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59歲。
患慢性萎縮性胃炎約10年,經中西藥治療時輕時重,刻下胃脘刺痛,痛有定處,持續不已,拒按,面色晦滯,納差,乏力,舌淡暗苔薄白,脈弦細。
胃鏡檢查,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此乃久病不愈,瘀血入絡,瘀久生毒,戕害胃體所致。擬活血化瘀,健脾理氣。用失笑散合黃芪建中湯加減。
藥方:蒲黃10g,五靈脂10g,黃芪15g,桂枝15g,炒白芍15g,茯苓10g,炙甘草10g,丹參15g,莪朮6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20g。
水煎服,1日2次,藥用2個月,胃脘刺痛緩解,納差乏力減輕,上方繼續調服3個月,已無明顯不適,繼續服藥鞏固。複查胃鏡及病理檢查正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醫案出處:張杰
本型多見於慢性萎縮胃炎久治不愈患者,《內經》云:「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
由於中虛不運或陽虛鼓動無力,久則瘀阻胃絡,胃絡失養,損傷胃體,致黏膜萎縮。選失笑散活血祛瘀生新,合黃芪建中湯補虛溫中,相輔相成。
疼痛較甚者加穿山甲、制乳香、沒藥;伴有出血者加三七粉、仙鶴草、白及、地榆炭、烏賊骨;氣虛陽微者加炮附子、乾薑;血脈虛弱者加阿膠、白芍、雞血藤。
慢性萎縮性胃炎時的病理分型常見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異常增生)三種情況。
病變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度。大多數資料表明,輕、中度萎縮是可逆的,而重度萎縮可逆性很小。
正常情況下胃黏膜腺體中是沒有腸上皮的,萎縮程度越重腸化出現越多,以前認為腸化是不可逆的,但目前發現去除病因加上治療腸化是可以消失的。
所以您有了腸化也不必太緊張,同時還要告訴您腸化不是癌前病變。有學者對胃黏膜腸化的病人隨訪調查了10 年,癌變率僅為1.9%。
註: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需選用請諮詢專業醫師。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侵刪)
▼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