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寫文章提到,陽氣是心臟的本錢。很多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以陽虛論治、保養,會得到一些效果。
其實,何止是心啊。我們五臟六腑,哪一個離開陽氣能行?
現在,我給你講一則清代的醫案故事。我們來感受,胃和陽氣之間的關係。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陳廷儒。他是清代的一位醫學家。
這個人啊,有一次,在一個冬天,去了一趟天津。
正巧,在天津,他碰上一個蘇州患者,姓龐。
這個人啥毛病呢?就是反胃,吃啥吐啥,嘴裡頭時不時吐清水、痰涎。這個情況已經連續一個多月了。由於吃不下東西,所以患者暴瘦,身體羸弱不堪。如果再不想辦法,恐怕是要不治身亡了。
陳廷儒趕過去一看,發現患者從前用的藥,幾乎都是以調和肝脾的角度來論治。肝屬木,脾屬土。肝氣不平,克傷脾土,則發為嘔吐。這個似乎也說得過去。
但是,患者用藥無效啊。這就逼著陳廷儒另想辦法。
他給患者診脈,發現脈象遲弱,四肢不溫。結合當時的季節,恰好是冬季,於是在腦海中升起一個想法:
是不是患者中焦脾胃陽虛,為寒邪所傷,導致胃不受納呢?想到這兒,他立刻寫了一張配伍。藥用附子理中湯加上肉桂、丁香。
附子理中湯是什麼?它是中醫裡頭的溫裡劑,主要構成就是附子、白朮、乾薑、炙甘草、黨參(人參)。陳廷儒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了肉桂和丁香。
最終結果,醫案記載,患者痊癒,胃納如常。
這裡頭什麼意思呢?我想跟你好好說一說。
原來,陳廷儒認為,患者脈象,以及四肢不溫的整體狀態,還有當時發病的季節氣候特點,決定了,患者可能是「胃中無陽,命門火衰」所致。也就是說,他陽虛。陽虛,導致患者吃啥吐啥。
為什麼陽虛會讓人嘔吐?說起來,到底也簡單。我們的中焦脾胃,氣機運行順暢的前提,一個是肝氣疏洩如常,另一個就是得有脾陽。胃受納功能的正常開展,是在脾胃陽氣的支持下完成的。你不給胃充足的陽氣,就好像讓人幹活不給工錢,它肯定不樂意啊。所以,中焦陽氣虛弱的時候,胃受納失常,所以就吃啥吐啥,身體吐清水。
脾胃陽氣,又源於腎陽。腎陽在下,脾陽在上,這就好比篝火和鍋灶的關係。下面腎陽不足,脾胃這口鍋,陽氣一定不足。所以說,這類人,往往伴隨腎陽不足的問題。陳廷儒所謂「命門火衰」,其實指的就是腎陽不足。
正因如此,陳廷儒用到附子理中湯加肉桂和丁香的配伍。其中,附子理中湯負責溫補脾腎。肉桂增進溫陽之能,丁香降逆止嘔。
這就是陳廷儒的思路。不過,由於年代久遠,這張醫案裡具體的用量,已經無法考證了,所以在這裡只能欠奉了。
從這個小醫案,我們能感受到什麼呢?
這就是,陽氣,的確是胃的本錢。
我們養胃,很多人主張養胃陰。其實,胃陽同樣要重視。尤其是現在這個季節,我們更要保護胃陽,不受寒邪所傷。一旦寒邪傷及胃陽,會帶來多種多樣的問題,小到偶爾胃痛、胃脹、不適,大到如醫案裡所說患者那樣,吃啥吐啥,嘔吐不止。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重視。
而胃陽的虧虛,往往又以腎陽不足為基礎。我個人的觀點是,腎主封藏納攝。胃受納食物,一定程度上,也是封藏納攝之能的體現,和腎的納攝功能分不開。陽虛的人,胃的受納就一定容易出問題。所以,我主張,人到了一定年齡,尤其是進入中老年,有陽虛之虞了,就應該禁用涼食、冷水,哪怕是冷水洗臉、洗澡,都不可取。這是保護一身陽氣、維持身體健康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