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蟲過造恨唔返」
處於鹹淡水交界的鬥門
河流縱橫,河灘遼闊
每年的這個季節
正是鬥門禾蟲肥美當造時
吃禾蟲
有些人聽著怕
有些人吃著香
對很多人來說
是一種心理上的挑戰
然而在「識食」的老廣眼裡卻是
「難得的美味」
凌晨捕撈禾蟲的場面
你見過嗎?
今天
小鬥帶你一起來見識下
視頻太精彩!千萬別錯過!
👇
農曆九月十四的凌晨
秋風蕭蕭
禾蟲農戶賴錦佑開著摩託車
載著兩筐網籠
前往白蕉鎮燈籠東三圍
準備為即將破土而出的禾蟲
布下「天羅地網」
白蕉鹹淡水交界,河湧眾多,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得好,盛產優質禾蟲,賴錦佑在東三圍承包了70多畝禾蟲灘。
「昨晚潮退有少量禾蟲在水裡遊,今天中午在灘裡鏟了一塊泥看到禾蟲成熟得還不錯,今晚很可能有戲。」賴錦佑頭戴強光式電筒,趁著潮水未退,趕緊把網籠裝在禾蟲灘邊的水閘口外,開始觀察灘裡的動靜。
很多人只知道禾蟲天然又營養,卻並不知道,每年只有農曆三月、四月、八月、九月、十月的初一十五,肥美禾蟲才會破土而出。賴錦佑介紹,禾蟲一年有兩造,在農曆三四月出水的叫「荔枝蟲」,這時期的禾蟲體型小。而在農曆八九月出水的「金花蟲」,不但數量多,而且很肥美。
賴錦佑是土生土長的白蕉燈籠村人,從小跟著長輩們裝禾蟲,耳濡目染學會了這一「手藝」。2000年,他承包了幾十畝禾蟲灘,每到禾蟲季節他都會回來「兼職」,裝禾蟲是他業餘的興趣愛好,已經堅持了20年。
裝禾蟲一般會從晚上11點一直堅持到翌日凌晨4、5點,每30畝左右在禾蟲灘開一個口,架設網具,漲潮時,放水進灘,退潮時成熟的禾蟲便會隨水「自投羅網」。
凌晨兩點左右,賴錦佑的禾蟲灘出蟲了!燈光打在水裡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條條或粗或細,或粉或綠的禾蟲,浮遊在水裡,頗為壯觀,隨著退潮的水流遊進入網具,賴錦佑就在出口處等待著。
「今年的禾蟲又大又夠漿,靚!」起籠、倒出、隔雜質... ...一箱箱肥美的禾蟲「新鮮出爐」。每年的農曆八月、九月,白蕉的禾蟲的產量最大,約佔了全年產量的60%—70%,出產的禾蟲也最為肥美,當地餐館商販會徹夜守候在灘頭,以便能採購到最新鮮的肥美禾蟲。
當晚,賴錦佑70多畝禾蟲灘共收穫禾蟲數百斤,品嘗到了豐收的喜悅。「明天市場要賣到150元到160元一斤。今年預計產量能有1200斤左右。」他的臉上笑開了花。
禾蟲的學名叫疣吻沙蠶
只生長在河口水域禾田表土層裡
以腐爛的禾根為食
在早晚兩造水稻
孕穗揚花時性成熟
破土而出
禾蟲多毛又形似蜈蚣
乍一看讓人毛骨悚然
但你別看禾蟲醜
它在珠三角多地
很受食客青睞
一向被視作盤中佳餚
讓人「食過返尋味」
禾蟲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
是上好的滋補美食
禾蟲的做法多種多種
焗、蒸、燉、煎、炸、煮
樣樣皆可
在鬥門,禾蟲最受歡迎的做法是焗、炒、蒸三味,其中以瓦缽焗禾蟲最具風味,色澤金黃,香氣撲鼻,讓人食指大動。
「先將生油往禾蟲盆中淋,稍後放入鹽粉,鹽粉所到之處,禾蟲爆漿而亡,此後加入雞蛋、陳皮等入爐蒸熟,蒸具必須用瓦缽,蒸熟的禾蟲稍涼後再連缽烘烤,然後就會散發出一陣奇香。」白蕉鎮廚師吳學東一邊製作一邊介紹道。
要體驗真正的「吃蟲」,生炒禾蟲必點。禾蟲條條分明,漿完好地保存在蟲身裡,口感最好,但做法卻最不簡單。禾蟲的特性是溫度稍高就爆漿,竅門是以30度溫水慢慢拖至能炒而不爆漿的程度,非常考驗師傅的經驗和炒工。
還有燜禾蟲、禾蟲煎蛋、禾蟲湯等禾蟲菜式也都滋味十足,令人回味無窮。「每到吃禾蟲的季節,每天能消耗掉一百多斤。」吳學東說。
「禾蟲是一種環境指示生物,它對土壤的土質和水源的水質要求非常高,對汙染很敏感,有汙染的地方就沒有禾蟲,只有土跟水條件較好的地方,禾蟲才能生存跟繁殖。」鬥門區河口漁業研究所副所長崔闊鵬介紹,禾蟲是一種不能人工養殖的水產,只能生長在沒有汙染的水田、灘涂地裡。
禾蟲的生長習性和沙蠶相似,未成熟時營養溼潤的土壤就是它們成長的溫床,寸步不離。生長期的禾蟲長得又細又長,成熟後體長從15釐米縮短至5釐米左右,全身營養物質集中,為繁殖做好準備。
在農曆的八月十五後,受到初一十五天文大潮、水的鹽度變化以及月亮引力的刺激,成熟的禾蟲才會從土裡鑽出來,在水面進行繁殖活動。
崔闊鵬介紹,完成繁殖後的禾蟲就會死亡,新一代禾蟲則在土壤裡發育成長,從幼蟲到成蟲破土而出需要一年時間。
崔闊鵬還告訴小鬥,成熟的禾蟲比較敏感,如果在出蟲的時潮水鹹度異常偏高,或者捕捉時用力過大,蟲體可能會產生劇烈收縮,身體就會斷開或裂開,形成「爆漿」的效果。禾蟲裡的「漿」相當於螃蟹的蟹黃,富含蛋白質,所以吃起來才會那麼香。
不時不食
時值禾蟲的最佳賞味期
吃貨們一定要抓緊
趕上品嘗的「末班車」!
轉發點亮在看
呼朋喚友一起約起!
採寫:阮姍姍
視頻拍攝:小小李 梁頌輝
視頻製作:小小李
照片:梁勁波 黃毅華 小鬥朋友圈
編輯:李妍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