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講述了一位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喜劇演員逐漸扭曲變態成為瘋狂兇殘「小丑」的過程。
這部影片在豆瓣影片中和《教父》,《海上鋼琴師》評分同為9點2。
看過預告片的一些人說無法形容這種震撼,有人看預告片就看了幾十遍
首先這部電影定義為驚悚片,其實一點驚悚的鏡頭都沒有,更多的是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底層生活,也揭露了人性的自私一幕,完全就是一個普通的底層人的生活寫真,不管這部電影放在國外還是國內都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主角亞瑟,是一個患有精神病的患者,遇上不開心的事情,只能通過大笑去發洩出來,跟正常人不一樣,所以常常會讓人誤會他,這個也反映了社會上對這類人群的冷漠忽視。
它在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金獅獎,上映兩周為全球票房之冠。
但有批評者指責該片有美化和同情暴力,反社會之嫌,爭議之大,讓人在思考這部電影到底有什麼吸引人之處?
還有人說沒有傳說的那麼神,甚至以各種方式來反駁它的好。
影片裡面有句話說:
這個世界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都是你們來定義的。
一部電影好與不好,每個人評判的標準不同。
我認同從專業的角度來點評,但我以自己的感性與主觀來評價,為什麼有人就認為一定是不對的呢?
看過一網友這樣的評論:
基因裝上子彈,性格瞄準目標,環境扣下扳機!本電影三個方面都清楚交代了。
這部2小時2分鐘的電影看下來,除了淚溼滿衣外,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對人性的思考。
贊同那句:在雪崩之前,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精神病是遺傳的,可小丑是adopted,我想這點或多或少暗示了他母親是他的病態的creator。很多病態和痛苦是被這樣create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