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藥》 - 了解麥冬深入髓(四)——救命名方生脈散--中國數字...

2021-01-13 中國科學技術館

  按語:開啟本草之旅,妙識各味中藥。通過品藥味,知化用,悟大道:「聞天下之道,察萬物之本,知陰陽之化」。

  名藥名方萬世傳。在麥冬組方中,著名成方就有生脈散。

  生脈散僅由人參、麥門冬、五味子三味藥組成,源出自金代名醫張潔古(名元素)《醫學啟源》卷下(刊於1186年)。脈欲絕,命將危,三味藥,助復脈。這首救急古方創製後得到眾多名醫的重視。元朝《丹溪心法》卷一(刊於1481年)、明朝《症因脈治》卷二(刊於1706年)等書也都有收載。曾有此方出自「孫真人」或出自《備急千金要方》的錯誤認識,應當糾正。

  有人為生脈散編了這樣的方歌:「生脈麥冬五味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從急煎它能救「病危脈絕」,不熟悉的人也不難看出它可用救急。因為是一款救急成方,現代就研發推廣了其現代劑型——生脈注射液,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全國中醫醫院推薦急診必備中成藥品種。

  顧名思義,生脈散最初是散劑,是煮散的用藥方式,後來本方發展成為生脈飲,有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液或顆粒劑。而麥冬在生脈散中用於救急,更應當與《神農本草經》記述的主「心腹結氣」「胃絡脈絕」「短氣」功效相聯繫。清代汪昂《醫方集解》既解說它的方名生脈散的緣起,又稱讚它的功效:「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

  生脈散救人無算。若舉典型案例,可從《名醫類案》卷三治「喘病」門中尋到:

  一婦人年五十餘,素有嗽病,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全似命絕之狀。令速用麥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半。煎服一貼。喘定汗止。三貼後,痰亦減少。再於前方加瓜萎實一錢半,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半。服二十餘貼而安。此生脈散之功也。

  正因為生脈散能救命絕之狀,起死回生,是故清代御醫在為皇家決生死之時,竟將其作為臨終必用之品。

  生脈散曾成為清宮皇帝后妃臨終救命藥,其用非一。如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卯正一刻,當時已為太上皇的乾隆帝臨終之前,太醫徐景雲、沙惟一請得太上皇「年高氣虛」,進生脈散加減搶救,以人參為君藥,用量達六錢之多。據太醫院的記載:「太上皇聖脈散大,原系年老氣虛,屢進參蓮飲(即生脈散加蓮子)無效。於本日辰刻駕崩。」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申刻,同治皇帝患天花已二十餘日,病情危篤,彌留之際,太醫「李德立、莊守和請得皇上六脈散微無根。系病久神氣消耗,偶因氣不運痰,厥閉脫敗。急用生脈飲一貼竭力調理。高麗參五錢,麥冬五錢,五味子一錢炙,水煎溫服。」「十二月初五酉刻,李德立、莊守和請得皇上六脈已絕,灌生脈飲不能下咽,元氣敗脫於酉時崩逝。」

  恭親王臨終醫案記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初十日醜刻,太醫「莊守和、張仲元、姚寶生診得恭親王脈息左寸關數而無力,尺部虛大,右三部軟而無根。由戌至醜,汗出不止,喘息抬肩,痰熱上壅,精神不固,證勢重險,今擬用保肺固脫之法竭力調治。人參三錢,麥冬三錢,老米五錢。水煎濃汁頻頻飲之。」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子刻,光緒皇帝臨終前,末代太醫院院使張仲元、太醫全順、忠勳,「請得皇上脈息如絲欲絕,肢冷氣陷,二目上翻,神識已迷,牙關緊閉,熱力將脫,謹勉擬生脈飲,以盡血忱。人參一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水煎灌服。」

  總之,清代在皇帝后妃臨終救治方面,幾乎都離不開生脈散。

  現代研究更證明了生脈散確實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有效方劑。生脈散對心血管疾病的良好療效,主要基於其抗氧化、抗炎和對免疫系統的調節等作用。通過動物實驗對生脈散還有新的重要發現呢!生脈散對血管性痴呆大鼠記憶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血管性痴呆作為人類得痴呆症的首要原因,卻又是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早期治療可能會具有可逆性。其發病危險因素包括高血脂、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可導致持久性認知損傷,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見病因之一,也是繼阿爾茨海默病後的第二大痴呆疾病。如果生脈散在臨床上對此老年性痴呆病症有良好的療效,將為老齡化社會的健康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人參-麥冬,絕佳藥對。清代名醫黃元御在《長沙藥解》中強調,麥冬的清涼潤澤之性,其瀉肺熱宜與補助中氣同使,故麥冬配人參實乃絕佳配伍。這在生脈散成方與蘇軾麥門冬飲子等都是具體的體現。

  「麥冬清涼潤澤,涼金瀉熱,生津除煩、澤枯潤燥之上品。然無益中虛肺熱之家,率因陽衰土溼,中氣不運,胃膽上逆,相火刑金,原非實熱之證。蓋土溼胃逆,則肺膽不得右降,以土者四象之中氣,轂敗則軸折,輪輻不轉,自然之理。戊土上壅,濁氣填塞,肺膽無下降之路,此相火刑金之原也。金受火刑,失其清肅降斂之性,嗽喘吐衄,於是生焉。但服清潤,陰旺溼滋,中氣愈敗,胃土更逆,上熱彌增。是以虛勞淹滯,非無上熱,而清金潤肺之法,絕不能效,以救其標而傷其本也。此宜金土同醫,故仲景用麥冬,必與參、甘同劑。麥冬而得人參,清金益氣,生津化水,霧露泛灑,心肺肅涼。洗滌煩躁之法,至為佳妙也。」

  本文來自《中國中藥》雜誌,文章配圖純屬科普,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藥麥冬—治療腎病之「著力點」
    麥冬,屬於補陰藥,其味甘、性微寒,含有麥冬多糖、胺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有機酸、多種甾體皂甙(沿階草皂甙A、B、C和D等)、植物甾醇(B—谷甾醇、豆甾醇等)、黃酮類化合物、天冬素、齊墩果酸等,這味以滋陰、生津功效為主之藥,在現如今以抗衰老、抗腫瘤、降三高之功而為養生界推崇;這味藥用好了,對腎病病人確是有著不凡的增效之功
  • 駐蓉領事走進四川綿陽 麥冬地裡聊中醫藥
    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7月29日,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四川省外事辦公室、綿陽市人民政府在綿陽三臺舉辦第三屆「駐蓉領事官員走進四川中醫藥」活動,以色列、德國、紐西蘭、韓國、泰國、奧地利、澳大利亞7個國家領事官員們深入感受中醫藥的獨特魅力。
  • 生脈飲有兩個版本的中成藥,生脈散合六味地黃丸治療糖尿病
    生脈散是個知名度很高的方子。生脈散最早出現在張元素的《醫學起源》裡,原文稱此方可以「補肺中元氣不足」,治療「肺中伏火,脈氣欲絕」。也有一部分醫家認為:生脈散最早是出現在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裡,但是查閱《千金要方》查閱不到。
  • 四逆湯 溫中祛寒,回陽救逆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四逆生附老乾姜,炙草將將有專長,少陰陽虛肢不暖,吐利煩躁欲寐方。溫中祛寒,回陽救逆。1.四逆湯與當歸四逆湯:都可治療下利、厥寒、脈細欲絕者。四逆湯證無汗或全身大汗,脈沉微而遲;當歸四逆湯證是其額間必微汗濈濈,脈雖細而浮數。2.四逆湯與茯苓四逆湯:都可以治療四肢厥冷。四逆湯證重在陽虛,無水飲內停,故而無心煩及小便不利;而茯苓四逆湯證為陽虛水飲內停,故有心煩、小便不利。
  • 2020年版《中國藥典》發布,收錄了這些中藥飲片和中成藥!
    2020年版《中國藥典》發布,收錄了這些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快來看看收錄了哪些中藥飲片和中成藥!1094四味珍層冰硼滴眼液1095四制香附丸1096四物合劑1097四物益母丸1098四物顆粒1099四逆湯1100四神丸1101四神片1102生白合劑(生白口服液)1103生發搽劑1104生血寶合劑1105生血寶顆粒1106生脈飲1107生脈膠囊1108代溫灸膏1109白帶丸1110白蝕丸1111白蒲黃片1112白癜風膠囊1113瓜霜退熱靈膠囊1114樂兒康糖漿1115樂脈丸1116樂脈片1117
  • 中醫二十八脈分脈脈歌及全部脈象動態圖
    【體象歌]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主病歌】 微脈模糊,氣血大衰。左寸驚怯,右寸氣促。左關寒攣。右關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陽衰命絕。脾土敗壞,吐利為咎;中寒不食,腹疼難救。兩動一止,三四日死;四動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經旨。革脈
  • 麥冬、人參、五味子一起泡水喝,有什麼功效?臨床藥師說出實情
    麥冬、人參、五味子,都是我們常見的三種中藥,一起泡水喝有什麼功效呢?首先,我們拆開來看看各自都有什麼功效,然後再看看三者在一起又有什麼功效?適合哪些朋友?
  • 細說中藥 | 丹皮——解肝血枯熱生風,安神志癰痛定癇
    還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藥的請看前篇:妄想一彈:植物為什麼可以做藥理論二彈: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有趣三彈:植物的採摘時間、部位對藥性的影響結束四彈:中藥炮製如錦上添花緣血統於肝,肝木遏陷,血脈不行,以致瘀澀而生風熱。血行瘀散,則木達風清,肝熱自退也。按:總結古人對丹皮的格物——丹皮植株稟季春之氣,兼得乎水之性,陰中微陽,苦能瀉陰火,辛能疏結氣,入肝經、入心經正藥,兼入肝腎陰分。治一切冷熱氣血凝滯,善化凝血而破宿癥,故為血分要藥。古人格物與本文大體格物一致。
  • 西安市首屆名中醫唐遠山運用和法 治病醫案四則
    除了當歸芍藥散組方外,因其肺脈大、氣喘,方中用浙貝母散肺中之痰結;厚樸、檳榔、生薑皮化氣行水,健中土以運四旁;烏藥暖下焦,散寒除溼;此處山藥用生山藥概增強生津之功,使水液歸於正化。舌暗苔薄黃,脈弦澀。根據舌脈、症狀,患者仍有水血不利的表現,故綜合上兩方,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10g炒白芍10g生澤瀉10g茯苓15g炒白朮15g川芎10g烏藥10g焦檳榔15g厚樸15g巴戟天15g姜半夏10g生薑10g 4付,水煎服。
  • 治療咽喉腫痛 離不開三個中藥偏方
    今天為大家介紹治療咽喉腫痛三個中藥偏方。 咽喉腫痛,西醫名為咽喉炎。咽喉炎有分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急性咽喉炎多發生在外感之後,出現咽喉紅腫疼痛(顏色鮮紅),聲音沙啞,乾咳無痰。多責之於肺熱燻蒸,餘常用養陰清肺湯治之。慢性咽喉炎,病程較長,有數月、數年而不愈者。口乾舌燥,咽喉癢痛,咳嗽連連。咽喉部位紫紅,有的還生出小米粒大小的濾皰,餘常用名醫朱良春的慢性咽炎散治之。
  • 中藥注射劑:臨床數據缺失 再評價成最後的「救命稻草」
    2015年,江蘇蘇中藥業生產的生脈注射液在廣東引發多名患者不良反應。數據顯示,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資料庫共收到生脈注射液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病例報告508例。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病例報告中,過敏反應問題較為突出。
  • 道醫堂:新冠肺炎第七版方案推薦了十個中藥處方
    第七版診療方案對於中成藥和中藥注射劑的使用做出了更科學的規定。」劉清泉表示,中成藥臨床使用說明書中的規定使用劑量在實際救治的過程中可能不一定適用所有的患者,需要醫生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和病情進行判斷。第七版診療方案更加注重中藥注射劑在危重症患者救治過程中的使用。「第七版診療方案中針對危重症患者中醫藥治療方案是專家組成員經過長時間跟蹤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形成的經驗。」
  •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那些帶數字的中藥名和詩詞,配美圖賞析
    中國傳統對於數字是非常鍾情,尤其是一以開頭的意思,九為最高的意思,二為雙的,四因為是兩個雙更是經常用比如四大皆空,四喜丸子,當然四還因為是代表四個方向,更是情有獨鍾。中藥是中國文化是息息相關的,所以自然也會經常用到數字來命名的藥名。讀起來非常的順口,有些很有詩意,有些帶些許哲理,些許禪意。
  • 史上最全中藥歌訣,快收藏(拿走不謝)!
    6、當歸甘溫,生血補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7、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8、赤芍酸寒,能瀉能補,破血通經,產後勿犯。9、生地微寒,能消溼熱,骨蒸煩勞,兼消破血。10、熟地微溫,滋腎補血,益髓添精,烏須黑髮。11、麥門甘寒,解渴祛煩,補心清肺,虛熱自安。
  • 被譽中藥「良相」,既補血養血,還滋養肝腎之能手,充腎精、減糖
    熟地黃是中藥「四維」之一,被譽為「壯水之主」,在中醫中「水」就是指腎,這是根據五行所排列的,熟地黃還被譽為中藥中的「良相」,既能補血養血,還能益精填髓、充腎精、減糖,是滋養肝腎的能手。關於中藥「四維」,《本草正》中說得十分清楚,原文是「夫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乃藥中之四維。
  • 2020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招8人公告
    根據工作需要,2020年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8名。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單位簡介   中藥資源中心是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學科優勢為基礎,整合國內研究力量,建成的國家級中藥資源研究和實踐的平臺。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18)—脈要精微論第十七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之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