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案研讀:黃振鳴治肝鬱氣滯,胃失和降型賁門痙攣案

2020-12-23 古今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原廣州市越秀區中醫雜病醫院黃振鳴老中醫,出身於中醫世家,對治療疑難雜病有獨到的經驗,而且擅長使用蟲類藥。

【醫案】

黃振鳴治肝鬱氣滯,胃失和降型賁門痙攣案

唐俊秀,女,51歲。

初診:

1978年5月10日。

病史:

患者1974年起病,病前因家事經常鬱鬱不樂,繼而常在吃飯時打嗝,持續約1月餘。此後自感食物在胸骨後部梗阻,吞咽障礙,吃飯用開水衝吞才能咽下,且症狀逐漸加重,甚至連進食半流稀粥也感吞咽困難,如勉強吞下即嘔吐。曾在某醫院作Ⅹ線食管鋇餐檢查,診斷為「賁門痙攣」。經內服中西藥、針灸、理療、埋線等治療,均未見顯著療效,病情反覆,歷時3年之久。由於吞咽極度困難由家人扶來我院就診。

檢查:

身體消瘦,營養狀態較差,精神倦怠,情緒苦悶,舌質紅,潔淨無苔,脈弦細。心肺(-),肝脾(-),劍突下有輕壓痛。

化驗:

血常規、大小便常規、血沉、抗「O」及肝功能均正常;血清總蛋白量52g/L,其中白蛋白27g/L,球蛋白25g/I。

辨證:

肝鬱氣滯,胃失和降。

治法:

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處方:

羊草結,鬱金,法夏,代赭石,素馨針,香附,土鱉蟲,青皮,僵蠶,柴胡,水煎服,4劑。

複診:

1978年5月14日。服上方後,自覺吞咽食物梗阻感顯著減輕,4天內只偶然岀現嘔逆、打嗝;可進食稀粥,心情也頗為舒暢。原方繼服兩周。

三診:

1978年5月28日。患者喜氣洋洋,訴說吞咽障礙已消失,進食時胸骨後已無梗阻感,更無嘔逆,雖進食普通飯食也不用開水送吞;每日二餐飯量如常,共8兩,大小便均正常。為鞏固療效,再以上方之意,著重調理脾胃,服2劑而告愈。1982年6月9日約訪,患者飲食起居、工作一切如常,體重增加。複查血清總蛋白66g/L,球蛋白23g/I。

本案引自(《奇難雜症》)。

【評析】

本案為肝鬱氣滯、胃失和降之噎膈,自感食物在胸骨後部梗阻,吞咽障礙,吃飯需用開水衝吞才能咽下,且症狀逐漸加重,甚至連進食半流希粥也感吞咽因難,如勉強吞下即嘔吐。證屬肝鬱氣滯,胃失和降。從硫肝解鬱、和胃降逆立法,收效顯著,值得借鑑。其中處方中羊草結和素馨針為不常用的冷僻中草藥。羊草結為羊胃裡長出的結石,其性味淡,微溫,歸心、肝經,除痰降逆,鎮靜,止嘔,用於噎膈反胃,暈車暈船,嘔吐,吐酸,胃潰瘍,心胃氣痛。素馨針為木犀科植物素馨的乾燥花蕾或已開放的花,性味甘,平歸肝經,具有舒肝解鬱之功效,用於肝鬱氣痛,心胃氣痛,下痢腹痛等。

【賁門失弛症簡介】

是指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引起的賁門痙攣或不能弛緩。以咽下困難、食物逆流、胸骨後和上腹部不適為主要表現。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但必須與食管癌鑑別。Ⅹ線鋇餐檢查和食管鏡檢查可以協助診斷。西醫治療主要是使用解痙藥擴張食管,嚴重者採用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屬於中醫的噎膈範疇,本病與《內經》中所載「食痺」相似,《素向至真要大論篇》:「厥陰之復……甚則入脾,食痺而吐。」唐王冰對此又加以注釋:「食痺,謂食已心下痛陰陰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入而復出,肝乘脾胃,故令爾也。」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相關焦點

  • 古今醫案研讀:6歲小朋友也出現賁門痙攣,食入即吐;辨脾虛痰阻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朱進忠,1933年5月出生於中醫世家,196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1977年畢業於全國中醫研究班。長期從事中醫臨床、經典著作和內科學教學,對疑難病證治規律和辨證論治方法學有深入的研究。著有《中醫內科證治備要》、《難病奇治》、《天人相應與辨證論治》、《疑難病診治思路秘訣》等24部著作。【醫案】韓某,男,6歲。1975年1月7日初診。
  • 古今醫案研讀:趙冠英四君子合良附丸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醫者簡介】趙冠英(1926~),男,畢業於白求恩醫大,後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為解放軍總醫院專家組一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對內科各種疾病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特別對療冠心病、慢性胃炎、糖尿病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創新的治療法則。主要著作有《趙冠英驗案精選》。【醫案】趙冠英四君子合良附丸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案黃某,男,47歲,教師。1998年6月14日初診。
  • 古今醫案研讀:蒲輔周用四逆散合左金丸、良附丸治十二指腸潰瘍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醫者簡介】蒲輔周(1888-1975),現代中醫學家,四川梓潼人,出身中醫世家,幼研醫籍,多在成都、梓潼行醫。其著作有《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對幾種婦女病的治療法》《中醫對幾種傳染病的辨證論治》等多種醫籍。【醫案】蒲輔周用四逆散左金、良附丸治十二指腸潰瘍案吳某某,男,42歲。1962年9月12日初診。
  • 古今醫案研讀:王希知治嘔血案(滋水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醫者簡介】王希知(1915~)男,漢族,武漢市人,重慶市中醫研究所內科主任醫師。從師周惠庵。曾任市人大常委委員。對中醫的氣血,痰,溼理論頗有研究。【醫案】王希知治嘔血案(滋水瀉肝清胃,涼血止血)孫某,男,48歲。病史:患者於6天前,突然嘔血,約20餘口,呈鮮紅帶少許瘀塊,後不時零星嘔出鮮瘀相雜之血,口苦心煩,脘脅隱作脹痛。
  • 古今醫案研讀:蘇州市中醫院何煥榮治萎縮性胃炎並慢性腸炎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醫者簡介】生於1940年,蘇州市中醫醫院主任中醫師;蘇州市中醫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中醫學會呼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醫案】何煥榮治萎縮性胃炎並慢性腸炎案黃某,女,32歲,工人。1986年5月20日初診。
  • 301名醫趙冠英用四逆散合四君子、左金丸加減清肝健脾和胃治胃痞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趙冠英(1926~),男,畢業於白求恩醫大,後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為解放軍總醫院專家組一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名老中醫。
  • 大連名醫李壽山用四君子合黃芪建中、枳術丸加減治萎縮性胃炎醫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李壽山,出身中醫世家,五幾年,進入大連市中醫醫院工作。先後任大連市第一醫院、中蘇友誼醫院中醫科主任。1961年調入大連市中醫醫院任院長,大連市中醫研究所所長,1979年任中醫主任醫師。
  • 脾氣暴躁、眼乾口乾、嗓子憋悶甲狀腺結節增大,老中醫:肝鬱氣滯
    脾氣暴躁,急性子容易導致肝鬱,肝鬱是女性長結節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和子宮肌瘤都是一個範圍的病。     這個患者呢,就是典型的肝鬱、氣滯導致全身腺體疾病產生,有結節的話對喉返神經有壓迫症狀,說話多都容易累,還有些表現為聲音嘶啞,甚至嚴重了發不出聲音的都有,這類女性多半生活壓力大,性子急躁,愛發脾氣,情志不舒
  • 肝火旺和肝鬱氣滯是一回事嗎?肝不好,哪5種常見健康問題會出現
    為什麼說肝鬱是百病之源?情緒壓抑太過就會導致肝鬱氣滯,肝鬱氣滯是許多朋友最容易患上的疾病之一。天長日久進而影響更深層的健康。肝臟對於人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臟器,有許多的病都是可以從肝臟不舒服折射出來,就像是中醫常常講的"肝鬱是百病之源"、"百病皆生於氣",所以還是那麼一句話:"百病從肝治"。
  • 古今醫案研讀:患拉肚子8年了,每天數次,吃到涼的就拉得不行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這是一篇梁乃津治療腹瀉8年的醫案,每天拉肚子幾次,吃冷的東西拉得更明顯。姜某,女,39歲,幹部。1991年5月9日初診。治以肝溫腎,升發清陽。黃芪、黨參、補骨脂、益智仁、烏藥、白朮、雲茯苓、乾薑、五味子、吳茱萸、小茴香、肉豆蔻、肉桂。每日1劑,水煎溫服。連服5劑,左下腹冷痛緩解,大便成形,日1~2次,精神體力好轉。繼續用肝煎合四神丸加減調治,症狀消失。久病屬虛。
  • 【以案說醫】羅永佳:胃氣不降煩躁易怒,治以疏肝理氣調和肝脾
    以案說醫。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歷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基本資料】  黃先生,時年67歲。
  • 火旺,肝鬱氣滯是什麼?這3個原因首當其中?養肝4習慣加1水
    引起肝鬱氣滯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原因與人的心理是分不開的,一個人的精神受到刺激或者是經常處於憋悶狀態,對肝臟的損傷都是很大的。其次就是病理因素,經常性的腹部疼痛也會導致肝鬱氣滯。而在中醫學中的解釋為肝鬱結氣或者是堵塞,是由於身體內的氣體流通不暢或是倒流,引起血液循環受阻,引發一系列的疾病,而肝鬱氣滯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我們只要掌握了病發的原因,才能夠對症治療,讓我們一起看看引起肝鬱氣滯的原因有哪些。
  • 張仲景小方:橘枳薑湯,治胸悶胸脹胸疼
    總覺得胸中堵得慌,一時上不來氣,是因氣滯而停飲,胃失和降所致,故可伴見心下痞滿,嘔吐氣逆。這時可試著服用橘枳薑湯行氣化飲,和胃降逆。 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記載:「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也主之。」組成:橘皮 12克、枳實 2.5克、生薑 6克(劑量僅供參考,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橘皮一般指陳皮。
  • 古今醫案研讀:偏頭痛十年了,每次月經來之前它就來,怎麼辦?
    昨天得的,昨天晚上不好睡,鼻子又有點塞,今晨起來更舒服了,趕快來分享一篇醫案。這是一個偏頭痛的案例,譚某,女,33歲。10餘年前始發左側偏頭痛,一般多與月經來潮相一致。每次發作前日先有頭沉頭脹、精神鬱悶不舒,繼之左側眼眶,太陽穴見劇烈疼痛,並逐漸向全頭部擴散,脹痛欲裂,痛苦不堪。常同時伴有眩暈、噁心、嘔吐,用麥角胺咖啡因始見緩解。此次發作,系在分娩之後。
  • 「中醫崑崙」張澤生:升與降,潤與燥,相反相成
    當他把基本中醫書籍和四部經典著作學完後,即奉《張氏醫通》為經典,朝夕相伴,愛不釋卷,醫業逐日長進。因虛心好學,盡得賀季衡的悉心傳授。賀季衡感嘆道:「澤生之醫術,他日名望必在我之上。」1919年,張澤生在丹陽縣城掛牌行醫。他對病家審證求因,度衡用藥,脈案細緻,文筆清秀,所言所行頗具賀(季衡)師風範。
  • 古今醫案雲平臺應用系列(十)——龔廷賢治療洩瀉的用藥規律研究
    筆者通過收集《龔廷賢醫學全書》中洩瀉章節方劑,利用 Excel 創建龔廷賢洩瀉方劑資料庫,通過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發的「古今醫案雲平臺(V1.5.6)」,對該方劑資料庫的中藥進行頻數分析和關聯分析,找出其用藥特點及規律,以期對臨床提供思路。
  • 經方應用之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醫案
    因虛實夾雜,治之宜攻補兼施,健脾除溼,寬中消滿,用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方義 方中厚樸苦溫,下氣除溼,消脹除滿;半夏、生薑辛散和胃,降逆化濁;樸、夏、姜合用辛開苦降,宣通氣機;人參、甘草,補益脾胃,以助運化。諸藥相伍,補而不滯,瀉而不傷,補瀉兼施,標本同治。本證因氣滯較重,故行滯除滿之藥大於益氣補脾之品;臨床應用,可據脾虛與氣滯輕重不同,靈活調整用量。
  • 氣滯、氣鬱、氣結辨
    因為肝類木,喜條達而惡抑鬱,主疏洩、調暢氣機而保持情志調暢,肝氣鬱抑則多現情志症狀,相反情志不遂亦常致肝鬱不舒兩者互為因果。因此,用「鬱」字來說明肝氣不舒,戴元禮為之注云:「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脈澀示氣滯,胸脅痛示氣滯在肝,蓋肝位脅下,其經布胸脅,肝氣鬱抑不舒病在裡,故見沉脈。戴注可證「氣鬱"與肝關係極密。
  • 肝鬱+痰溼=纖維瘤!這張方子,說給女性讀者,幫你擺脫包塊
    因為在我最初跟師學習的時候,看老師治的幾個病例,就有女性乳房纖維瘤。所以,我印象特別深刻。我記得,那是一個年輕女性,才28歲。由於家庭紛爭的緣故,此人最近大半年胸脅脹悶疼痛,乳房也跟著脹痛,食慾不好,噯氣,情緒低落,有時候容易激動。晚上失眠質量一般,月經不暢,顏色比較暗,量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