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原廣州市越秀區中醫雜病醫院黃振鳴老中醫,出身於中醫世家,對治療疑難雜病有獨到的經驗,而且擅長使用蟲類藥。
【醫案】
黃振鳴治肝鬱氣滯,胃失和降型賁門痙攣案
唐俊秀,女,51歲。
初診:
1978年5月10日。
病史:
患者1974年起病,病前因家事經常鬱鬱不樂,繼而常在吃飯時打嗝,持續約1月餘。此後自感食物在胸骨後部梗阻,吞咽障礙,吃飯用開水衝吞才能咽下,且症狀逐漸加重,甚至連進食半流稀粥也感吞咽困難,如勉強吞下即嘔吐。曾在某醫院作Ⅹ線食管鋇餐檢查,診斷為「賁門痙攣」。經內服中西藥、針灸、理療、埋線等治療,均未見顯著療效,病情反覆,歷時3年之久。由於吞咽極度困難由家人扶來我院就診。
檢查:
身體消瘦,營養狀態較差,精神倦怠,情緒苦悶,舌質紅,潔淨無苔,脈弦細。心肺(-),肝脾(-),劍突下有輕壓痛。
化驗:
血常規、大小便常規、血沉、抗「O」及肝功能均正常;血清總蛋白量52g/L,其中白蛋白27g/L,球蛋白25g/I。
辨證:
肝鬱氣滯,胃失和降。
治法:
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處方:
羊草結,鬱金,法夏,代赭石,素馨針,香附,土鱉蟲,青皮,僵蠶,柴胡,水煎服,4劑。
複診:
1978年5月14日。服上方後,自覺吞咽食物梗阻感顯著減輕,4天內只偶然岀現嘔逆、打嗝;可進食稀粥,心情也頗為舒暢。原方繼服兩周。
三診:
1978年5月28日。患者喜氣洋洋,訴說吞咽障礙已消失,進食時胸骨後已無梗阻感,更無嘔逆,雖進食普通飯食也不用開水送吞;每日二餐飯量如常,共8兩,大小便均正常。為鞏固療效,再以上方之意,著重調理脾胃,服2劑而告愈。1982年6月9日約訪,患者飲食起居、工作一切如常,體重增加。複查血清總蛋白66g/L,球蛋白23g/I。
本案引自(《奇難雜症》)。
【評析】
本案為肝鬱氣滯、胃失和降之噎膈,自感食物在胸骨後部梗阻,吞咽障礙,吃飯需用開水衝吞才能咽下,且症狀逐漸加重,甚至連進食半流希粥也感吞咽因難,如勉強吞下即嘔吐。證屬肝鬱氣滯,胃失和降。從硫肝解鬱、和胃降逆立法,收效顯著,值得借鑑。其中處方中羊草結和素馨針為不常用的冷僻中草藥。羊草結為羊胃裡長出的結石,其性味淡,微溫,歸心、肝經,除痰降逆,鎮靜,止嘔,用於噎膈反胃,暈車暈船,嘔吐,吐酸,胃潰瘍,心胃氣痛。素馨針為木犀科植物素馨的乾燥花蕾或已開放的花,性味甘,平歸肝經,具有舒肝解鬱之功效,用於肝鬱氣痛,心胃氣痛,下痢腹痛等。
【賁門失弛症簡介】
是指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引起的賁門痙攣或不能弛緩。以咽下困難、食物逆流、胸骨後和上腹部不適為主要表現。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但必須與食管癌鑑別。Ⅹ線鋇餐檢查和食管鏡檢查可以協助診斷。西醫治療主要是使用解痙藥擴張食管,嚴重者採用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屬於中醫的噎膈範疇,本病與《內經》中所載「食痺」相似,《素向至真要大論篇》:「厥陰之復……甚則入脾,食痺而吐。」唐王冰對此又加以注釋:「食痺,謂食已心下痛陰陰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入而復出,肝乘脾胃,故令爾也。」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