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自犀牛娛樂,作者島主,創業邦經授權發布。
10月20日凌晨,豆瓣「廣播消失」後的第14天,動態功能正式恢復。
就在兩周前的差不多同一時間,豆瓣用戶們一如往常地發著動態,但漸漸地有人發現,刷到的友鄰動態停滯了,而自己發出去的內容後面會有一個小小的「鎖頭」,僅自己可見。簡單來說,「我發的東西別人看不到,別人發的東西我也看不到。」
一開始用戶們以為只是正常的系統調試,畢竟豆瓣的伺服器是出了名的差,出現「開小差」這樣的狀況很正常。但到了第二天動態功能仍舊沒有恢復,用戶們開始慌了。
按照慣例,流言四起。有人說豆瓣是被電影片方告了,攤上了麻煩;有人說豆瓣小組和動態裡有涉及政治的內容,被上級約談了;還有人說豆瓣這是要全面升級,開始把一些版塊進行合併優化……
眾說紛紜,但豆瓣官方始終沒給出一個解釋。動態功能停止的同時,部分小組也在陸續被雪藏,數量超過50個,其中也包括「瓜組」「鵝組」這樣的「頭部小組」。有網友發消息給豆瓣客服,對方回應:動態功能將在20號左右恢復。
對,也就是今天。
從零點開始,很多用戶焦急地反覆刷新,那種心情比過年回家搶火車票還要急切。還好豆瓣沒有令用戶們失望,在0:20分左右動態功能如約恢復,豆瓣社區頓時成為了一片歡樂的海洋。大家仿佛許久未見的老朋友一般,紛紛發動態問候慶祝,甚至有人提議,要將每年的10月20日定為豆瓣的復活節。
這當然是玩笑,但用戶對這裡的愛可見一斑。實際上這兩周以來,最心急的莫過於豆瓣用戶們了。豆瓣作為一款社交平臺,雖然最出名的是電影評分、書影音記錄等版塊,但很多忠實的用戶還是更注重其「社交」的功能,而動態就是他們發表言論、結交朋友的最好渠道。有的人甚至關閉了微信朋友圈,每天只刷豆瓣的動態。
豆瓣官方沒有正面回應是最令人心急的,用戶們不知道事情到底嚴重到什麼程度,個個都如「老母親」一般:20號功能能否恢復?如果能,會恢復成什麼樣?如果不能,什麼時候可以恢復?
不穩定的因素出現,內訌隨之而生。一些激進的小組用戶指責動態用戶「不愛國」,而動態用戶則認為是小組用戶禍害了豆瓣,斷送了這最後的「精神角落」。平時看上去和和氣氣的豆瓣社區,瞬間亂成了一鍋粥。
官方不發聲,原因不明朗,但這阻擋不了用戶們對於豆瓣的熱情,一場「保衛豆瓣」戰役正在悄然打響。
保衛豆瓣打這場硬仗首要任務,是儘量多地留住豆瓣現有的用戶,避免造成流失。對於豆瓣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社區來說,「人」確實是這個平臺能夠繼續走下去的重要元素。
既然動態發不了,我們還有小組啊。於是一些豆瓣用戶自發地建立了一些「過渡小組」,邀請了其他用戶進入小組中。動態和小組的不同之處是,動態即時性強,很像朋友圈,而小組更像貼吧、天涯時期的版聊,需要按「樓」回復,但至少還能讓用戶們有一些歸屬感。
很快,這當中最早建立的「過渡時期版聊」小組進組人員與日俱增,目前已接近十萬人。小組管理員生怕會有不安分因素湧入,及時關閉了進組大門。與其他平臺可能會有「殭屍號」等情況相比,豆瓣一般情況下帳號背後都是真人,可以想像一下十萬人擠在一個房間裡的盛況。
人暫且是留住了,但習慣了用動態的用戶們還是會覺得彆扭。畢竟如果喜歡版聊的話,直接去貼吧、虎撲等社區就好了,何必待在豆瓣?雖然大多數的用戶還是展現出了包容和理解,但仍有少部分人在小組中唱衰豆瓣,製造焦慮。
迫於無奈,用戶們只能不斷地向豆瓣官方求證具體的恢復時間,豆瓣方面雖然不便發聲,但也在做出一些積極的嘗試。比如用戶們最看重的書影音動態(為電影、書籍、音樂寫評論打分),就在「推薦」這個版塊中偶爾放出幾條來讓大家解解渴。
這當然還不夠,身為文藝青年的豆瓣用戶們深知輿論宣傳的重要性,於是紛紛拿起筆來,自發地為豆瓣寫文章。最近兩周,很多公眾號都布了關於「豆瓣不能死」這一主題的評論,都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用一位豆瓣作者的話來說:「我們除了買兩本豆瓣的日曆之外,也就只能通過寫字的方式來支持一下它了。」
精神角落與動態相比,豆瓣用戶更願意叫「動態」為「廣播」。
其實「動態」原來的名字就是「廣播」,這個詞可能更有感覺一些。可以想像一個用戶舉著大喇叭對著社區裡的人說出自己平時在朋友圈裡想說但不敢說的話,這種感覺很獨特,也是豆瓣帶給用戶比較別致的體驗。
豆瓣創始人兼CEO阿北(楊勃),曾經說過一句蠻著名的話:「盈利一點也不庸俗,只有庸俗是庸俗的。」一直以來,豆瓣的變現速度都很慢,現階段除了線上課程、豆瓣豆品和廣告合作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更直接的變現方式。
豆瓣很注重用戶的體驗,所以就連露出廣告都儘量隱晦一些。除了平時打開APP能看到開屏廣告之外,大部分廣告都夾在動態當中,而且數量並不多,基本上都是與文藝青年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說起來豆瓣不是沒有進行過商業化的嘗試,2011年完成C輪融資後曾經推出多款產品,但最後大多都無疾而終。
一拍一、豆瓣東西、豆瓣一刻,還有差點消失的豆瓣FM……這些都是曾經令豆瓣用戶印象深刻的產品,推出之初都被寄予厚望,但最後卻因為種種原因成為了歷史。用戶對於豆瓣產品的研發一直持複雜態度,一方面希望可以優化體驗,一方面又不希望它離想像中的樣子偏差太遠。
說起來豆瓣的註冊用戶量蠻可觀,至少有1.5億以上,但每天活躍在社區的用戶並不多。大多數人註冊豆瓣其實都是為了查電影評分、逛鵝組瓜組,需要的時候打開看看,不需要的時候也不會想起,這種性質註定豆瓣只能成為小部分文藝青年的聚集地。
不過漸漸地,豆瓣電影評分已經成為了國內最權威的電影評分體系之一,與貓眼、淘票票等普通觀眾更多的情況相比,豆瓣用戶對於電影的打分更加苛刻,標準也會更高。尤其是近年來湧現了大批的豆瓣影評人,更是令影視從業者們不敢輕視豆瓣的力量。
對於很多用戶來說,豆瓣不僅僅是精神角落,甚至成為了精神世界的全部。在朋友圈信息愈加趨同、微博信息愈加流量化的今天,豆瓣上的交流還保有一絲難得淳樸與真誠,這分外可貴,也使得這批用戶們在「豆瓣遇難」的情況下,仍不離不棄,堅守在這片精神土地上。
豆瓣不死其實近年來,豆瓣多次都從「死亡邊緣」被拉了回來。因為電影打分的事情,豆瓣攤上了不少官司;而部分用戶屢屢發布觸及高壓線的言論,更是讓豆瓣始終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
一面是用戶發聲,一面是大環境的壓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豆瓣,不得不學的「圓滑」一些。一個最近的例子,國慶檔三部影片,開分後豆瓣評分都在7.0分以上,而且部分給出低分的評價會進行審核,後臺有選擇性地放出。最嚴苛的豆瓣尚且如此,也難怪今年會成為一屆「沒有差評的國慶檔」了。
「圓滑」是為了更好地活著,雖然豆瓣選擇了這樣妥協的方式,但大多數用戶都表示理解,因為在潛移默化間,豆瓣已經形成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放到電影評論領域來說,是要堅持公平公正,而放到人生態度來說,是要活出最真實的自己,不畏懼別人的目光。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可能是豆瓣最可貴的地方,也是豆瓣精神不會衰亡的原因所在。自由與公平是人人都嚮往的,豆瓣只是這些精神的集中體現而已。即使有一天豆瓣真的「死」了,但在這些精神的感召下,也許還會出現「豆腐乳」「甜麵醬」也未可知。
當然經過十餘年的積累,豆瓣還是有其獨一無二的特性,很多創業者曾經試圖效仿阿北的模式,製造一個新的「豆瓣」出來,但大多無功而返。底蘊的積累同樣關鍵,豆瓣用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這不僅是讓用戶信任平臺,更是要讓用戶把這裡當成「家」。
如今豆瓣涅槃歸來,但接下來勢必會對觸及高壓線的言論管控更加嚴格。可能會有人說:「你們平臺倡導的自由呢?」但仔細想想,豆瓣是用這樣的方式,來保護大多數用戶的「發聲自由」。
畢竟豆瓣確實是獨一無二的。現在它平安回來了,回來就好,只要回來就還有希望,真誠地祝願它越來越好。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