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天人合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但是,到底什麼才是「天人合一」?卻很少有人說得清楚。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此才有必要對這個概念作進一步的探討。
古人有一句話叫「三才者,天地人」。
大意是說,在古人看來,天、地、人就是三才。
進一步的說,所謂「天」,呈現出來的是陰」與「陽」;地呈現出來的是「柔」與「剛」;而人所體現出來的就是「仁」與「義」,正如《易經》中所說,即: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言外之意,古人正是得「三才」中的任意兩種,從而推演出成卦的過程——所有的一切現象,都能夠在卦象之中找到依據。
而對於居住於天地之間的人而言,身上所具有的一切秉性,說到底,都來自於天地的賦予,而這也正是「仁」與「義」的由來。
換句話說,天地的一切運轉規律,體現到人的身上,就是「仁」與「義」,當一個人能夠將身上的「仁」與「義」發揮到最大,那就可以和天地同步了——天地雖然「不仁」,但它卻能夠承載萬物,並用承載與包容賦予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命,這其實就是最大的「仁」與「義」。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如果能夠遵照「仁」與「義」的要求來行事,那就是「天人合一」了。
從另外方面講,真正的聖人,就應該像天地一樣,包容一切,承載一切。
而這正是自古以來,人們為什麼嚮往成為聖人的真正原因。
因為在現實當中,雖然人人的身上都具有聖人一樣的品質,但絕大多數人卻受到與生俱來的習性與私慾所幹擾與影響,從而無法像聖人一樣包容與承載一切,甚至迷失自我。
所以,人生需要修行,或者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其目的就是將自身的言行以及起心動念,調整到契合天地運轉那樣的狀態——將自身的「仁」與「義」發揮到極致,繼而能夠包容與承載一切。
而這其實正是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的最美好詮釋和解讀!
所以,綜上所述的這些內容,所謂「天人合一」,不過教人踐行「仁」與「義」,並且把它推廣到極致而已。
言外之意,一個人若是能夠將「仁」與「義」推廣到極致,那麼,他就可以做到「天人合一」,由凡入聖了。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易經雜談:周易八卦,神秘的符號,中華文化的瑰寶
易經八卦的可怕之處?為什麼商人都想佔到巽卦?
一天中最重要的兩個時段是什麼,《易經》八卦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