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仲景方用藥劑量的問題

2021-02-06 經方家園

關於仲景方用藥劑量的問題

作者/何紹奇

一. 眾說紛紜 

  由於從漢代至今,二千年來,度量衡的標準屢有變更,仲景方的用藥劑量,一直困擾著業界。即以《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用得最多的劑量單位「兩」而論,就有許多不同的說法。遠的不說,同是明代人,張介賓說:「古一兩,為(今)六錢」。李時珍則說「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相差六倍之多。清人徐靈胎說:「古一兩,今二錢零」,王樸莊則說:「古一兩,今七分六釐也」,章太炎又說:「漢之一兩,當今三錢四分」。日本學者採用公分制,也有一兩等於1.42克和2克的不同說法。這真叫人無所適從了。

  二. 有了一個標準 

  高等中醫院校教材《方劑學》(1995年版)在「古方藥量考證」中說:古今醫家對古代方劑用量,雖曾作了很多考證,但至今仍未作出結論。但漢、晉時期的衡量肯定比現在為小,且用法亦不相同。仲景之方每劑只作一煎,多數分3次服用,今則每劑作兩煎,分2至3次服。所以其用量差別較大。本教材對古方仍錄其原來的用量,主要是作為理解古方的配伍意義、組方特點,以及臨證用藥配伍比例的參考。在臨床應用時,須參考《中藥學》和近代各家醫案所用劑量,並隨地區、氣候、年齡、體質及病情需要來決定。

  茲將該書提出的古今劑量折算列表於下:

  漢代劑量  折合中藥秤十六兩製劑量  折合米製劑量 

  1兩      1錢          3克 (尾數不計) 

  1升      3 ~ 9兩+/-       9 ~ 27 克 +/- 

  1合     0.3 ~ 0.9 兩+/-     0.9 ~ 2.7 克 +/- 

  1方寸匕    5 ~ 8 兩 +/-      2 ~ 3 克 +/- 

  1錢匕    3 ~ 5 兩 +/-       1 ~ 2 克 

  在《傷寒論講義》(1985版)中,也有這樣一張折算表:

  古今劑量折算表 

  漢代劑量  折合中藥秤十六兩製劑量  折合米製劑量 

  1兩       一錢        3克 

  1升    六錢至一兩  18克至30克 (若作容量計算,則折合60 ~ 80毫升) 

  一方寸匕   二錢至三錢      6克至9克 

  1錢匕     五分至六分      1.5克至1.8克 

  除了採用李時珍的說法,一兩折合一錢即3克相同,其它仍然與《方劑學》(同一套教材﹗)存在出入。特別是在一升和一方寸匕上,出入太大。今日中醫處方用克計量,劑型也以湯劑為多,目前漢一兩等於今一錢即3克的說法,基本上是合符臨床實際的。例如桂枝湯,仲景原方用桂枝三兩,折合今9-10克;麻黃湯用麻黃三兩,亦折合今9-10克。十棗湯,原方用大戟、芫花、甘遂等等,搗為散。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減半,今用1.5-1.8克/日,不效,次日可增至2.5-3克;小建中湯用膠飴(飴糖)一升,合今60-80毫升,也是可以的。這就為初涉臨床者提供了一個具有指導性的標準。

  三. 還有若干疑問 

  僅管有了這樣一個大致可行的標準,但在許多問題上還有疑問,需要探討。例如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炙甘草、麻黃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按6銖為1分,4分為1兩,即24銖為1兩計,雖說是小汗之方,但劑量就太輕了。

  又如桂二越婢一湯:桂枝十八銖,麻黃十八銖,芍藥十八銖,炙甘草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四枚、生薑一兩二銖。折合下來,桂枝0.75兩、麻黃0.75兩、芍藥0.75兩、炙甘草0.75兩、石膏1兩、大棗四枚、生薑1兩(2銖無法折算)。再按1/10的比例折合現代用量,則桂枝、麻黃、芍藥不過2克,石膏不過3克。

  徐靈胎《傷寒論類方》說桂麻各半湯就按他的「古一兩,今二錢零」折算下來,已經是很小劑量,還要分三服,「猶勿藥也」(等於不吃藥),看來他也感到惶惑。今人郭子光《傷寒論湯證新編》可能也看到折算下來劑量太小,乃將桂麻各半湯的桂枝用6克,芍、姜、甘、麻、杏各3克,棗4枚;桂二越一湯,桂、芍、麻、甘各3克、石膏12克、棗4枚、姜3克。

  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古一兩,今一錢」的標準,對某些方也許差不多,但對以上這些方,就有疑竇了。

  再如石膏的用量,《傷寒》《金匱》均有「雞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氣熱的白虎湯中石膏用量為一斤,照現在這樣的藥量折算則為一兩,而且還是16兩歸斤的一兩,實折今31.25克,去掉尾數,則為30克。雞子大一塊石膏,今日實秤為50多克,而作為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變方,方中用石膏不過是清其鬱熱的厚樸麻黃湯,卻用雞子大一枚,比白虎湯的的石膏還多,有是理乎?從前,我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姜春華先生,姜老也覺得不合適,他開玩笑說:「可能漢代的雞蛋比現在小,但漢代的雞蛋是多大?我們怎麼知道?」今人於急性熱病,當用石膏者,遠不止30克之量,張鍚純治「腦膜炎」用至每劑120克;蒲輔周治「乙腦」暑熱型,雖9歲兒童亦用至60克。因此,按漢1兩約等於今1錢即3克的折算法,1斤等於16兩,則仲景白虎湯之一斤只合今30克就恐怕是「病重藥輕」了。

  又如仲景書中附子的用量,四逆湯用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強人可大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湯用附子三枚,炮,去皮,一枚破八片。附子是我家鄉四川江油的特產,四逆湯的附子,常人取中者即使如桌球大,也在15克以上,大者則在20克以上。桂枝附子湯用三枚,則有50克– 60克之多。

  再如麻黃湯中,杏仁七十枚,實秤為27.5克,此方君麻黃,臣桂枝,杏仁是佐藥,沒有用如此大量的道理。桂枝湯中,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劑量都照「古之一兩,今用一錢」,改了,但大棗原方是以「枚」計,無法改?只好照原書寫上十二枚,這麼一來,大棗用量就大大超過君藥。

  至於百合病諸方,俱用百合七枚;炙甘草湯,用大棗三十枚;桃核承氣湯、大黃牡丹湯桃仁俱用五十枚;扺當湯用水蛭三十個,這些都說明一個問題:仲景藥量比今天重。這恐怕是不爭的事實。

  四. 應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於此,前人早有認識。如《活人書》云:「桂枝湯,西北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唯冬及春可行之,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證可加黃芩一分,…夏至後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加升麻一分。」張錫純認為:古今氣化或有不同,古人稟賦比今人強,故其分量與藥味,恆有所增減。古今氣化有多大的差異?古人的稟賦是不是強於今人?不太好說,但是,他又說用藥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不必定以三錢(指麻黃湯麻黃的用量)為準也」,卻真是一位臨床家的通達之論。(於此可見他也早就接受了古一兩,今一錢的說法)。繆仲淳也說:淮陽荊廣,天氣炎熱,即使冬天也不太冷,故仲景之法須遵,而其用藥(包括藥量)可改。徐靈胎雖然說過:「古一兩,今二錢零」,但他為麻黃湯定的分量卻是:麻黃一錢、桂枝一錢、杏仁二錢、甘草五分,蓋其為江蘇人也。從近代經方大家曹穎甫的三則醫案,更能看出在辨證論治前提下藥物用量的靈活性:

  範左,傷寒六、七日,形寒發熱,無汗而喘,頭項腰背強痛,兩脈浮緊,為不傳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一錢、桂枝一錢、杏仁三錢、甘草八分 

  黃漢棟,夜行風雪中冒寒,因而惡寒,時欲嘔,脈浮緊,宜麻黃湯。

  生麻黃三錢、川桂枝三錢、光杏仁三錢、炙甘草一錢五分 

  俞右,傷寒,頭項強痛,惡寒,時欲嘔,脈緊,宜麻黃湯。

  麻黃五錢、桂枝五錢、杏仁三錢、炙甘草三錢 

  《經方實驗錄》 

  方中的麻黃由一錢至五錢不等,桂枝的用量也與之相應。說明用量的變化,要因人而異,視體質之強弱,病情之輕重,結合時地而定,不可拘執。

  再以筆者治驗為例:

  北京百歲老人傅某,2000年冬某日,因開窗透風而受寒,發熱、惡風、汗出而喘、脈浮緩,舌紫,苔白。此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也。用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厚樸10克、杏仁10克、大棗三枚、生薑三片。一劑知,二劑愈。

  李某,男,52歲,馬來西亞華人。93年8月15日。在非洲打工,得熱病(具體不詳),治療無效,乃返大馬。往來寒熱,一日二、三次發作,噁心欲吐,乏力,不思食,舌質淡紅,苔黃膩,脈弦數。此小柴胡湯證也,柴胡24克、黃芩18克、姜半夏15克、黨參10克、炙甘草4克、大棗4枚、生薑三片。二帖。

  8月7日複診:寒熱已除。不思食、尿黃、苔黃膩依然。

  原方合平胃散,加滑石、車前、茵陳、焦楂曲。

  傅案桂芍等藥用量是常用量,與「古一兩,今一錢,即3克」相近。但大棗只三枚,杏仁只用10克;李案大棗也僅用4枚,不照原方的大棗12枚。這樣整個處方就是協調的了。

  應當指出﹕也有一些醫家,認為古今藥量,並無不同之處,看見《傷寒論》用細辛四兩、附子四兩的,也照量使用。(原文如此-何)這就是清末民初的廣東名醫陳伯壇、譚彤輝、易巨川與黎庇留。陳伯壇疏方僅三、五味,湯分量奇重,如附子、乾薑等藥,每味動輒數兩,或多至12兩者。黎庇留也善用辛熱藥乾薑、附子,虛寒痼疾,往往一劑而起,但誤用也可殺人。因而譽之者稱其為「活神仙」,毀之者則稱他是殺人狂。(以上,見謝永光《香港中醫藥史話》及劉筱雲《近世名醫憶述》(載《香港現代中醫藥》))。看來,嶺南四家是與四川的「火神派」遙相呼應,有一些共同之點的。由此也可見,無視古今度量衡的差異,固然是一種偏見,而不免食古不化之譏;但有一些重要的藥,如石膏、附子,其用量是否都要按「古一斤,今一兩,約等於30克」去用,則大有可啇,例如現在許多研究傷寒金匱的書,白虎湯的石膏用量都是30克;四逆湯,芍藥甘草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大黃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附子湯等方的附子一律都是10克(如黃煌《張仲景五十味藥證》,北京人衛,1998)。是不是會直接影響療效?我認為值得進一步探討,從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東西。

  五. 某些特殊的劑量標準 

  常用劑量標準之處,還有一些特殊的劑量標準。

  仲景有用「分」者,如防已黃耆湯用黃耆一兩一分,氣上衝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這裡的「分」,是10分=1錢的「分」。但是在他的筆下又有不同的「分」,如「白散」用桔梗、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侯氏黑散用菊花四十分,白朮防風各十分,桔梗八分,黃芩五分,細辛、茯苓、牡蠣、人參、礬石、當歸、乾薑、芎藭、桂枝各三分。薯蕷丸用量也用「分」計,二十一味藥中,薯蕷用三十分,甘草十八分,阿膠七分,乾薑三分,白斂二分。這裡的「分」,卻是漢制一分為今2錢半即7.5克之「分」。此外,還有用「尺」的,如麻仁丸、厚樸大黃湯都用厚樸一尺。這些,可視作仲景在「博採眾方」中留下的一些痕跡,似可以通過和方中其它藥用量的比較去確定一個合適的劑量。

  六. 看原方用藥的比例及藥量的增減 

  學習仲景用方,還特別應該注意原方中用藥的比例。如桂枝湯,如果桂枝、芍藥都用9克-10克,大棗還用十二枚就不合比例。旋覆代赭湯(旋覆花、人參、生薑、代赭石、半夏、甘草、大棗),原方人參二兩、甘草三兩、大棗12枚,為甚麼代赭石的用量只有一兩?原是汗吐下後,胃氣已傷,胃虛而濁氣上逆,胃虛為本,濁氣上逆為標,故重點放在補虛上,用赭石是降胃逆,但用量獨輕,則唯恐其重墜傷胃。

  方中藥量的增減,也不能忽視。如桂枝湯加桂,即用以治療寒氣上逆的奔豚病;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即變解表調營衛之方,為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劑;小承氣湯、厚樸三物湯與厚樸大黃湯用藥完全相同,但因分量不同(煎服法也不同),主治的重點也不同了。

  方名 藥物組成及原方分量 主治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枳實三枚、厚樸二兩 痞滿實、實熱阻滯、熱結旁流、重點在蕩實 

  厚樸三物湯 厚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痛而閉、腑氣不通、脹重於積、重點在行氣 

  厚樸大黃湯 厚樸一尺 (約合八兩)、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支飲、胸腹脹滿、飲熱互結、重點在逐飲瀉熱 

  難怪過去日本學者要感嘆:「漢方之不傳之秘,在劑量上﹗」。 

想看病或者想問問題的可以加我微信:13824182455。溫馨提示:發熱的請不要來診啊,特殊時期,黎醫生無法接發熱的情況,這是需要去發熱門診就診的!

也可以掃下方二維碼直接加我好友

最近微信公眾號推送規則改成了以用戶是否經常看文章,並是否進行星標在看等互動操作為準,如果您長時間沒有和喜歡的公眾號互動的話,那您喜歡的公眾號可能會沉到訂閱列表底部甚至不再顯示。

因此,為了防止和大家失聯走散了,請大家看完文章後點在看,最最重要的是,記得設為星標,星標設置辦法:在公眾號界面點擊右上角,然後點擊「設為星標」即可。

相關焦點

  • 仲景書院講座(三)
    文章篇幅不大,問題很尖銳。摘要為:大柴胡湯沒有通裡攻下之用,其論據有四點:一是少陽病禁用下法;二是仲景凡用攻下劑後,均注重藥後調護;三是大柴胡湯所用的枳實、芍藥、大黃亦非攻下之意;四是表裡同病當先治其表才符合仲景用藥習慣。
  • 治療常見嘔吐,仲景這32首方夠了
    治療常見嘔吐,這些方就夠了。(編輯/閆奇峰)仲景創35首止吐方作者/沈紹功《傷寒論》21首:(1)葛根加半夏湯——外邪內迫陽明而嘔逆仲景所列35首,重複者3首(吳茱萸湯、小柴胡湯、四逆湯),實有32首止吐方。嘔吐、乾噦、噁心、噯氣等消化證,總因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致。治療總以和胃降逆為大法,投小半夏湯為祖方,以半夏、生薑為主藥。
  • 用藥真諦——茵陳重用方有卓效
    其中的茵陳六兩要先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臨床多年,讀眾多名家醫案,卻不見有大劑量使用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讀過一本小冊子,《提高中醫療效的方法》書中講到重用茵陳的問題,王輝武老中醫談到:茵陳蒿湯用於治療陽黃是常法,但如何用好茵陳蒿這昧主藥的劑量則大有學問。
  • 閒話傷寒 · 第二 · 關於醫聖張仲景(一)
    這裡是說王仲宣這個時候才二十幾歲,然後張仲景去見他,猛地一看,說:「你的臉色不對哦,身體有點問題啊,我看你到了四十歲,會眉毛掉落而死啊,現在吃點五石湯就可以把病治好啊。」「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事施用。」
  • 寧波市農業農村局關於印發寧波市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方案(2020...
    寧波市農業農村局關於印發寧波市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方案(2020-2022)的通知2020-10-17 11 : 37 來源:寧波市農業農村局各區縣寧波市農業農村局2020年10月13日寧波市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方案(2020-2022)根據《農業農村部關於實施2020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的通知》(農辦漁〔2020〕8號)和《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等10部門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實施意見》(浙農漁發〔2019〕12號)精神,結合《寧波市農業農村局關於印發〈2020年寧波市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等五大行動方案
  • 西峽仲景養生小鎮第二屆花朝節喜迎八方來客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漢族傳統節日。溪水潺潺,花木繁盛,這樣浪漫美好的傳統節日可不能錯過,由西峽仲景養生小鎮發起的第二屆花朝節啟幕!仲景小鎮不僅是一個康養小鎮,更是西峽的一張名片,能滿足「吃、住、行、遊、購、娛」所有需求!小鎮街道也煥然一新,給每位遊客全新的體驗,快跟著一起來看看吧。
  • 這些常用藥物劑量不同,適應症也不一樣,可別用錯了!
    最近一部熱播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關於「搶救病人用掉 8000
  • 用藥|關於阿片類藥物使用的十大提醒,建議大家收藏
    部分患者的疼痛很厲害,為了不麻煩家人或害怕用藥,會隱瞞自身情況,抱著「能忍則忍」的態度。當疼痛已影響到飲食和睡眠時,就不要忍受疼痛,也不能自己亂用鎮痛藥物,應前往正規醫院接受醫生正確的鎮痛用藥指導。按時用藥:嗎啡緩釋片、羥考酮緩釋片一般情況下均為每隔12小時服用1次,芬太尼透皮貼劑每隔72小時換一貼。按醫生開具的劑量用藥,不得自行調整,應整片用水吞服,不得切斷、分割、咀嚼、溶解或研磨後服用。密切留意用藥後的反應。
  • 【用藥科普】止痛藥=靈丹妙藥?
    「藥物」並非萬能,只能短暫性地緩解疾病的各種症狀,不可過度依賴使用任何止痛藥物,均需遵循建議劑量  根據臺灣「用藥行為暨用藥習慣」調查結果顯示,發現臺灣人愛吃止痛藥,卻有近2成的民眾表示不分症狀,不管是頭痛、牙疼、感冒或生理期不適,通通一藥到底,顯示臺灣人在正確使用止痛藥的認知仍有待加強。
  • 關於特色小宗作物用藥聯合試驗集中評審有關事宜的通知
    一、關於聯合試驗組織方式    各省(區、市)農業農村部門或農藥檢定機構要積極利用財政項目資金和社會資源,組織指導登記試驗單位開展特色小宗作物用藥聯合試驗,並做好聯合試驗備案、樣品封樣和試驗監管工作。
  • 何任:《傷寒論)方應用論折
    用藥雖單純,其治卻專一。這一類方都易於認識,便於記憶。這些均從主方及單味方經而言之。另外,其他各方,則可從縱的方而觀察,以六經各方加以認識。六經各有主證,各證又有主方。如太陽經,太陽居表,證在寒水,方亦以解寒水立論,如大青龍、真武、桂枝、麻黃等等。少陽屬表裡之間,治宜和解,柴胡之類適為所宜。陽明居裡,燥為主證,治宜下達,白虎、承氣均能治燥。
  • 仲景宛西製藥再登「2019年度中華民族醫藥百強品牌企業」榜單
    此次榮膺「中華民族醫藥百強品牌企業」,是對仲景宛西製藥的再次肯定。2020年,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嚴峻鬥爭中,仲景宛西製藥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迅速行動、全力以赴投身到這場必須打贏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 【岐黃·醫史】仲景爺爺的成聖之路
    那時的仲景,便是一位有著理想和抱負,願以平生去濟蒼生的「無名之輩」,他以無比憤慨的心,留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書,當時仲景爺爺一定沒曾想,這本書後來會對中醫界產生多麼大的影響,以至於如今每個中醫學子都對其中的條文愛恨交加。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醫學典籍裡,沿著歷史嘗試尋找仲景爺爺出凡入聖的軌跡。
  • 用藥小知識:關於便秘
    用藥注意事項: 乳果糖 糖尿病患者慎用,對有乳酸血症患者禁用。 年老體弱多病的慢性便秘者 需長期規律應用瀉藥,最好不要間斷,以維持正常排便,預防糞便嵌塞。對老年人應慎用硫酸鎂。
  • 幼兒服用泡騰片死亡,關於用藥你要知道這些
    關於泡騰片使用,你要知道這些引起這場悲劇產生的是「娃娃寧泡騰片」,可追究原因,卻是和大人不懂泡騰片的正確使用方法有很大的關係。這裡,我們再來複述一遍,泡騰片的正確服用方法:將泡騰片放進水中,待藥片完全溶解後再服用。
  • 骨傷難症創新方
    外傷後遺扶真元白通四逆隨症繞吳佩衡使用白通四逆加桂之法配合朱良春桃紅四物加劉寄奴、澤蘭、 蟲方,治療腦外傷後遺症、骨折、骨傷、斷指後遺症時,深究吳氏大劑量使用附姜草桂的法度,屢收速效。綜觀吳佩衡用附子之法度,臨床仿吳佩衡法,附子用量如下:助陽解表附子劑量用15~30克,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代表方;回陽救逆附子劑量120克起用,隨證變化倍增,白通四逆加桂為代表方;溫補脾陽附子劑量100克起用,桂附理中為代表方;溫陽託毒附子劑量為60克,陽和湯為代表方;驅風止痛附子劑量100克起用,烏頭煎是代表方;振奮心陽附子劑量120克起用,偶有遞增至200克,附子湯是代表方;溫陽止瀉附子劑量
  • 吃他汀血脂還不達標,加大藥量還是聯合用藥?4種組合,高效降脂
    他汀類藥物降血脂效果良好,但也並非完全沒有用藥安全性問題,轉氨酶升高,肌肉痛,以及長期用藥過程中的血糖代謝異常等問題,都是他汀類藥物用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風險,而我們中國人的體質對於他汀類藥物更加敏感,應用高劑量高強度他汀,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要遠遠高於歐美人群,因此,在服用他汀類藥物控制血脂的過程中,一般建議儘量的選擇中低劑量的他汀類藥物,以減少不良反應風險,更好的保障用藥安全。
  • 門診藥師如何短時間內準確審方並對患者完成用藥交代?
    點擊查看 1、門診藥師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審方?這一點是藉助審方軟體完成。新的《醫療機構處方審核規範》,鼓勵醫療機構通過信息系統來提高處方審核的效率,推廣處方前置審核模式。
  • 治胃病:李東垣擅長這個方
    從仲景的經典湯藥到易水學派的經典丸藥,不僅僅是劑型的變化。東垣是如何繼承仲景,又突破了什麼?細讀文章,靈活用好枳術丸,肯定大有收穫。仲景的枳術湯治飲、治氣、治積,而易老的枳術丸治虛、治食、治痞。 二、枳術丸與補中益氣湯共同構建起內傷脾胃學說 李東垣立論,從「論陰證陽證」開始,提出臨證當明辨內傷、外感,指出內傷病的發生是因於飲食、勞倦損傷胃氣,陰火內生。內傷病的治療當以補中、昇陽、瀉陰火為大法。
  • 莫西沙星用藥該注意啥?一文讀懂!
    3、輕度肝功能異常患者不必調整莫西沙星劑量。   4、任何程度的腎功能受損患者均不必調整莫西沙星劑量。   5、老年人無需調整劑量。   哪些人不能用莫西沙星?   1、對本藥或其他喹諾酮類藥過敏者、或對其他喹諾酮類有過敏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