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什麼叫「天人合一」?讀完漲知識了

2021-12-18 禪音聆聽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天人合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但是,到底什麼才是「天人合一」?卻很少有人說得清楚。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此才有必要對這個概念作進一步的探討。

古人有一句話叫「三才者,天地人」。

大意是說,在古人看來,天、地、人就是三才。

進一步的說,所謂「天」,呈現出來的是陰」與「陽」;地呈現出來的是「柔」與「剛」;而人所體現出來的就是「仁」與「義」,正如《易經》中所說,即: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言外之意,古人正是得「三才」中的任意兩種,從而推演出成卦的過程——所有的一切現象,都能夠在卦象之中找到依據。

而對於居住於天地之間的人而言,身上所具有的一切秉性,說到底,都來自於天地的賦予,而這也正是「仁」與「義」的由來。

換句話說,天地的一切運轉規律,體現到人的身上,就是「仁」與「義」,當一個人能夠將身上的「仁」與「義」發揮到最大,那就可以和天地同步了——天地雖然「不仁」,但它卻能夠承載萬物,並用承載與包容賦予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命,這其實就是最大的「仁」與「義」。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如果能夠遵照「仁」與「義」的要求來行事,那就是「天人合一」了。

從另外方面講,真正的聖人,就應該像天地一樣,包容一切,承載一切。

而這正是自古以來,人們為什麼嚮往成為聖人的真正原因。

因為在現實當中,雖然人人的身上都具有聖人一樣的品質,但絕大多數人卻受到與生俱來的習性與私慾所幹擾與影響,從而無法像聖人一樣包容與承載一切,甚至迷失自我。

所以,人生需要修行,或者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其目的就是將自身的言行以及起心動念,調整到契合天地運轉那樣的狀態——將自身的「仁」與「義」發揮到極致,繼而能夠包容與承載一切。

而這其實正是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的最美好詮釋和解讀!

所以,綜上所述的這些內容,所謂「天人合一」,不過教人踐行「仁」與「義」,並且把它推廣到極致而已。

言外之意,一個人若是能夠將「仁」與「義」推廣到極致,那麼,他就可以做到「天人合一」,由凡入聖了。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易經雜談:周易八卦,神秘的符號,中華文化的瑰寶

易經八卦的可怕之處?為什麼商人都想佔到巽卦?

一天中最重要的兩個時段是什麼,《易經》八卦是如何形成的?

相關焦點

  • 易經:一個人,做到收放自如,才能激活乾坤能量,到達天人合一
    乾坤,是《易經》最重要的門戶。《繫辭》曰:「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闔,是關,是收;闢,是開,是放。一個人,做到收放自如,才能激活乾坤能量,到達天人合一的境界。1、乾的能量,是放,拼搏進取。《易經》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一種積極的、遞增的、進取的陽性能量。
  • 知行合一,身心合一,抱元守一,天人合一!
    如果你學到的不是真知,那麼這些知識,對於你來說,是沒有營養,甚至是有害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為了味道好,吃了很多調味料和食品添加劑。這些東西,它不是真的食物,吃進去對身體有害。我們現在人,有兩種消化不良,一種是知識的消化不良,一種是食物的消化不良。 在古代,食物和知識,都是匱乏的。消化不良的情況,較為少見。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何謂天地人同源? 《易經·繫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番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什麼是真人,真人乃得道之人。真人的身體能夠隱現莫測,如果說小他可以進入無有的狀態,如果說大他可以遍滿太空。他的變化,出入天地內外而不見順逆的痕跡。通過至真的修為表現道成的證果,如此就能提掣天地把握陰陽。現在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人網名叫什麼什麼真人,相差甚遠!真人能夠用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所以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膚就像水一樣順逆不抗能與天地同行。
  • 涓涓雋語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天人合一,並淺談對天人合一的理解
    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 天人合一春風萬載天未老,秋雨幾度人白頭。涓涓雋語在這裡簡單談一談自己對天人合一的淺顯理解。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們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在儒釋道經典中都有論述。最早是由道家莊子提出的,所以天人合一應屬於道家思想。
  • 天人合一之路,就在腳下
    【就在腳下的天人合一之路】文/朱東(傳統文化研究學者,《原易》作者)本文系作者原創首發,轉載請標註作者署名及出處在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中,因此這個「道」,即為溝通天人,使人生於自然,活於自然,而擺脫世俗之困擾的途徑。所以,這條道就是溝通天與人,促成天人合一的那條道。只不過,這條道聯通的是客觀的天,與本然的性。這就是說,只要我們沿著自己的本然之性去思考,去行動,那麼就會與天合一,或者更準確的說,人與天本來就是合一的。這既是對人性的禮讚,同時又是對人性之偉大的信仰。
  • 天人合一 山水間
    歌名:天人合一山水間作詞:曲波作曲:楊青山編曲:楊一傅演唱:姚貝娜 師鵬首唱時間:2012
  • 天人合一——天問
    明清兩代是中國知識份子的黑暗時期。金聖歎喜歡閱讀,批閱六大名著。閱讀時的筆記,除了點評作者的才情,而罕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之意境,而忽有心靈遙接了宇宙的鴻蒙。 二、天問  中國古代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之說,西方文化的「神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合一」,與「天人合一」思想亦大同小異。大致認為,觀天象可測大人物的生死或世事的吉兇變遷。
  • 傳統易學的天人合一論
    錢穆先生的天人合一論中指出,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天人合一是指天(即大自然)與人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相應相合的統一整體。天是一個超巨系統,人是一個子巨系統;人具足天的全部信息,天的信息亦可在人身上體現出來。研究人的生命現象不能從自然界剝離出去,只能在天人一體的整體關係中去把握。人身是一個小天地,宇宙亦是一個大人身。這是觀察人體生命的根本立場和方法論。
  • 怎樣理解《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釋「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些年來,學界談論甚多,在一定範圍內,它已經被作為易學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對於易學研究和傳統文化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 天人合一、使命與腦波
    天人合一、使命與腦波--鴻鈞老祖文化暨中華傳統文化產業化高峰論壇成功舉辦2017年3月29日中國國際西瓦超意識學院院長薛葵陽女士應邀出席在中國國學院舉辦的
  • 易經:在先秦時代,「天」是一門非常大的學問
    這「天」意味著什麼?在讀了一些先秦時的書籍後,發現「天」在那個時候應該是非常大、非常深的一門學問。易經的「乾卦」,把天的學問講到了極致最開始接觸《易經》的時候,我並沒有覺得老天爺和《易經》有什麼關係。我國自古以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這裡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很多先秦古籍的首章內容都離不開「天」,「天」的意義重大,令人驚嘆先秦古籍中,不僅《易經》的開篇內容在講天,《道德經》、《莊子》、《列子》的第一章都和「天」存在直接的關聯。
  • 萌新必讀 | 哲學導論最難的概念解讀:什麼是天人合一,什麼是天地境界?
    小可愛們翻開《哲學導論》這本書是不是就被前言的「境界」繞暈了思緒,境界是什麼,境界有什麼作用,萬一考試遇到,應該怎麼下筆?敲重點啦,一本書花費兩章節都在講的「境界」,這麼重要知識點一定要牢牢記住呀。今天就帶大家一探「境界」的究竟!
  • 楊振寧「跨行」談《易經》,周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本題為《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下面幾十分鐘要討論的概念很多:精簡、類比、天人合一、聯想、象形、漢語漢字的形成、歸納等(見圖1)。有那麼多的想法是不可能在短期內說清楚的,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易經》對中華文化思維方式的影響,是導致近代科學未在中國萌芽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對《易經》也產生了興趣。
  • 逍遙山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的相契相生——評顧平逍遙山水文/竇修林(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翠苑·民族美術》執行主編)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國畫對自然的觀照,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方式,上升到哲學美學的範疇謂「道法自然」,其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 AND 天人相分:中西方家具的本質差異
    這種家具文化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家本位」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以及「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自然觀。 他們的宇宙觀核心是天人對等,認為自然與人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人對自然的徵服和改造是文化發展、文明演進的動力。中國人以天人合一為宇宙觀核心,認為天命不可抗拒,相信天人感應,天人相類,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人者,天地之心也;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知人即可知天。
  • 【文史精華】中國神傳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
    所以說,「天人合一」,或「天人合德」、「天人相應」,是中國神傳文化的精髓,貫穿在古代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之中。伏羲用太極圖來表現宇宙本源,用先天八卦來顯示萬物的屬性。中國對外部部分的研究早在周朝之前已達深處,集中表現在易經諸子百家。秦朝之前重研究外界的陰陽和日月星辰與生命的關係。漢後重於研究山水風物聲色與生命生存發展變化的關係,到唐宋已達深處。中醫養生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生命學的主要觀點,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主要觀點。
  • 《易經》生生之道暴露真相
    《周易》中的"生生之道"是用天道給人以啟示,倡導天人合一和"陰陽之道"。歷代國學家都對生命的本質和特徵進行過分析和探討。什麼是生活的之道?《周易》的核心理念是天地的之道,而天地的之道在於生命的無盡。為什麼有的人長得更漂亮?那是因為他們可以從大自然中吸取美麗的營養。《屯》說:"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 四合院與古人的天人合一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中國古建築中提現出的文化,陰陽.五行.八卦是古人對天地人的認識,並在衣食住行中追求符合天象運行的變化規律與大地的變化規律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