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四逆湯《張氏醫通》
[歌訣]
梔子柏皮加甘草,熱疸治療要及時。(梔子柏皮湯)
四逆湯內茵陳入,黃疸陰證法在茲。(茵陳四逆湯)
[組成] 茵陳9克,炮姜9克,附子6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能] 溫陽助裡,利溼退黃
[主治] 陰黃。症見身目發黃,黃色晦暗,皮膚冷,背惡寒,手足不溫,身體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緊細或沉細無力。
[方解] 方中茵陳能清利溼熱,利膽退黃;附子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能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乾薑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炙甘草能益氣補中,調和藥性。四藥配伍,共奏溫中散寒、利溼退黃之效,為治療陰黃之良方。
[運用]
1、本方臨床應用以身目俱黃,黃色晦暗,神倦食少,肢體逆冷,脈沉細無力者為辨證要點。
2、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茵陳四逆湯對陰黃證模型大鼠具有治療作用;可減少腸道內毒素的吸收、降低血氨,防止肝昏迷,早期可迅速退黃,促進肝細胞再生,肝炎恢復後期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消滅肝炎病毒。
3、目前臨床多用於治療肝膽疾病,只要病機屬脾腎陽虛,寒溼發黃者均可用方加減治療。
[加減化裁] 發熱、黃疸明顯者,加山梔子、金銀花、蒲公英:脅痛明顯加蒼朮、白朮、川楝子、厚樸;噁心嘔吐加薑汁炒竹茹、姜半夏;氣虛體弱加炙黃芪,太子參,納差加雞內金,焦山楂;肝脾腫大,肝區不適者,加鱉甲、桃仁、赤芍。
[使用注意] 陽黃者不宜使用;方中附子用炮附子,需先煎0.5-1小時。
[區別應用]
梔子柏皮湯與茵陳蒿湯均治溼熱黃疸。梔子柏皮湯清熱之力大於利溼,故適用於黃疸病屬熱多溼少者;茵陳蒿湯清熱利溼並重,適用於黃疸病屬溼熱俱盛者。茵陳四逆湯則溫陽利溼退黃,主治寒溼內阻之陰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則以連軺(即連翹根,現多以連翹代)、赤小豆、生梓白皮(可代以桑白皮)苦寒清熱除溼,配伍麻黃、杏仁、生薑辛溫解表散邪,故有解表退黃之功,適宜於陽黃兼表證者。
[各家論述]
《醫方考》:此陰證發黃也。陰寒盛於下,則戴陽於上,故上體見陽證,下體見陰證;陰盛於下,故見陰脈之沉遲,兼陰證之四逆;陽戴於上,故見陽證之發黃,上體之自汗也。茵陳,治黃之要藥,故無分寒熱而用之;附子、乾薑、炙甘草,回陽之要品也,故有陰寒即用之。然必冷服者,恐姜、附發於上焦陽盛之區,而下部陰寒之分反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