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名醫趙冠英用四逆散合四君子、左金丸加減清肝健脾和胃治胃痞

2020-12-24 騰訊網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趙冠英(1926~),男,畢業於白求恩醫大,後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為解放軍總醫院專家組一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名老中醫。對技術能博採中西醫之長,走臨床科研,繼承創新之路。對內科各種疾病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特別對療冠心病、慢性胃炎、糖尿病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創新的治療法則。主要著作有《趙冠英驗案精選》。

【案例】

趙冠英用四逆散合四君子、左金丸加減清肝健脾和胃治胃痞案

王某,女,34歲,幹部。

1997年10月16日初診。

病史:

1997年9月以來,因家事繁雜,心情抑鬱,常感胃脘部脹滿,伴嘈雜不適,納差食少。經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曾服用胃速樂、多酶片、嗎丁啉等藥治療1個月,症狀無明顯減輕,體重下降2千克。來診時自訴胃脘脹滿,嘈雜不適,燒心反酸,口苦心煩,易飢餓,但進食少量即感脹飽,胸腹滿悶,噯氣頻作,眠差不實,大便幹。舌紅、苔薄黃,脈弦數。病為胃痞。

辨證:

證屬肝火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

治擬疏肝瀉火,理氣和胃。

方藥:

方取四逆散、四君子湯和左金丸合方加減。

處方:

柴胡、枳殼、黃芩、白芍藥、黨參、白朮、茯苓、烏藥、黃連、吳茱英、炙甘草、雞內金、佛手、焦三仙。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

服藥6劑,納食改善,脹滿減輕,心煩口苦緩解。舌脈同前,上方繼服。

三診:

上方再進12劑,胃脘脹滿、嘈雜及燒心反酸均緩解,噯氣減少,納食增加,睡眠改善。改服舒肝丸和加味保和丸。

本案引自(《趙冠英驗案精選》)

註:

四逆散:柴胡,枳實,芍藥,甘草。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左金丸:黃連,吳茱萸。

【評析】

脾胃屬土,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同居中焦,共為升降之樞。肝屬木,其性條達,主疏調氣機。趙老注重脾胃的氣機升降,他認為氣機升降正常是脾胃功能正常的基本條件,而各種胃脘痛的基本病機都是升降失常,中焦阻滯。所以治療胃脘痛強調調節升降、調節臟腑、調節寒熱及調節氣血,以恢復脾胃的正常升降和受納與運化。其中肝氣硫達,氣機和暢,對於保持脾胃的功能正常十分重要,且七情失和,肝氣鬱滯是胃脘痛最常見的病因。趙老認為本案即屬抑鬱傷肝,肝失疏達,氣機不暢,使脾胃升降受阻,中焦壅塞,受納、運化失職,故胃脘脹滿,納差食少。肝鬱化火,肝火犯冐,故口苦心煩,燒心反酸,胃脘嘈雜。氣機不暢,故胸腹滿悶,愛氣頻作。肝火擾心,胃氣不降,故眠差不實。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火之象。故可從調和肝胃、調節氣機入手,採用道遙散與左金丸加減而奏效。

【痞滿簡介】

痞滿是臨床上常見的病症,以胃脘痞塞,滿悶不痛,按之軟而無物,外無脹形為主要表現。發於胃脘,責之肝脾,形成原因有食、氣、痰、溼、熱、虛等方面,病理改變為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初病多為實證,久病不愈則耗氣傷陰而為虛證,但臨床上常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寒熱夾雜之證。臨證治療以調和脾胃、行氣消痞為基本法則,遵照「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祛邪扶正,平調寒熱。儘管本病病情遷延反覆,但只要堅持治療,注意飲食、情志的調攝以及體育鍛鍊,一般預後較好。根據痞滿的臨床表現,西醫學的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若以上腹脹滿不舒為主症時,可參照痞滿辨證論治.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及健康知識,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相關焦點

  • 大連名醫李壽山用四君子合黃芪建中、枳術丸加減治萎縮性胃炎醫案
    【名醫簡介】 李壽山,出身中醫世家,五幾年,進入大連市中醫醫院工作。先後任大連市第一醫院、中蘇友誼醫院中醫科主任。1961年調入大連市中醫醫院任院長,大連市中醫研究所所長,1979年任中醫主任醫師。
  • 古今醫案研讀:蒲輔周用四逆散合左金丸、良附丸治十二指腸潰瘍案
    【醫案】蒲輔周用四逆散左金、良附丸治十二指腸潰瘍案吳某某,男,42歲。1962年9月12日初診。治法:治宜調和肝胃。處方:柴胡,白芍,炒枳實,炙甘草,黃連,吳茱萸,青皮,廣木香,良姜,大棗(劈),一劑兩煎,取160毫升,分早晚兩次服。9月17日複診;藥後胃痛稍減,大便不爽,小便稍黃,寐差。
  • 古今醫案研讀:趙冠英四君子合良附丸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案
    【醫者簡介】趙冠英(1926~),男,畢業於白求恩醫大,後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為解放軍總醫院專家組一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名老中醫。對技術能博採中西醫之長,走臨床科研,繼承創新之路。
  • 小柴胡湯合左金丸合梔子豉湯加減治療納差、胸口灼燒案
    小柴胡湯合左金丸合梔子豉湯加減治療納差、胸口灼燒案 患者,男,50歲左右。患者是我老婆舅舅,2020-3-02,舅爺微信我言其因納差、胸口灼熱住院數日未緩解,想讓我開些中藥治療。患者主訴:納差、胸口灼熱2周。2周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納差、胸口灼熱感,自行服藥奧美拉唑等未緩解,遂至當地醫院診治,查胃鏡示:慢性糜爛性胃炎伴食道反流。
  • 張仲景的四個和解方劑: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胃宜降則和,脾宜升則健,今胃氣不降則嘔吐,脾氣不升則腸鳴而下利。上下交病治其中,本方用半夏、乾薑辛開,散結祛寒,黃連、黃芩苦降,洩熱除痞,人參、甘草、大棗甘溫,益氣和中。全方辛開苦降以調其升降,寒熱並用以和其陰陽,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是為該方配伍特點。
  • 論張仲景和解四方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胃宜降則和,脾宜升則健,今胃氣不降則嘔吐,脾氣不升則腸鳴而下利。上下交病治其中,本方用半夏、乾薑辛開,散結祛寒,黃連、黃芩苦降,洩熱除痞,人參、甘草、大棗甘溫,益氣和中。全方辛開苦降以調其升降,寒熱並用以和其陰陽,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是為該方配伍特點。
  • 論仲景和解四方 ——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胃宜降則和,脾宜升則健,今胃氣不降則嘔吐,脾氣不升則腸鳴而下利。上下交病治其中,本方用半夏、乾薑辛開,散結祛寒,黃連、黃芩苦降,洩熱除痞,人參、甘草、大棗甘溫,益氣和中。全方辛開苦降以調其升降,寒熱並用以和其陰陽,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是為該方配伍特點。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梔子柏皮湯
    方用梔子柏皮湯合茵陳五苓散加減:茵陳18克,梔子12克,黃柏9克,澤瀉9克,豬、茯苓各12克,生麥芽15克,甘草4.5克。上方隨證出入服10餘劑後,黃疸消退,肝功能恢復正常。後以原法更小其制,並配入運脾和胃之品,調理月餘,身體康復。
  • 胸骨後或胃燒心,反酸明顯,半夏瀉心湯加減治胃食管反流病
    【治法】辛開苦降,和胃降逆。 【方藥】半夏瀉心湯加減。> 白朮、陳皮、茯苓、砂仁、枳殼、麥芽、建曲健脾理氣,和胃調中;黃連、吳茱萸取左金丸之意,以和胃降逆;煅瓦楞子制酸和胃止痛;甘草兼能調和眾藥。
  • 茵陳四逆湯
    2、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茵陳四逆湯對陰黃證模型大鼠具有治療作用;可減少腸道內毒素的吸收、降低血氨,防止肝昏迷,早期可迅速退黃,促進肝細胞再生,肝炎恢復後期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消滅肝炎病毒。3、目前臨床多用於治療肝膽疾病,只要病機屬脾腎陽虛,寒溼發黃者均可用方加減治療。
  • 四逆湯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四逆湯方。(3)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4)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 生脈飲有兩個版本的中成藥,生脈散合六味地黃丸治療糖尿病
    生脈散是個知名度很高的方子。生脈散最早出現在張元素的《醫學起源》裡,原文稱此方可以「補肺中元氣不足」,治療「肺中伏火,脈氣欲絕」。也有一部分醫家認為:生脈散最早是出現在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裡,但是查閱《千金要方》查閱不到。
  • 茯苓四逆湯方解之我見
    仲景原文論述該方僅第69條雲:「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而對其方解卻歷代爭論頗多,給今人學習和應用該方帶來許多不便。筆者認為方中茯苓利水滲溼,人參救陰補津,附子、乾薑回陽,共成回陽補陰、利水伐邪之功。方中生附子、乾薑、炙甘草及其劑量即四逆湯原方,附子生用回陽救逆,乾薑溫中散寒,炙甘草既益氣補中,又可緩解附子的毒性,這是歷代醫家所共同認識的。
  • 劉渡舟教授應用平胃散的經驗
    可見《局方》創平胃散,不但用於治療脾胃不和之證,也作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藥。因此,後世醫家對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經成為治療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來。劉渡舟教授治療胃病喜用此方,認為使用本方,當著眼於溼、食二證。
  • 經方應用之四逆湯醫案
    組成 四逆湯方 炙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澤,分溫再服。
  • 名醫嶽美中:老年人的虛損應該如何補
    患者過去用開破藥較多,未著重補脾胃以扶基本,愈開破運化功能愈弱,故應取「塞因塞用」法,健脾和胃。患者進食一兩亦作脹,故藥劑亦不宜大,遂改以「資生湯」治療,處方:黨參九錢,焦白朮九錢,炒苡米九錢,茯苓四錢半、焦山楂六錢、化桔紅六錢、神曲六錢、川連一錢二分、白豆蔻一錢二分、澤瀉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藿香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五分、炒扁豆六錢、蓮子肉六錢、山藥六錢、麥芽五錢、芡實四錢半、砂仁一錢。
  • 《中國中藥》 - 了解麥冬深入髓(四)——救命名方生脈散--中國數字...
    生脈散僅由人參、麥門冬、五味子三味藥組成,源出自金代名醫張潔古(名元素)《醫學啟源》卷下(刊於1186年)。脈欲絕,命將危,三味藥,助復脈。這首救急古方創製後得到眾多名醫的重視。若舉典型案例,可從《名醫類案》卷三治「喘病」門中尋到:  一婦人年五十餘,素有嗽病,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全似命絕之狀。令速用麥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半。煎服一貼。喘定汗止。三貼後,痰亦減少。再於前方加瓜萎實一錢半,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半。服二十餘貼而安。此生脈散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