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李壽山,出身中醫世家,五幾年,進入大連市中醫醫院工作。先後任大連市第一醫院、中蘇友誼醫院中醫科主任。1961年調入大連市中醫醫院任院長,大連市中醫研究所所長,1979年任中醫主任醫師。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全國中醫脾胃病專業委員會顧問,東北地區腎病研究副主委,遼寧中醫學會副會長、遼寧仲景學說研究會主任委員、遼寧中醫中西醫結合研究會顧問,《遼寧中醫雜誌》編委,大連市政府科技顧問、大連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長。大連市第1到10屆人民代表。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政府津貼,被列為大連市科技精英。2005年,在中國首屆著名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上,被評為全國500名老中醫。2006年獲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2007年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聘為博士生導師。
【案例】
李壽山用四君子合黃芪建中、枳術丸加減健脾溫中理氣化瘀治萎縮性胃炎案
遲某,男,66歲,退休工人。
1986年11月2日就診。
主訴:
胃脘痞滿10餘年,近日加重。
病史:
胃病史10餘年,經常胃脘部痞滿不舒,似痛似脹,空腹尤甚,得食稍緩,旋又不適,納呆不飢,日進主食150~200克,大便溏薄,噫氣矢氣,倦怠乏力,日漸消瘦。經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重度腸上皮化生,屢經中西醫治療不愈,曾服猴頭菌片、維酶素1年多,未見顯效。
檢查:
神清,消疲,面色菱黃不華。舌質淡紅,有瘀點,苔白滑,舌下脈淡紫粗長,周圍有若干小結節,脈象沉弦。腹軟無包塊,中脘有壓痛。血常規檢查,紅細胞3.5×10^9/L,血紅蛋白90g/L,體重55kg。
診斷:
胃痞(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脾胃中虛,氣滯血瘀。
治療:
補中消痞,理氣化瘀。
處方:
黃芪,黨參,丹參,白朮,廣木香,砂仁,雞內金,姜半夏,陳皮,桂枝,白芍,香櫞皮,炙甘草,水煎服。
11月9日二診:
藥後食納略增,痞滿減輕,大便成形,舌脈同前,效不更方,原方繼服。
11月23日三診:
諸症明顯好轉。舌質紅潤,苔薄白,脈象沉緩,藥已對症,原方增減。
處方:
黃芪,太子參,丹參,白朮,雞內金,白花蛇舌草,廣木香,砂仁,枳實,桂枝,茯苓,香櫞皮,炙甘草,水煎服
上方加減服2個月餘,痞滿消失,食慾恢復,二便自調,體重增加7千克,面色紅潤。舌紅苔白薄,舌下脈淡紅細短,脈象弱滑。先後治療3個月,複查胃鏡及病理,已轉淺表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消失,血常規檢查均轉正常,停藥觀察,隨訪2年一切良好。
本案引自(《中國當代名醫醫案醫話選》)
【評析】
萎縮性胃炎,病位在胃,臨床表現以胃脘痞滿與胃脘痛為主症,故以胃痞定名較為妥貼。其病因病機與胃、脾、肝三髒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肝失疏洩,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因而升降失調,導致中虛氣滯、溼阻、血瘀、化火、傷陰等病理變化。然本病以脾胃中虛為本,具有本虛標實惡性循環的病理特點,這與由虛致實,由實轉虛存在胃痞的全過程有關。因此,辨證施治過程中須詳察標本主次,始終本著扶正與祛邪兼顧的原則。本案乃癌前病變之胃痞,證型屬脾胃中虛,氣滯血瘀,對其治法應「寓補於消,標本兼顧」,故採用加味枳術丸化裁,以補中消痞,理氣消滯化瘀。值得指出的是,李氏治胃痞,均察舌下脈絡,認為凡淡紫而長,周圍或有小結節者,多伴有腸腺增生。用藥必加雞內金、丹參、白花蛇舌草等,由於理法嚴謹,藥證相符,沉痾終獲良效。
【痞滿簡介】
痞滿是臨床上常見的病症,以胃脘痞塞,滿悶不痛,按之軟而無物,外無脹形為主要表現。發於胃脘,責之肝脾,形成原因有食、氣、痰、溼、熱、虛等方面,病理改變為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初病多為實證,久病不愈則耗氣傷陰而為虛證,但臨床上常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寒熱夾雜之證。臨證治療以調和脾胃、行氣消痞為基本法則,遵照「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祛邪扶正,平調寒熱。儘管本病病情遷延反覆,但只要堅持治療,注意飲食、情志的調攝以及體育鍛鍊,一般預後較好。根據痞滿的臨床表現,西醫學的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若以上腹脹滿不舒為主症時,可參照痞滿辨證論治.
【作者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