營救他。
綁架的這一部分,導演運用了非常誇張的手法;
例如把蛇放進遊泳池,在高速車頂上搏鬥等等,許多情節讓人忍不住發笑,笑完又是滿滿的辛酸。
他們的策劃漏洞百出,甚至有點笨拙,但是又讓人深思,是什麼逼迫原本老實巴交的小平民去犯罪?
導演的諷刺手法不止於此。
為了賺取收視率,電視臺甚至邀請李鬥石、崔刑丘參加一檔名為《國民討論》的節目。
兩人當面對質,一方堅持自己是殺人兇手,一方堅持自己不是殺人兇手。
多麼可笑的場面,殘害十條人命的劊子手,在全國觀眾面前談笑風生,接受萬民景仰,把自己的殺人經過當做成就一般侃侃而談。
然而,一通熱線電話讓事情發生變化,自稱「J」的觀眾說自己才是真正的殺人兇手……
他甚至給電視臺寄了作案的工具以及關於最後一位受害者的錄像帶。
看到這裡不得不佩服韓國導演功力深厚,總是讓人在心神放鬆的時候反轉,情節張弛有度。
誰是十七年前的殺人兇手?
誰是《我是殺人犯》的作者?
就讓讀者在影片中自己探索吧。
值得欣慰的是,影片的結尾,受害者家屬終於能與過去的傷痛告別。
韓國的法律也進行了修改,將殺人犯罪的訴訟時效從15年延長至25年。
之後在2015年7月24日,韓國國會通過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現行的25年殺人犯罪公訴時效將被廢除;
今後殺人犯罪案件將被永久追訴直到破案為止;
換言之,公訴時效將不再是殺人犯罪分子的最後一道護身符。
在很多懸疑類電影愛好者看來,這部電影像是《殺人回憶》的續集,因追訴期已過而逃脫制裁的兇手,在這部電影裡終於得到了懲罰,這似乎更符合人們的想像。
除了韓國的版本,還有日本版本的名字叫《22年後的自白》。
這兩部電影都根據日本真實發生的「食人魔佐川一政」的故事改編。
佐川一政在法國留學期間,因求愛不成,將美麗的白人女同學姦殺;
並且將其屍體烹煮之後食用,剩餘的部分裝在皮箱丟在野外。
他並未受到法律的嚴懲,而是被有錢的父親引渡回國,以精神病為理由釋放。
之後,佐川一政根據自己的食人經歷寫了18本有關食人的書。
在最著名的《在霧中》裡,他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當年如何吃下白人女同學的全過程。
他拍攝了一部名為《安眠室》的色情作品,參演了3部A片。
被各大媒體邀請訪談,上各種綜藝節目,甚至被多家餐廳邀請進行測評……
如同電影中那樣,一個食人魔殺人犯,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明星,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影片不僅描述了兇手如何變身公眾偶像,還將普通人從對殺人犯的恐懼,到對有著完美皮囊的「殺人明星」的崇拜展現得淋漓盡致。
他像一面照妖鏡,照盡普通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虛榮、冷血、病態的一面。
看電影時我們覺得很荒謬,然而電影之外卻有比這更荒謬的現實。
韓國某吸毒藝人的新聞下,依然有粉絲在熱切盼望他的回歸:
在強姦案新聞留言下,常常可以看到「長得真帥」「被這樣的男人強姦沒白活」之類的言論。
前不久日本發生的東京新宿女子殺人案,理由是「因為太喜歡了沒有辦法」「想殺了對方而殺人」,結果評論裡竟然有不少的人在感嘆她真漂亮:
看到諸多類似的言論,我們不禁懷疑,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是不是只要一個人長得好看,就能將犯過的錯一筆勾銷?
在優越的外在條件面前,我們是否能保持住內心的道德底線,冷靜地判斷是非對錯?
誰是殺人犯是本片最大的謎團。
在這部電影之外,導演想要諷刺的扭曲的社會現象和人性的陰暗面卻更值得深思。
是我們將顏值奉為正義的價值觀在逐漸摧毀這個社會;
是我們對犯罪行為一次次的妥協縱容,才讓有些人以為,只要自己夠好看,只要自己智商高,法律就追不上我……
誰是殺人犯?
《我是殺人犯》。
「我」是誰?
「我」也許是我們每一個人。
也許你還喜歡
自白-恐懼的來源從來都不是罪惡,而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