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狠起來都不同,但是有一點很相同,狠勁都十分嚇人!解放戰爭時期,同是黃埔軍校的人,在戰場上應該相輔相成才對,但是最終走上敵對陣營,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見這種狠勁多殘忍。早在戰國時期也有同窗相互傷害的例子,孫臏臉上被刺字,膝蓋骨被剔,復仇時的狠勁很恐怖!
孫臏本名應該是孫伯靈,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傑出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孫臏的聰明是與生俱來的,「田忌賽馬」應該都有所知曉,這個成語的來由就是出在孫臏身上。田忌經常會和齊國的諸位公子們賽馬,並且設重金做賭注。在比賽中孫臏發現這些馬匹們的腳力都差不多,可以分為上、中、下這三等,然後便勸田忌加大賭注,還保證他穩贏。孫臏在賽馬中首次運用「策對論」,同時也被定為最早使用「策對論」之人。
當然孫臏不僅十分有謀略,還十分勇敢。在公元前345年的桂陵之戰中,孫臏和田忌率兵解救了趙國,隨後在公元前342年的馬陵之戰中,魏將穰疵在南梁以及霍擊退了韓將孔夜的軍隊,韓昭侯便派使者向齊國求救,孫臏再次採取圍魏救趙的戰術,襲擊魏軍首都大梁,隨後魏國便元氣大傷,然後失去霸主之位。
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孫臏兵法》當中,在戰爭方面,他主張重視並且慎重地對待戰爭。還經常強調戰爭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中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一個國家擁有強大的武力才可以更加穩固。
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卻慘遭同窗龐涓的殘害。龐涓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名將,傳說他和孫臏都拜於鬼谷子的門下,但是龐涓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十分強烈的嫉妒心湧上心頭,並且擔心日後會超過自己,最後擔任魏惠王的將軍時,便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嚴加看管。孫臏到魏國後,龐涓更加嫉妒,於是便設計陷害孫臏,最終給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就是在孫臏的臉上刺字以及剔除膝蓋骨,從此想讓他埋沒於人世不為人知。
不料「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最終孫臏的才能被齊國使者發覺,最終被齊國使者接回齊國,事後得到田忌的賞識,便在田忌門下擔任門客。孫臏忍受了如此的冤屈,如今再次回歸「戰場」,此等大仇他怎能不報,那孫臏最終又是如何報復龐涓的呢?為何會嚇人呢?
前面說到孫臏和田忌圍魏救趙,而龐涓又是魏國大將軍,在這次大戰中,龐涓中了孫臏設下的埋伏,第一次敗在孫臏手中;在十三年後的馬陵之戰中,孫臏再次使用「圍魏救趙」的戰術,但是龐涓已經知道孫臏的計謀,認為不會再次上當。不料孫臏為了對付龐涓還增加了很多計策。
古代行軍打仗吃飯都是「埋鍋造飯」,當時孫臏進入魏國境內的時候,第一天下令挖出十萬埋飯坑,第二天挖出五萬人埋飯坑,第三天減少到三萬人的埋飯坑,用這種方法在製造齊軍逃散的假象,終於龐涓上當受騙,於是便率領騎兵加速追擊孫臏,想要儘快剷除他。夜晚,龐涓趕到馬陵時卻發現有上萬軍隊和弓弩手在等著他,很快自己的兵馬被射殺殆盡,最終龐涓看形勢已經無法逃脫,最終選擇自刎而死。
其實孫臏早就計劃好讓龐涓失去一切,並且要「斬草除根」,讓龐涓再無迴旋的餘地。孫臏的狠可能不明顯,但是卻很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