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除了選入課本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等作品,還有《範愛農》《無常》等名篇。
《藤野先生》這篇散文,主要記敘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學習與思想經歷,重點回憶了與這段經歷有重要關係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8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想用醫學「救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的時候便去當軍醫」,為反壓迫、反侵略的鬥爭出力;還想以醫學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啟發人們社會改革的信仰,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但是,現實的教育,使他終於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於是1906年秋,魯迅便棄醫從文,離開仙臺去東京,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魯迅在一家仙臺醫專學習期間,結識了藤野先生,並建立了真摯的友誼。
文章的開頭,作者抓住了「清國留學生」「盤辮子」的這個特徵勾勒了他們的形象。辮子是清朝統治的標誌,魯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負的青年,到日本後就剪掉辮子,表示對清政府的反抗和同舊的封建習俗徹底決裂。而這些「清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完全是追求個人名利,準備回國憑著辮子表示對清王朝的忠心未變,以便升官授爵。可是在日本又想趕時髦,只有把辮子盤起來。作者接著寫了「清國留學生」的糜爛庸俗的生活。他們白天賞櫻花,晚上學跳舞,「滿房煙塵鬥亂」。作者對此十分厭惡,用反語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因為作者懷著救國救民的目的來日本留學,看到這些「清國留學生」醉生夢死的生活,自然深惡痛疾。
而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懷,是對弱國的幫助。一個外國人尚且那樣關心中國的進步,可作為「清國留學生」,對國家的命運前途卻漠不關心,二者對比之下更見藤野先生人格的偉大。
作者從東京來到仙臺,受到教職員門的優待,尤其還遇到了給他以無私的關愛和熱情的鼓勵的藤野先生。按理說,作者正可以從這裡卒業回國,實現自己的抱負。但他為什麼又毅然決然告別恩師,棄醫從文呢?文章主要寫了兩個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影片」事件。這兩件事深深刺激了魯迅,令他深切體會到弱國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認識到國人的麻木,進而認識到了「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於是「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臺」。
在「匿名信」事件中有這麼一句話:「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中國當時確實是弱國,這是多方面原因包括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造成的,但這並不能說明創造了燦爛文化的中國人都是低能兒。「弱國」與「低能」並無必然聯繫,其邏輯是十分荒謬的。直接寫出對方心裡所想的話,一方面揭示奇荒謬,另一方面作為反語,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滿腔的憤懣和遭受凌辱後的辛酸。
在「看影片」事件中有這樣一段話:「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片子一方面寫出作為弱國的「中國人」特殊的悲慘境地,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對中國國民的愚昧的批評態度。「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說明不覺醒的不單單是那個被殺者,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這是作者所深為憂慮的。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這是「閒看」槍斃犯人時的表現。看客們一方面對自己受剝削受壓迫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對他人受殘害而抱圍觀、鑑賞、興奮不已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作者對黑暗政治壓迫和落後封閉的文化薰陶下的國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是這樣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反動統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痛恨。「嗚呼,無法可想」說明了中國群眾的愚昧和落後。也說明了長期殘酷的階級壓迫所造成的後果多麼嚴重。
「匿名信」事件和「看影片」事件都反映了弱國的國民受人歧視,從而激發作者勵志使自己的祖國富強起來,改變民族的衰落,從而「棄醫從文」。
作者兩次易地求學,兩次輾轉奔波,無不貫穿著一種情懷,那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和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一個表現。寫對初到仙臺受優待,不以為然的態度,對艱苦的生活條件的態度,也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對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於他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留學生;對日本「愛國青年」表示憤懣,是由於他們看不起中國人;看影片之後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更是出於愛國的考慮;最後作者把懷念之情轉化為多寫反映黑暗現實的文章,則是當年自己棄醫從文的目的,是愛國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