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四逆湯

2021-02-12 景山新村衛生所

茵陳四逆湯《張氏醫通》

[歌訣]

梔子柏皮加甘草,熱疸治療要及時。(梔子柏皮湯)

四逆湯內茵陳入,黃疸陰證法在茲。(茵陳四逆湯)

[組成] 茵陳9克,炮姜9克,附子6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能] 溫陽助裡,利溼退黃

[主治] 陰黃。症見身目發黃,黃色晦暗,皮膚冷,背惡寒,手足不溫,身體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緊細或沉細無力。

[方解] 方中茵陳能清利溼熱,利膽退黃;附子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能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乾薑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炙甘草能益氣補中,調和藥性。四藥配伍,共奏溫中散寒、利溼退黃之效,為治療陰黃之良方。

[運用]

1、本方臨床應用以身目俱黃,黃色晦暗,神倦食少,肢體逆冷,脈沉細無力者為辨證要點。

2、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茵陳四逆湯對陰黃證模型大鼠具有治療作用;可減少腸道內毒素的吸收、降低血氨,防止肝昏迷,早期可迅速退黃,促進肝細胞再生,肝炎恢復後期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消滅肝炎病毒。

3、目前臨床多用於治療肝膽疾病,只要病機屬脾腎陽虛,寒溼發黃者均可用方加減治療。

[加減化裁]  發熱、黃疸明顯者,加山梔子、金銀花、蒲公英:脅痛明顯加蒼朮、白朮、川楝子、厚樸;噁心嘔吐加薑汁炒竹茹、姜半夏;氣虛體弱加炙黃芪,太子參,納差加雞內金,焦山楂;肝脾腫大,肝區不適者,加鱉甲、桃仁、赤芍。

[使用注意]  陽黃者不宜使用;方中附子用炮附子,需先煎0.5-1小時。

[區別應用]

梔子柏皮湯與茵陳蒿湯均治溼熱黃疸。梔子柏皮湯清熱之力大於利溼,故適用於黃疸病屬熱多溼少者;茵陳蒿湯清熱利溼並重,適用於黃疸病屬溼熱俱盛者。茵陳四逆湯則溫陽利溼退黃,主治寒溼內阻之陰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則以連軺(即連翹根,現多以連翹代)、赤小豆、生梓白皮(可代以桑白皮)苦寒清熱除溼,配伍麻黃、杏仁、生薑辛溫解表散邪,故有解表退黃之功,適宜於陽黃兼表證者。

[各家論述]

《醫方考》:此陰證發黃也。陰寒盛於下,則戴陽於上,故上體見陽證,下體見陰證;陰盛於下,故見陰脈之沉遲,兼陰證之四逆;陽戴於上,故見陽證之發黃,上體之自汗也。茵陳,治黃之要藥,故無分寒熱而用之;附子、乾薑、炙甘草,回陽之要品也,故有陰寒即用之。然必冷服者,恐姜、附發於上焦陽盛之區,而下部陰寒之分反不及也。

相關焦點

  • 《傷寒懸解》太陰病身黃症——茵陳蒿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梔子柏皮湯,
    太陰十二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1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此為裡溼之盛,因太陽表寒,鬱而生熱,溼熱外蒸,故身發黃也;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此為太陰裡證。小便不利,則水無洩路,溼盛胃逆,故腹微滿。
  • 茵陳蒿湯方解
    方歌:茵陳蒿湯大黃梔,瘀熱陽黃此方施,小便不利腹微滿,清熱利溼退黃疸。
  • 四逆湯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四逆湯方。(3)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4)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 夏天多食茵陳湯,不辭長做泉州郎
    四物老番鴨湯,是泉州人的重要滋補美味,其中的四物,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四味中藥;四神豬肚湯,養胃開脾的神湯,四神乃茯苓、芡實、淮山、蓮子;如果是給小兒吃,那麼四神減一神蓮子,三神小肚湯,專治小兒厭食症,泉州小兒郎的常備藥膳。
  • 四逆湯 溫中祛寒,回陽救逆
    1.四逆湯與當歸四逆湯:都可治療下利、厥寒、脈細欲絕者。四逆湯證無汗或全身大汗,脈沉微而遲;當歸四逆湯證是其額間必微汗濈濈,脈雖細而浮數。2.四逆湯與茯苓四逆湯:都可以治療四肢厥冷。四逆湯證重在陽虛,無水飲內停,故而無心煩及小便不利;而茯苓四逆湯證為陽虛水飲內停,故有心煩、小便不利。
  • 茯苓四逆湯方解之我見
    仲景原文論述該方僅第69條雲:「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而對其方解卻歷代爭論頗多,給今人學習和應用該方帶來許多不便。筆者認為方中茯苓利水滲溼,人參救陰補津,附子、乾薑回陽,共成回陽補陰、利水伐邪之功。方中生附子、乾薑、炙甘草及其劑量即四逆湯原方,附子生用回陽救逆,乾薑溫中散寒,炙甘草既益氣補中,又可緩解附子的毒性,這是歷代醫家所共同認識的。
  • 經方應用之四逆湯醫案
    組成 四逆湯方 炙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方用四逆湯。 醫案舉例 01 直中少陰 蘇某妻,30餘歲。月經期中不慎衝水,夜間忽發寒戰,繼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脈微細欲絕,手足厥逆。當即針人中、刺十宣出血。血色紫黯難以擠出。針時呼痛,並一度甦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
  • 張仲景的四個和解方劑: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半夏瀉心湯與小柴胡湯同屬和解之劑,小柴胡湯是和解半表半裡之方,半夏瀉心湯是調和陰陽寒熱之方。用藥僅二味之差,即變和解少陽為調和寒熱,其中圓機活法處,值得深入研究,細心體會,亦說明法無定法,總宜「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四逆散四逆散所治之「四逆」,歷代醫家見解不一。
  • 茵陳是什麼 茵陳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
    利膽作用實驗表明茵陳煎劑、茵陳梔子煎劑、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以3:1.5:1)及其醇提取物均有促進大白鼠膽汁分泌的作用,但不夠明顯,茵陳煎劑對正常人的膽囊收縮(X線檢查)只表現輕度縮小,容積改變不顯著。
  • 論張仲景和解四方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半夏瀉心湯與小柴胡湯同屬和解之劑,小柴胡湯是和解半表半裡之方,半夏瀉心湯是調和陰陽寒熱之方。用藥僅二味之差,即變和解少陽為調和寒熱,其中圓機活法處,值得深入研究,細心體會,亦說明法無定法,總宜「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四逆散所治之「四逆」,歷代醫家見解不一。
  • 論仲景和解四方 ——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是張仲景的四個和解方劑,其中除四逆散僅見於《傷寒論》外,其餘三方均見於《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由於這四個方劑為和解劑的代表方,至今在臨床上仍頗為常用,故就此談談個人的見解,求正於方劑界同道。小柴胡湯
  • 用藥真諦——茵陳重用方有卓效
    對於茵陳的認識,最早來源於《傷寒論》裡,治黃疸的茵陳蒿湯。其中的茵陳六兩要先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臨床多年,讀眾多名家醫案,卻不見有大劑量使用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讀過一本小冊子,《提高中醫療效的方法》書中講到重用茵陳的問題,王輝武老中醫談到:茵陳蒿湯用於治療陽黃是常法,但如何用好茵陳蒿這昧主藥的劑量則大有學問。
  • 茵陳的功效 茵陳的功效與副作用
    茵陳的功效茵陳作為中草藥,具有食療食補的作用,對治療頭暈目眩、黃疸溼熱、對膽囊炎、高血壓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茵陳可以煎服也可以直接泡水飲用,那麼,茵陳泡水喝有什麼功效與禁忌?下面小編來給大家介紹茵陳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禁忌有哪些。
  •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方歌:桂枝去芍已名湯,蜀漆還加龍牡藏,五牡四龍三兩漆,能療火劫病驚狂。
  • 茵陳很不起眼,卻是藥食兩用的食材,看看這些功效作用 食用方法
    茵陳是很常見的一種藥食兩用的食材,主產於陝西、山西、河北,有些地區的人可能不太了解,覺得茵陳很不起眼,甚至有的人把茵陳當做雜草處理掉了,其實茵陳有較好的保健作用,不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的具體功效是什麼。今天,博禾醫生就來嘮叨一下茵陳的功效作用,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天氣炎熱為大家推薦一款棉茵陳煲生魚湯,上火、發熱非常好使
    今天繼續向大家推介一款適時靚湯,在廣東我們是經常喝湯的,一般一個星期煲兩到三次湯,可能有些比較有空的一個星期還不止兩到三次。在這邊喝湯是按照自己家裡的情況適合喝什麼湯來選材料的。比喻家裡老人多的,就不太適合喝一些比較濃的湯,例如骨頭湯,羊肉湯等高油脂的湯。
  • 民間草藥:金鐘茵陳
    野外有一種草,莖葉似蒿,有利溼退黃之功,茵陳也具這種功效,故傍以「茵陳」二字。花冠管狀唇形,上唇微帶紫色,下唇黃色,有金鐘之形,合而得金鐘茵陳之名。鈴茵陳、角茵陳等名均同於此。名兒沾親,金鐘茵陳與茵陳卻不是一家人,茵陳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乾燥地上部分,金鐘茵陳卻為玄參科陰行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於山坡、丘陵、草叢等處,國內外均有分布。個頭兒不高,約30-80釐米,葉對生,葉軸兩側有羽狀排列的分枝,在分枝兩側才著生羽狀排列的小葉,全部裂開,裂片狹線形。
  •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是何意?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中關於野菜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這個觀關於茵陳的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茵陳越長越不值錢呢?說到茵陳相信在農村生活或長大的人對此都不陌生,每年的2月末3月初便是茵陳萌芽的時候,剛出來的茵陳小小的,灰白色的葉子捲曲在一起,綿軟如絨,採摘一些茵陳拿回家,既可以和麵粉攪拌上鍋做成粉蒸茵陳,還能將茵陳焯水後涼拌,還可以用茵陳做成湯,不管是用哪種方法製作,都別有一番滋味。
  •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解
    方歌:桂枝去芍救逆湯,蜀漆牡蠣龍骨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