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茵陳的認識,最早來源於《傷寒論》裡,治黃疸的茵陳蒿湯。其中的茵陳六兩要先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臨床多年,讀眾多名家醫案,卻不見有大劑量使用的。
按當代柯雪凡教授的考察,漢時一兩為15.625克,取整數15克計算,六兩亦為90克。顯然後世醫家遠遠未達到張仲景的用量,故臨床效果參半。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讀過一本小冊子,《提高中醫療效的方法》書中講到重用茵陳的問題,王輝武老中醫談到:
茵陳蒿湯用於治療陽黃是常法,但如何用好茵陳蒿這昧主藥的劑量則大有學問。
經我會診治療的幾例重症肝炎,至今令我久久不能忘懷。重症肝炎,病情危篤,黃疸消長是病情向愈或惡化的指徵,醫者、病家對退黃都要求甚切,多數情況都可用茵陳蒿湯化裁,其中茵陳蒿用量30-40g不等,可謂大劑量。
但經反覆診治,雖利溼、活血、解毒並進,仍不見黃疽消退,在技窮之際,想到了「經方」的劑量問題,在《長沙方歌括》「茵陳六兩早煎宜」指導下,按原方劑量4. 6:1.5:1的比例,即茵陳90g、熟大黃30g、梔子20g。因為茵陳質輕,囑將其先另用容器冷水浸泡,另煎,以保證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通過劑量調整以後,退黃療效倍增。此後每見常法乏效的陽黃,都參照這種方法,調整全方劑量比例,比常規用量療效好得多。
後又看到遼寧名老中醫陳國恩重用茵陳的資料,更令人咋舌。陳老頗推徐靈胎「一病必有一認方,一方必有一主藥」之說,主張精方簡藥,重點突出。嘗謂:「用藥如兵,貴乎選帥用將不可隨意拼湊,以圖面面俱到,如此則互相牽掣,藥力難以集中,何以愈病?一方之中君藥用量必重,任之以權,否則即為無制之師,焉能取勝乎!」寒熱虛實,辨證已明即應大膽用藥。
陳老在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時,自擬茵陳退黃湯:以茵陳1250g、梔子l0g、大黃l0g、膽草15g、紅花l0g、白茅根50g、柴胡l0g、茯苓30g組成。
陳老體會茵陳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味苦性微寒,陽春三月,百草生發,山野村民常以茵陳嫩苗煮食代菜,味美適口,多食無礙。該藥療效確切,退黃迅速,非大劑量不可,成人每劑不少於1000g,兒童不少於300g。
曾治一李性男患,素體健康,1周前食慾減少,噁心欲吐,睏倦肢沉,面目色黃,伴胃脘不適,厭油膩,右脅隱痛,苔黃便燥,舌紅苔黃而薄,脈弦數,腔黏膜黃染,鞏膜黃染,肝右肋下2cm,質軟,觸痛。肝功化驗:麝濁7u,鋅濁14u,黃疸指數250u,轉氨酶425u,碘反應(+),診為溼重於熱型黃疸,擬清熱利溼退黃法。
處方:茵陳1250g,梔子15g,黃柏l0g,紅花l0g,滑石30g,木通15g,膽草l0g,茅根l00g,腹皮20g。水煎服。服藥16劑,歷時18天,肝功及黃疸指數均恢復正常,諸症悉愈出院。
前有車後有轍,自此開始臨床重用茵陳治療黃疸,療效顯著。
驗案. 劉某某,女,73歲。膽管癌手術後,引起高度黃疸.(TBil:396umo/L),西醫治療降不下來,又因齡大,預後不良,令其出院,因不願坐以待斃,故從千裡之外,青海赴陝尋求中醫治療。刻診:人清瞿黃瘦,面灰黃,眼結膜尤甚,脈弦細滑數,舌尖邊紅,苔白膩。納差,脘脹,乏困,小便不很利,大便尚可。好在精神不錯,因家人未告之患有膽管癌。現家屬要求先解決黃疸,而後再治療癌症。辨為溼熱鬱阻,血瘀脈絡。處方茵陳蒿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茵陳90g 梔子15g 生大黃6g 虎杖25g 桃仁12g 紅花12g 當歸15g 川芎12g 赤芍30g 生地30g 桔梗10g 懷牛膝12g 柴胡12g 枳殼18g 鬱金18g 生黃芪45g 公英30g 丹參30g 青陳皮各15g 太子參30g 生甘草15g 15劑 水煎服 日三次。
半月後,如期複診,黃疸退淨,化驗TBil:16umo/L,病人精神煥發,神採奕奕,很是高興。現已能正常吃飯,脘腹不脹,大小便正常。黃疸已解決,又為其處方,調養身體,治療癌症。《古道瘦馬醫案》
實踐證明:重用茵陳療效可靠,臨床值得推廣。
(古道瘦馬寫於201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