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從而選擇棄醫從文的原因是什麼?

2020-12-19 小菜菜呀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碰到了一件事情讓他改變了從小學醫的志向。

一次上細菌習課,教師講完後還沒到下課時間便放了幾段幻燈片子,放映的是不久前剛結束的日俄戰爭的故事:日軍抓了一個中國人要槍斃說他做了俄國人的間諜,刑場周圍圍了好多身強體壯的中國人在看熱鬧絲毫不覺得這有什麼…………

這時,有的日本學生在高呼萬歲,有的日本學生斜著眼睛看著魯迅先生議論紛紛……

魯迅先生被這件事深刻的觸動到了,這時魯迅先生才意識到學醫是救不了中國人的,中國人病的不只是身體,他意識到人民精神不覺醒才是中國落後的根源。

如果中國人的精神不能覺醒,再高超的醫術也就不了中國人,即使有再強壯的體格,還不是被帝國主義者抓去殺頭?還不是只能成為示眾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病死多少人倒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在於改變人們的精神思想,要喚醒人們國家才能有希望,所以魯迅先生憤而棄醫從文從思想根源上拯救國人。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學醫救不了中國人?
    聽到這兒,我有些憤怒「不知道,反正就是有」 外行的偏見我總覺得沒什麼,而她們是兩個醫學生。我還能說什麼呢?不敢奢望救國。我們什麼時候能拯救自己? 對於獻血是否有害,我要說的就是,獻血量力而行,有些人影響大些,有些人啥事都沒。無論你是哪一種,都請別說獻血會怎麼樣怎麼樣,每個人的體質都是不同的,目前也沒有什麼文獻能夠證明獻血對身體無害。但是!!!我們要知道,血液從來就是生產不出的,如果人人都不去獻血,到時候我們需要血時又從何而來?
  • 為什麼不願意聽到你說:學醫救不了中國人
    魯迅後來在《吶喊·自序》中寫到:從那一會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魯迅是這麼寫的。透過文字,能感受到魯迅先生當時內心的絕望與悲憤。2019年底發生了幾起惡劣的殺醫、傷醫案件。由於一些原因,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整個醫療圈都感到震驚和痛心。
  • 「棄醫從文」背後的故事
    《藤野先生》這篇散文,主要記敘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學習與思想經歷,重點回憶了與這段經歷有重要關係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8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奧,那個中等生
    魯迅的這一生,懟天懟地懟各種軍閥和名人,但是偏偏對這個藤野老師特別的尊敬,雖然說因為戰爭的原因,魯迅並不喜歡日本人,但是對這個藤野先生真的是與眾不同。,就在那一段時間,魯迅開始試著棄醫從文。
  • 棄醫從文,主要是畫片事件還是興趣驅使?
    提起魯迅,我們多多少少都有些印象: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等等。然而,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他棄醫從文的故事。魯迅照片魯迅於1904年秋進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西醫。學醫不到兩年,即1906年便棄醫從文。
  • 韓瑞:重審那張讓魯迅「棄醫從文」的幻燈片
    在世紀之交的仙臺,魯迅發現自己是那裡唯一的中國人,周圍是一群日本學生。在結束當天的課程講授之後,教授利用剩下的一點時間給大家放幻燈片。幻燈片放的都是新近時事,其中一張幻燈片放的是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一位中國的偵探即將遭到日本士兵的處決。看到這位即將被斬首的中國人,魯迅班上的日本學生都拍手喝彩了起來。但是,魯迅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頓然醒悟了過來。
  • 魯迅的後代哪去了?一位在大陸成高官,兩位在臺灣和香港家喻戶曉
    很多人都是讀著魯迅的文章成長起來的,在我們的印象裡他"嬉笑怒罵皆是文章"。魯迅先生思想深刻,言辭犀利,是舊社會黑暗世界裡的長亮明燈。英雄已往,逝者難追,但是近百年時間魯迅的思想火炬一直照亮著億萬中國人。時至今日,魯迅也一直是文學界很多人所敬仰的楷模。
  • 細數歷史上那些棄醫從文的名人們,也許他們只是換一個身份行醫
    「學醫救助的只是國人的肉體,而拯救國人的靈魂更為迫切。」——魯迅 見到自己的父親因病痛的折磨而永久的離開了他的身邊,於是魯迅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學醫,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病痛而折磨著的所有人。於是,24歲的魯迅便前往日本求學。據說,當時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裡,魯迅是唯一的一個中國人。
  •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現在人們談起魯迅先生,都知道他「棄醫從文」,他原本在日本仙臺醫專學西醫,後來有感於醫學無法真正拯救國人,遂回到中國,以筆為槍喚醒國人。他說:聽說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聯繫的話,周君該會有多麼歡喜啊。可是現在什麼也無濟於事了,真是遺憾。我退休後居住在偏僻的農村裡,對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對文學是個完全不懂的門外漢。
  • 魯迅和伊藤先生照片:圖五是魯迅與日本同學合照,圖十是兩人雕塑
    因為藤野先生在學術上對魯迅有很大的幫助,讓魯迅在異國他鄉感受到了一絲的溫暖,因此魯迅先生一生都很懷戀他。此圖是藤野先生向魯迅講解知識。此圖是藤野先生圖。藤野先生原名藤野嚴九郎,家族世代為醫,藤野先生是家族的第六代醫生。之後,就讀於醫學院,因為在東京帝國大學學習了一年的解刨學,因此不久便被仙臺醫專聘為講師。此圖是仙臺醫專圖。
  • 魯迅這篇文章,打破了世俗偏見,被中日兩國同時收錄在課本教材中!
    棄醫從文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早年他卻是一名將要懸壺濟世的醫學生且在日本留學。那時時局緊張,中日兩國的關係用"廝殺"來形容也不為過,在東京求學的魯迅一心想救國人於病苦勞疾中,然而事與願違,在一堂學習細菌學的課上他親眼目睹了一些不忍直視的慘狀,他的目標也有了微妙的變化。
  • 魯迅先生憎惡和尚喜歡道士?魯迅:我沒這麼說
    在這裡面,魯迅把和尚、尼姑、回教徒、基督教徒等外來的都說遍了,而道士是我們本土的。魯迅先生這樣進行對比,絕不是說為了讚美道士,而是為了說明當時中國的國民性:對於外來的,如果稍微有毛病,就會全盤否定,對於本國的,哪怕再糟糕,也會包容。實際上,要理解這句話,要從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和魯迅先生自身的經歷思想來理解。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他是誰啊?哦,那個中等生
    壽鏡吾是魯迅的啟蒙老師,他的博學以及風骨奠定了魯迅的價值觀;著名學者章太炎充實了魯迅的學識、開拓了他的眼界。 而醫學教師藤野嚴九郎則是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決定了他堅定了棄醫從文的方向的一人,對於魯迅來說,藤野先生是他心中最溫暖的的那一盞明燈。1926年,魯迅在廈門大學寫下了一篇名叫《藤野先生》的散文。
  • 魯迅的後代子女:兒子是廣電幹部,侄孫是著名演員,曾孫女是藝人
    一說到魯迅先生,大家都對他再熟悉不過了,初中就學到過很多篇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先生不僅是一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革命者,在剛接觸到魯迅先生文章的時候,很是不能理解他那犀利的筆鋒和背後的深意。魯迅在最初學習的專業是開礦,在學校期間接觸到了赫胥黎的《天演論》,這本書對魯迅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畢業後魯迅便前往了日本留學,進入仙臺醫學院學習醫學,也是在這裡認識了語文課本上的藤野先生。在日學習的魯迅深受日本的文化影響,明白了"學醫救不了中國人",據欸的那個棄醫從文,在此還被騙回國與第一人妻子朱安結婚。
  • 魯迅曾對國人提出十大批判,80多年過去了,這些話仍一針見血
    要說誰是近代最有責任感的文學家,非魯迅莫屬。當年深感國民意識之腐朽,特意棄醫從文,從日本辭學歸國。留下一句「學醫救不了中國人」,誓要用自己堅毅的筆觸,喚醒國人愚昧的思想。
  • 這才是真正的魯迅先生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背後故事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很多中小學生的噩夢,因為他的文章總是能抒發出很多不一樣的情懷,而隨著網絡的發展,在網絡中各種各樣的魯迅先生說也讓人難斷真假,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魯迅先生可不僅僅是一位只會寫東西的人,他不僅果斷的棄醫從文,寫出了很多抨擊當時社會的東西,更引導了當時很多項運動,其中「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實際上,魯迅曾用過很多筆名,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個,從一字筆名到六字筆名均有,比如L、翁隼、華約瑟、宴之教者、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等等。魯迅為什麼有這麼多筆名?究其原因,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經常被封號,為了能繼續發帖,只能反覆重新註冊帳號。(魯迅)周先生的筆名雖多,但後世最熟知的還是「魯迅」,甚至比他的真名「周樹人」還廣為人知。
  • 他23歲棄醫從文,曾為一部電影暴走30多公裡,切記這人不是魯迅!
    對於中國人來說,魯迅這個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以至於我們一提到文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魯迅。他為了國家棄醫從文的壯舉則更是深入人心。但是你知道嗎?除了魯迅,還有一位作家也曾棄醫從文,他也曾在文學史上頗有造詣,獲得了國內外的眾多大獎。
  • 魯迅早期思想受到了誰的影響?
    據與魯迅同到日本留學的同學和摯友許壽裳回憶:1808—1809年間,魯迅曾經在東京民報社向章炳麟問學,他是因為敬仰章的革命精神而去的。在授課過程中,章談天論地中,時常帶著不尊崇孔子的論調,在章的心中,孔子已經不是什麼「萬世師表」和「大成至聖先師」了。由於章氏喜好魏晉文章,魯迅從此便對《稽康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伏案校書,把一部《稽康集》不知校了受少遍。
  • 這位英雄死後,魯迅決定棄醫從文,周公也把他當作楷模
    在近代革命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生前,他寫了兩本書:《猛回頭》、《警世鐘》,喚醒了無數熱血青年;在他自殺後,又影響了無數青年投身革命,比如魯迅,就是因他的影響而棄醫從文,就連我們的總理,也把他當作自己的楷模。這個人,名叫陳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