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故事《黃英》:貧與富對一個人的道德觀念,到底有沒有影響?

2021-01-09 忞白

如何看待貧富,從古至今都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安貧樂道」是高尚節操,也有人認為過著富足生活,並不影響個人節操。話不多說,讓我們讀完今天這篇故事,看一看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看待貧富的。

話說,順天有一男子,名叫馬子才,尤其喜愛菊花。一天,有位金陵來的客人告訴他,南方有一兩種菊花,在北方沒有。馬子才心動,即刻整裝,隨客人前往金陵。

客人經過多方尋找,馬子才收穫兩棵嫩芽,如獲至寶。回家路上,他遇一少年,丰姿灑脫,便靠近與少年聊天。少年談吐優雅,自說姓陶,問馬子才從何而來,馬子才如實告知。

陶某說:「品種沒有不佳,重在養花之人。」兩人談論養菊之法,讓馬子才頗為高興,問陶某去向何處。陶某說:「姐姐厭倦金陵,想去北方河朔一帶。」馬子才說:「我雖貧窮,倒還有房屋讓你們住下。如不嫌簡陋,就不必另尋他處。」

陶某來到車前,與姐姐商量。車中人推開帘子說話,是二十多歲的絕美女子,對弟弟說:「不嫌屋小,院子大就行。」馬子才答應,一行三人來到馬家。

馬家南院有一荒廢的花圃,還有三間小屋,姐弟倆便住在這裡。他們每天過去北院,為馬子才培育菊花。菊花枯萎,便連根拔起再種,無一不活。

陶家清貧,每天去馬家用餐,漸漸察覺出陶家並不生火。馬妻呂氏,喜愛陶姐,不時用糧食接濟陶家。陶姐小名叫黃英,善言談,常去呂氏房間,一起縫紉紡織。

一天,陶某對馬子才說:「你家也不富裕,我們每天在你家吃飯,長此下去怎麼行?為今之計,賣菊花足以謀生。」馬子才素來耿直,聽陶某說完,甚是鄙視。

馬子才說:「我以為您是高雅之士,定能安於貧窮,聽您說完,是要將種菊之地變成集市,真是有辱菊花。」

陶某笑著說:「自食其力並不是貪,以賣花為業並不是俗。人固然不可苛求富貴,然而也不必立志追求貧窮。」馬子才不說話,陶某起身而去。

不久,菊花將開,陶家門前喧囂如集市。馬子才奇怪,過去窺探,見人們都來買花,車拉肩扛,絡繹不絕。陶家菊花皆是奇特品種,前所未見。

馬子才厭惡陶某貪心,要與他絕交,然而又恨陶某私藏優良品種,便過去數落陶某一番。陶某握著馬子才的手走進園子,只見荒廢的花圃都已種菊花,菊花被挖掉就拿殘枝補上,仔細一看,皆是馬子才以前拔掉丟棄的。

陶某進屋拿出酒菜,酒席設在菊畦旁,說:「我因貧窮不能恪守清高,連日幸好賺些錢,足以供醉一番。」馬子才問:「你姐為何不嫁人?」陶某說:「時日未到。」馬子才又問何時,陶某說四十三月。兩人痛飲盡歡後散去。

第二天,馬子才來到陶家,見昨日新插的菊苗已超一尺,他請求陶某傳他技術。陶某說:「這技術本不可言傳,況且你又不以它為生,學它有何用?」

幾天後,陶某用蒲蓆包好菊花,裝幾輛車後離開。第二年春天,陶某又載著南方奇特花卉回來,在城中開一間花店。陶某日漸富裕,兩年後蓋起大屋,一切興建不再跟馬子才商量。

原來種菊的地方都建起房屋,又在牆外買塊田地,四周築起高牆,全種菊花。這年秋天,陶某載花回到南方,第二年春天也沒回來。馬妻病死,馬子才喜歡黃英,讓人去打探,黃英微笑,像是同意,但要等陶某回來。

一年後,黃英督促僕人種菊花,又在村外買二十頃土地,陶家宅院越發壯大。一天,有一客人前來,帶一封信件,原來是陶某囑咐姐姐嫁給馬子才。核對發信的日子,正是馬妻病死那天,回想起兩人在園中喝酒至今,也正好四十三個月。

馬子才把信拿給黃英,問她何時送聘禮。黃英不收彩禮,又說馬家北院簡陋,要在南院陶家居住,像是招入贅女婿一樣。馬子才不同意,擇日舉行迎親禮。黃英嫁到馬家後,在牆上開一洞口通向南院,督促僕人種花。

馬子才以妻子比自己富裕感到羞恥,常囑咐妻子南北兩家財產要分開登記,以防混淆。然而馬家所需,都是從南院拿來,不久,家中可見皆是陶家物品。馬子才派人一一送回。

黃英說:「戰國陳仲子再清高也沒像你這樣辛勞吧?」馬子才羞慚,不再阻止黃英。黃英修建房屋,最終兩家合在一起,分不清界限。

黃英遵從馬子才,不再以賣菊花為業,然而家用已勝過世家大族。馬子才自感不安,說:「我三十年清高德行,為你所累。我活在世上,只能依靠妻子生活,真沒一絲大丈夫氣概。人都希望富有,但我卻希望貧窮!」

黃英說:「我並非貪財,但能讓家境豐盈一些,千年後人們就不會說陶淵明具有貧賤骨,百世也不能發跡,我只想讓我家祖宗彭澤縣令不被後人嘲笑而已。然而貧窮的人想富,很難;富的人想貧窮,卻很容易。床頭錢財給你拿去揮霍,我絕不吝惜。」

馬子才說:「捐棄他人錢財,也是醜陋行為。」黃英說:「你不願富有,我也不能貧窮。沒辦法,只好分居,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又能互相有何傷害呢?」

黃英在園中蓋一間茅屋,挑一美麗的丫環伺候馬子才。馬子才安心住幾日,便開始苦苦思念黃英。派人去請她,但她不肯來,不得已,馬子才親自去找。隔一晚去一次,習以為常。

黃英笑著說:「在東家吃飯,到西家來住,清廉之人可不是這樣吧。」馬子才無言以對,自己也笑了。於是兩人又像從前一樣,合居如初。

後來,馬子才去金陵辦事,恰逢秋季菊花開放。早上他路過一家花店,見店中許多菊花,朵朵菊花皆是上品,懷疑是陶某所種。不一會兒,店主出來,果然是陶某。

馬子才大喜,述說久別之情,便住在陶某那裡。馬子才叫他回去。陶某說:「金陵是我的家鄉,我想在此結婚。我積攢一些錢財,麻煩你帶給我姐姐。我年底就回去。」

馬子才說家中已經很富裕,盡可坐享其成,不必經商。馬子才在店中讓僕人降價賣花,幾天就全部賣光。然後催促陶某一起回家。一進家門,黃英已把家中收拾乾淨,好像知道弟弟回來一樣。

回家後,陶某卸下行裝,督促僕役,大修亭園,整日與馬子才下棋飲酒,不再經商。給陶某找媳婦,推辭不願意。黃英便派兩個丫環伺候陶某起居,三年後,生一女兒。

陶某酒量大,從不見他喝醉過。馬子才有一朋友曾生,酒量也無對手。恰巧,曾生有一天來到馬家,馬子才便讓他與陶某比較酒量。兩人縱飲甚歡,相見恨晚。

兩人從辰時喝至四更天,算下來有近百壺酒。曾生爛醉如泥,在座位上睡著。陶某回房,剛出門就倒進菊畦裡,一著地就變成菊花,像人一樣高,十幾朵花,朵朵都比拳頭大。

馬子才大驚失色,告訴黃英。黃英急忙前去,拔起菊花放在地上,說:「怎麼醉成這樣!」將衣服蓋在菊花上,要馬子才跟他一起走,不讓他再去看。第二天,馬子才前去,只見陶某躺在菊畦旁。馬子才這才明白,姐弟倆是菊花精,更加敬愛他們。

陶某從此酒量更狂,常請來曾生飲酒,兩人成為莫逆之交。「花朝節」時,曾生前來拜訪,兩僕人抬著用藥浸泡過的一壇白酒,約陶某一起。兩人又把酒喝乾,曾生被僕人抬回家,陶某躺在地上,又變成菊花。

馬子才已經見怪不怪,按黃英做法拔出菊花放在地上,守在旁邊觀察。時間一長,葉子變得枯黃。馬子才害怕,叫來黃英。黃英一聽,驚駭萬分,說:「你把我弟弟殺死了!」奔跑過去看視,發現根已枯死。

黃英悲痛萬分,掐下菊花的莖稈,埋在花盆中,帶回房間,日夜澆灌。馬子才悔恨欲絕,非常怨恨曾生。過了數日,聽說曾生已經醉死。

盆中菊花漸漸萌芽,九月開花,花杆短小,花朵粉色,聞著一股酒香,起名「醉陶」,澆酒則越來越茂盛。後來陶某女兒長大,嫁給一世家子弟。黃英終老,並無異常。

故事到這裡就講完了,馬子才為人清高,在他反對陶某「以菊為業」時已有體現。他認為陶某是風流高雅之人,應該安於貧窮,不應該為了錢而有辱菊花。可陶某並不那麼認為,他認為「自食其力不為貪,販花為業不是俗。人固不可苛求富,然亦不必務求貧也」。

這句話很貼近現如今生活,我們為何努力拼搏?不就是為了生存。所以自食其力去做一件事不叫貪心,人們追求富裕生活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要不做違法亂紀之事,手段不骯髒,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財富的權利。

而且,馬子才與黃英婚後,從一個男人自尊心上去看,體現出他對富足生活的抗拒。馬子才認為「安貧樂道」是高尚德行,可黃英並不那麼認為,她認為「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一個人就算富足也不影響清正德行。事實就是如此,馬子才並沒有因為生活富足,從而喪失道德。

所以,一句「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就能夠看出,與其說貧與富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道德觀念,不如說一個人有無正確的道德觀念去看待貧與富。對於今天這篇故事,大家如何看呢?

相關焦點

  • 也說聊齋 菊仙黃英
    清貧士子馬子才世代好養菊花,到他這一輩更是痴迷有加。只要聽說有好的菊花品種,無論遠近、無論貴賤都要買回。在曲折動人的故事裡,她們無一例外是故事的主角;黃英則不然,她是一朵散發著淡雅芳香、參透世事的菊花,平和隨意,處事淡然,臨亂不慌;在馬子才和其弟陶生交往的故事裡,黃英穿插其中,該是陪襯,不佔風頭;作為妻子,比較嬰寧和嬌娜,黃英該是最好的人選。
  • 21-03《聊齋志異》- 黃英
    21-03《聊齋志異》-黃英馬子才,順天人。世好菊,至才尤甚。聞有佳種,必購之,千裡不憚【千裡不憚:謂不怕路遠。憚,怕。】。順天人馬子才,家裡世世代代喜好菊花,到了馬子才這輩愛得更深了;只要聽說有好品種就一定想法買到它,不怕路遠。
  • 《聊齋新義》·黃英
    於是想好的譏誚話都忘了,直想問問:「你把菊花種得這樣好,有什麼訣竅?」陶生轉身進了屋,不大會,搬出一張矮桌,就放在菊畦旁邊。又進屋,拿出酒菜,說:「我不想富,也不想窮。我不能那樣清高。連日賣花,得了一些錢。你來了,今天咱們喝兩盅。」陶生酒量大,用大杯。馬子才只能小杯陪著。
  • 說聊齋|花之戀
    說聊齋:花之戀         劉濤 蒲松齡身上凝結了一種古怪的敘事力量,「聊齋」就是一個極具爆炸力的想像的結果,世界的腦垂體之外果真就有這樣一座茶攤?或者說,在想像與現實的僵持中,蒲松齡努力從中找到一個支點,「聊齋」這一空間地理的誕生從潛意識中反映了蒲松齡希望獲取更多的現實意義,以支撐諸多花妖狐魅故事的成立。夜讀《黃英》,仍感到那麼多美好的人間故事溫暖了2021年冬夜,伴著一絲莫名的憂愁——只為三郎不復化為人形,調弄黃菊。蒲松齡寫道:「(黃英)奔視之,根株已枯。」之所以會滌蕩讀者的心靈,是因為蒲松齡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賦予人性。
  • 《聊齋新義》:汪曾祺是如何改寫《聊齋》的
    「我想做一點試驗,改寫《聊齋》故事,使它具有現代意識,這是嘗試的第一批。」1987年,汪曾祺在愛荷華寫作中心訪學期間拿起帶去異國他鄉的一本《聊齋志異選》,開始了「將舊的故事再創造」的寫作。汪曾祺做了哪些改寫?他在前言中自述:「《石清虛》我幾乎沒有什麼改動。
  •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孔子回答,好是好,但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但和一個志在道上追求的人相比,還是有差距的。鄭康成認為,志於道的人,不會以貧為其擔憂的地方,意思就是道的追求已經超過生活的五欲六塵的追求,而且對道的追求所得到的快樂已經超過五欲六塵的追求所得到的快樂不知道多了多少。
  • 「小貧」和「小富」有什麼區別?
    01「小富」有退路,「小貧」沒有出路!就在幾天前,我表弟辭職了!而我,失業了!我表弟是他家的獨生子,守衛著一家擁有千萬資產的加工廠。他應該算是「混的不好,就要滾回老家繼承家產」富二代!02「小富」風景,「小貧」荒涼!親友聚會,表哥是人群的中心!而我,在孤獨的角落裡!不管是借錢還是向別人借錢;無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為富人驕傲就是永遠圍著他們!事實上永遠都是的有錢人要錢和幫忙!
  • 由「富」體「貧」心想到的
    對物質生活的一味追逐,對精神生活的極度放棄,是這類人富了身體,貧了心的癥結所在。物質生活再豐富,只能帶來肉體的享受和滿足,這種快樂是暫時的、膚淺的;精神的空虛會將人內心浸泡在孤獨和寂寞的汪洋裡,無法脫身。如果你不打算改變自己,你今生將難逃苦海。
  • 農村俗語「寧要窮後富、不要富後窮」到底啥意思?又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寧要窮後富、不要富後窮」到底啥意思?又有啥道理?在農村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農村俗語,而這些俗語也廣為人知。這些俗語都是我們的先人通過自己親身經驗總結而來。這些俗語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還能流傳到現代。其實原因正是太過貼近我們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 [北京日報]曹蘭勝:一個影響久遠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念—— 「觀物...
    儒家「觀物比德」依據中國傳統社會的生產狀態,以自然物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比徵人的道德品質,關照人的人格形成,遵從人的形象思維並開創「物我一體」境界,影響著中國傳統社會的生活交往和道德觀念,成為中國傳統社會道德治理的有效形式,維繫著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而不斷的文化脈搏和文明屬性
  • 聊齋裡這些花都成精了,和書生的愛情更精彩!難怪蒲公說妖比人可愛
    小的時候,最喜歡戴著耳機,躲在被窩裡聽廣播裡的鬼故事了,一邊警惕著爸媽突然走進來,一邊又害怕萬一從床下生出了一隻手……說到鬼故事,就逃不開《聊齋》。好在聊齋中的精怪,卻不是為了嚇人而存在的。聊齋志異,亦復如是。聊齋先生筆下的山妖精怪,不像其他小說裡那樣面目可憎。他讓花卉的特性,與文人加諸植物的品質化在一起,讓人覺得這寫的不是精怪,分明是一個個有主見,有個性,不受世俗約束的奇女子。
  •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
    摘自:《論語·學而第一·第十八章》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 一周安利:《美人皮》,一個頗有新意的聊齋故事
    雖說小成本製作,但是有前年小爆一把的「小閣老」韓棟和去年憑著《韞色過濃》迅速躥紅的張予曦主演,硬生生拔高了一個檔次。       打著聊齋的幌子,其實跟聊齋裡面的連城篇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只是借用了主角的名字,披著懸疑詭譎的外衣內核還是講述一個愛情故事。
  •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論語熙解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言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孔子說貧而無怨難,而孔子也說過他的話基本都是有依據的,那麼應該是身邊出現了「貧而有怨」的案例了。會是誰呢?孔子幾乎從不直接揭人短,後人如果好奇,只能從貧窮的幾個弟子裡去分析尋找了。富而無驕易呢?
  • 星光邦×黃英&曹浩軒 你在,遍地暖陽
    抽象畫就是與自然物象極少或完全沒有相近之處,而又具強烈的形式構成面貌的繪畫。在一些人看來,兒童抽象畫很難懂。但這些是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記述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一種種純潔動人的心情,我們無權評判。,黃英說「我覺得就是兩個人在一起兩個人的統一目標是最重要的一個法寶了,因為只要你們的目標是一樣的,那你們的做事的態度啊或者是做事的方法都會一致,因為你們始終朝著一個目標去前進,不管周圍有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只要想到你們的目標在那就不會有問題。」
  • 王思聰前任主演,改編自《聊齋》,故事與原著有幾點不同
    原著裡對連城的描寫是這樣的:史孝廉有女,字連城,工刺繡,知書。雖然蒲松齡老先生沒有具體描寫連城的容貌。但當張予曦飾演的連城一身青衣,從轎子裡走出來後,讓人一眼就明白「何為美人」。富家小姐愛上落難書生,但遭女主的父親反對。為了仕途,父親執意要將連城嫁給當地高官的兒子,也就是之前調戲過她的王化成。另一邊,貓妖這一路走來,對書生的態度也發生轉變。在《聊齋》裡,歷來都有女妖採陽補陰的傳統。之前貓妖魅惑書生,目的就是想把他吃了。但相處了一段時間了解了書生的為人後,貓妖動了真情,喜歡上了書生。
  • 《聊齋志異》與中國狐鬼文化
    自古以來,狐鬼觀念深入人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狐鬼文化是一種堅定信念,也是一種無形的束縛,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展示了神仙狐鬼精魅的千姿百態,跨人、妖、鬼、狐四界,揭露社會黑暗,批判科舉弊端,歌頌人鬼相戀,追求美好理想。本文將深刻分析狐鬼的性格特徵,並以各類文學作品為例,詮釋狐鬼文化之所以崛地而起並且經久不衰的原因。
  • 女高音歌唱家黃英:盲目追求「更高」,是要「還債」的
    在您看來,中國藝術歌曲有怎樣獨特的美?黃英:中國的藝術歌曲是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詩詞結合的產物,用一首首小詩,唱出一個個內涵深刻的故事。我在上海音樂學院讀書時就學習過中國藝術歌曲。雖然我後來在世界舞臺上演繹過不少西方歌劇、西方藝術歌曲,但我心裡一直有中國歌曲情結。2013年,我回到音樂學院任教,再一次感受到濃濃的中國藝術歌曲氛圍。
  • 誰說中國人拍不出原味聊齋
    有人拍《聊齋》的恐怖,有人拍《聊齋》的志怪,殊不知《聊齋》真正的精髓,其實在愛情。7月17日,有一部正統聊齋故事《連城》改編的電影登陸熒幕,上映首日,播放量破1600萬。從這部電影中,很多網友看到了聊齋系愛情的刻骨銘心——《美人皮》。
  • 貧而無諂和貧而樂,富而無驕和富而好禮,哪個境界高?
    【智】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 【學】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是不如安貧樂道、富而好禮。有人說這是兩種境界,孔子的境界更高一層,為什麼呢?因為孔子的心中無窮與富的執念。窮,很好,我樂道;富,很好,我謙恭好禮,兩者都是自然而然的狀態。而子貢是知貧窮而不去諂媚,知富貴但不驕傲自大,有個知和執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