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醫從文」背後的故事

2020-12-19 一點一滴學語文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除了選入課本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等作品,還有《範愛農》《無常》等名篇。

《藤野先生》這篇散文,主要記敘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學習與思想經歷,重點回憶了與這段經歷有重要關係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8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想用醫學「救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的時候便去當軍醫」,為反壓迫、反侵略的鬥爭出力;還想以醫學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啟發人們社會改革的信仰,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但是,現實的教育,使他終於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於是1906年秋,魯迅便棄醫從文,離開仙臺去東京,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魯迅在一家仙臺醫專學習期間,結識了藤野先生,並建立了真摯的友誼。

文章的開頭,作者抓住了「清國留學生」「盤辮子」的這個特徵勾勒了他們的形象。辮子是清朝統治的標誌,魯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負的青年,到日本後就剪掉辮子,表示對清政府的反抗和同舊的封建習俗徹底決裂。而這些「清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完全是追求個人名利,準備回國憑著辮子表示對清王朝的忠心未變,以便升官授爵。可是在日本又想趕時髦,只有把辮子盤起來。作者接著寫了「清國留學生」的糜爛庸俗的生活。他們白天賞櫻花,晚上學跳舞,「滿房煙塵鬥亂」。作者對此十分厭惡,用反語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因為作者懷著救國救民的目的來日本留學,看到這些「清國留學生」醉生夢死的生活,自然深惡痛疾。

而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懷,是對弱國的幫助。一個外國人尚且那樣關心中國的進步,可作為「清國留學生」,對國家的命運前途卻漠不關心,二者對比之下更見藤野先生人格的偉大。

作者從東京來到仙臺,受到教職員門的優待,尤其還遇到了給他以無私的關愛和熱情的鼓勵的藤野先生。按理說,作者正可以從這裡卒業回國,實現自己的抱負。但他為什麼又毅然決然告別恩師,棄醫從文呢?文章主要寫了兩個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影片」事件。這兩件事深深刺激了魯迅,令他深切體會到弱國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認識到國人的麻木,進而認識到了「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於是「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臺」。

在「匿名信」事件中有這麼一句話:「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中國當時確實是弱國,這是多方面原因包括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造成的,但這並不能說明創造了燦爛文化的中國人都是低能兒。「弱國」與「低能」並無必然聯繫,其邏輯是十分荒謬的。直接寫出對方心裡所想的話,一方面揭示奇荒謬,另一方面作為反語,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滿腔的憤懣和遭受凌辱後的辛酸。

在「看影片」事件中有這樣一段話:「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片子一方面寫出作為弱國的「中國人」特殊的悲慘境地,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對中國國民的愚昧的批評態度。「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說明不覺醒的不單單是那個被殺者,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這是作者所深為憂慮的。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這是「閒看」槍斃犯人時的表現。看客們一方面對自己受剝削受壓迫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對他人受殘害而抱圍觀、鑑賞、興奮不已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作者對黑暗政治壓迫和落後封閉的文化薰陶下的國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是這樣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反動統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痛恨。「嗚呼,無法可想」說明了中國群眾的愚昧和落後。也說明了長期殘酷的階級壓迫所造成的後果多麼嚴重。

「匿名信」事件和「看影片」事件都反映了弱國的國民受人歧視,從而激發作者勵志使自己的祖國富強起來,改變民族的衰落,從而「棄醫從文」。

作者兩次易地求學,兩次輾轉奔波,無不貫穿著一種情懷,那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和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一個表現。寫對初到仙臺受優待,不以為然的態度,對艱苦的生活條件的態度,也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對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於他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留學生;對日本「愛國青年」表示憤懣,是由於他們看不起中國人;看影片之後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更是出於愛國的考慮;最後作者把懷念之情轉化為多寫反映黑暗現實的文章,則是當年自己棄醫從文的目的,是愛國的實際行動。

相關焦點

  • 棄醫從文,主要是畫片事件還是興趣驅使?
    魯迅照片魯迅於1904年秋進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西醫。學醫不到兩年,即1906年便棄醫從文。關於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我們接觸的最多的便是最魯迅受了幻燈片事件的刺激,這也是最著名的、最流行的。1906年,日本留學的魯迅在課堂上觀看了一些關於日俄戰爭的畫片:「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 韓瑞:重審那張讓魯迅「棄醫從文」的幻燈片
    正如周蕾(Rey Chow)所指出的:「魯迅的故事不單純是一個著名作家對自己創作生涯的自述,亦是一個關於在後殖民的『第三世界』中某種新的話語生成的故事,也就是技術化視覺性話語。」這一觀點是如何將我們對這則故事的理解複雜化了的,讓我們認為「技術化視覺性話語」本身就是通過科學、種族及主權的話語表達出來的?正如一些讀者所知的,這個故事發生在一間微生物學的教室裡。
  • 董卿問餘華為何棄醫從文,餘華的回答絕了,這才是大師應有的樣子
    自從魯迅棄醫從文以來,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而餘華的棄醫從文之舉,你說來確很好笑,但也很食人間煙火,就像普通人一樣,厭煩一個工作之後,總想找一個輕鬆的躲躲清閒。餘華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父母兄弟都從事與醫學相關的工作,他中學畢業後,也當了5年的牙醫,這5年牙醫裡是餘華職業生涯當中最痛苦的5年,後來在參加朗讀者時,董卿問餘華,你為什麼要棄醫從文呢,餘華的回答頗具搞笑與幽默,但同時又特別無奈:我實在不喜歡這份工作,別人大張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 魯迅先生說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從而選擇棄醫從文的原因是什麼?
    一次上細菌習課,教師講完後還沒到下課時間便放了幾段幻燈片子,放映的是不久前剛結束的日俄戰爭的故事:日軍抓了一個中國人要槍斃說他做了俄國人的間諜,刑場周圍圍了好多身強體壯的中國人在看熱鬧絲毫不覺得這有什麼…………這時,有的日本學生在高呼萬歲,有的日本學生斜著眼睛看著魯迅先生議論紛紛……
  • 這位英雄死後,魯迅決定棄醫從文,周公也把他當作楷模
    在近代革命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生前,他寫了兩本書:《猛回頭》、《警世鐘》,喚醒了無數熱血青年;在他自殺後,又影響了無數青年投身革命,比如魯迅,就是因他的影響而棄醫從文,就連我們的總理,也把他當作自己的楷模。這個人,名叫陳天華。
  • 他23歲棄醫從文,曾為一部電影暴走30多公裡,切記這人不是魯迅!
    他為了國家棄醫從文的壯舉則更是深入人心。但是你知道嗎?除了魯迅,還有一位作家也曾棄醫從文,他也曾在文學史上頗有造詣,獲得了國內外的眾多大獎。他的《活著》被翻譯成了幾十種語言,影響了一批又一批正處於迷茫的中年人。他,就是餘華。
  • 藍田八零後女子棄醫從商開麵館,背後竟藏有不為人知的心酸!
    前文《藍田八零後女子棄醫從商,在西安東郊開手擀麵館,生意火爆!》我發在國內十多個網絡平臺,引起大家的關注,很出乎我的意料!更多的粉絲讚譽藍田女子做人厚道、淳樸、善良。也有粉絲對於一個放著令人尊敬的醫生不做卻棄醫從商開麵館不理解引發種種猜想!其實在第一次採訪王潔的時候,我也是有這個疑點,但是礙於初次見面,對於我的疑惑沒有刨根問底。
  • 細數歷史上那些棄醫從文的名人們,也許他們只是換一個身份行醫
    於是,魯迅從此踏上了棄醫從文之路。後來他做到了,他不僅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學家。 「醫生至多不過是醫治少數患者肉體上的疾病,要使祖國早日覺醒起來鬥爭,無論如何必須創立新文學。」——郭沫若
  • 張愛玲偶像毛姆:棄醫從文,靠寫作賺十幾億,源於他對肉體的著迷
    張愛玲偶像毛姆:棄醫從文,靠寫作賺十幾億,源於他對肉體的著迷「為什麼討人喜歡的女人總是嫁給蠢物啊?」 「因為有腦子的男人是不娶討人喜歡的女人的。」1892年,18歲的毛姆成為了一名實習醫生,在此期間,毛姆接觸了無數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在此期間,結合他們的生活狀況,毛姆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隨著小說的走紅,毛姆選擇了棄醫從文。
  • 渡邊淳一:青年時棄醫從文 死亡是創作母題(圖)
    「死亡讓人多麼悲傷啊」渡邊淳一曾如此說,而這位棄醫從文,總在小說中尋找坦然面對死亡的作者,如今也走完了他80歲的生命旅程。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江楠 劉瑋  ■ 人物特寫  青年時棄醫從文  1933年,渡邊淳一出生於日本北海道。初中時他已顯示出對文學的喜愛,但最終選擇醫學專業。
  • 繼魯迅後又一作家棄醫從文,寫小說暢銷2000萬,莫言:影響比我大
    小鎮青年棄醫從文1961年,一位母親帶著個年僅1歲的兒子,從杭州來到一個只有8000人口的小縣城——海鹽,為了和她的丈夫團聚。後來,他終於決定,要效仿魯迅棄醫從文,夢想是有朝一日能夠進入文化館。1983年,餘華開啟了他的小說生涯,當時的他並沒有寫作經驗。他拿著一本《人民文學》雜誌來看,什麼時候逗號,什麼時候句號。大概看了兩頁,餘華覺得這就行了,寫!
  • 為給妻子治病棄醫從文,成英國頭號有錢作家,卻在妻子病危時偷情
    為賺錢給妻子治病棄醫從文1881年柯南道爾從愛丁堡大學畢業,作為一名隨船醫生前往西非海岸,1882年回國後在樸茨茅斯開業行醫。之後,柯南道爾連續寫了6個短篇故事:《波希米亞醜聞》《紅髮會》《失蹤的新郎》《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五個桔核》及《聖科萊爾失蹤案》這些故事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獲得了巨大成功。到1893年,刊載有福爾摩斯故事的《河濱雜誌》引起排隊長龍,每期能增加銷售10萬冊。自此,柯南道爾作為一代偵探小說家的地位漸漸穩固。
  • 22歲棄醫從文,被評為先鋒文學,影響千萬中國人,34歲被拍成電影
    終於,過了5年,在拔了上萬顆牙齒後,餘華選擇了辭職,決定仿照魯迅先生,棄醫從文。1983年,餘華開始創作。
  • 餘華棄醫從文寫《活著》:銷量突破2000萬,改編成電影卻遭禁播
    棄醫從文寫《活著》,改編成電影卻遭禁播餘華的父親是一位醫生,而他從小生長在醫院的家屬院,每天經歷著死亡,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依然寫出了一本名為《活著》的書。然而,這本書的問世並不順利。在那個讀書無用的時代,他經歷著最荒誕的十年動蕩,卻又戲劇性地正好在高中畢業那年迎來了高考恢復第一年。毫無意外,高考落榜。
  • 這才是陸奇看重的創業者:最小19歲,開拖拉機的斯坦福畢業生,棄醫從...
    有開挖掘機的斯坦福畢業生,有幫人打遊戲的清華學子,還有棄醫從文的武大醫生……這是從「YC中國」更名為「奇績創壇」後的首屆路演日。幾個棄醫從文的武大醫生,結束了以前「白天看病,晚上科普」的日常生活,開始打造權威級醫療健康IP矩陣。利用內容庫、形式庫、IP庫以及產品庫,簡稱AI智能化的「四庫全書」,以大數據驅動的方式建設健康IP運行體系。比如遊戲方面。
  • 財報解讀 | 郎酒股份:實控人汪俊林「棄醫從商」 重整上市之路募資...
    (原標題:財報解讀 | 郎酒股份:實控人汪俊林「棄醫從商」 重整上市之路募資超70億元)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背後故事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很多中小學生的噩夢,因為他的文章總是能抒發出很多不一樣的情懷,而隨著網絡的發展,在網絡中各種各樣的魯迅先生說也讓人難斷真假,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魯迅先生可不僅僅是一位只會寫東西的人,他不僅果斷的棄醫從文,寫出了很多抨擊當時社會的東西,更引導了當時很多項運動,其中「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周深《雪花落下》上線,因為被誤解決定學醫,最後棄醫追逐音樂
    無奈高考沒有考到如願的學校,他只能到國外學醫,身邊的家人和朋友都以為他要專心學醫時,他卻突然作出決定,棄醫追逐音樂。沒想到,兜兜轉轉這麼多年,最後周深還是拿起了話筒,唱出了自己的故事。
  • 哈爾濱女企業家墜落:40歲讀本科,棄醫從商,拉老公入夥,騙22億
    「—— 蓋伊 哈爾濱女企業家焦英霞在40歲時「棄醫從商」,初衷可能是為了尋求生活更多的可能性,但是,當她在嘗到越來越多的甜頭之後,追求物質的欲望像正在充氣的氣球,最後導致的只會是失控爆炸的。
  • 讀懂頤和園「護照」背後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用手機掃描護照內的二維碼可關聯小程序,在線了解9處景點背後的故事,未來小程序還將增加音樂、小遊戲等內容。(9月1日《新京報》)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早在1987年就被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