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學識氣自華
做有知識有學問的人
權威 | 新鮮 | 奇趣 | 好玩
每天一期
讓你大開眼界,大漲學識
《紅樓夢》中最珍貴的藥方「暖香丸」新探作者:黃一農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據統計,在《紅樓夢》一百二十回的程甲本中,涉及疾病與醫藥的共六十六回,生病求醫的有五十餘人,出現中醫藥和養生描寫的有二百九十多處,引用了中醫術語一百六十多條、中藥一百二十幾種,提及了一百一十多種各科疾病[1]。如第二十八回在討論黛玉應服之藥時有云:
寶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內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點兒風寒,不過吃兩劑煎藥,踈散了風寒,還是吃丸藥的好。」王夫人道:「前兒大夫說了個丸藥的名字,我也忘了。」寶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藥,不過叫他吃什麼人參養榮丸。」王夫人道:「不是。」寶玉又道:「八珍益母丸?左歸?右歸?再不,就是八味地黃丸。」王夫人道:「都不是,我只記的有個「金剛」兩個字的。」……寶釵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補心丹。」王夫人笑道:「是這個名兒。如今我也糊塗了。」
而其中所提到的人參養榮湯、八珍益母丸、左歸丸、右歸丸、八味地黃丸、天王補心丹等藥方,都見於醫書,且主治的病症亦可與黛玉相應([2],卷9,頁16—17;[3],卷29,頁8,卷53,頁34,卷61,頁52;[4])。此外,曹雪芹更於小說第十回中透過名醫張友士為秦可卿把脈後的長篇診斷文以及所開的藥方,彰顯了他自己在醫藥方面的豐富知識。
至於小說中所描寫的最珍貴的方子,則出現在第二十八回,寶玉宣稱只要其母王夫人拿出三百六十兩銀子,他願替黛玉配一劑可藥到病除的丸藥。脂硯齋於己卯冬夜所寫的庚辰本眉批有云:「若許材料皆系滋補熱性之藥,兼有許多奇物,而尚未擬名,何不竟以『暖香』名之?」他顯然不知寶玉之藥的來歷,遂建議定名為「暖香丸」。紅學界也一直未能在古代醫書中尋得其蛛絲馬跡,以致多認為此部分純屬虛構。
據1972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排的《紅樓夢》(以程乙本為底本),王夫人當時罵兒子:「放屁!什麼藥就這麼貴?」寶玉辯說:「我這個方子比別的不同,那個藥名兒也古怪,一時也說不清,只講那頭胎紫河車,人形帶葉參,三百六十兩不足,龜,大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膽……」,此本並在「不足」兩字之後注稱王希廉評刻本、金玉緣本、藤花榭本皆作「四足」[5]。至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以庚辰本為底本的《紅樓夢》,則作「……頭胎紫河車,人形帶葉參——三百六十兩不足——龜大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膽……」[6]。
紅學界對前引文的斷句和解釋向無共識,周汝昌先生認為此句當斷作「人形帶葉參三百六十兩,不【六】足龜,大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膽」[7]。劉心武先生則主張應斷為「人形帶葉參,三百六十兩不足龜,大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膽」,另也有作「人形帶葉參,三百六十兩不【三】足龜,大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膽」者[8—10]。胡文彬先生初主張讀作「人形帶葉參、三百六十兩不【六】足龜、大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膽」,後則改認為「三百六十兩不足」是衍文[11, 12]。
其中之「茯苓膽(或『膽』)」,雖然可見於除了舒序本(書作「茯苓脂」)外幾乎所有的脂本,但筆者在各種資料庫中尚未能查得有其它將「茯苓」與「膽」並用之例。經自大數據的環境中耙梳相關用法後,發現元代錢惟善有「南山多巨松,空翠拂靈石。根蟠茯苓脂,寒凝一泓碧」句[13],明代張瑞圖的莊姓友人以詩訊其病情時,也稱「茯苓脂可茹,遠志味稱溫」[14],明代孫偉有「澗香新劚(音同『竹』,挖掘之意)茯苓脂」詩句[15],清代湯鵬在《戒壇觀九龍松》一詩中頌及該千歲松時,亦見「飽餐茯苓脂,長為黑頭翁」句[16],知「茯苓膽」應就是抄寫「茯苓脂」時不小心發生的形誤。下文即嘗試仔細校讀寶玉所開藥方的文句。
據北宋重要醫書《證類本草》,生長在山西上黨山以及遼東的人參,「如人形者有神」([17],卷6,頁24)。明末筆記《五雜組》及《守官漫錄》中亦稱:「千年人參,根作人形。」[18, 19]知寶玉所欲用的人形帶葉參(封二圖1-1),應屬極其珍貴的藥材。又因參價通常遠高於同重量之銀,如康熙五十七年(1718)曹寅等江南織造奉旨售賣內務府的人參,每斤頭等參值銀六十一兩二錢、二等參四十九兩二錢、上等普通參三十七兩二錢、普通參二十九兩二錢,最便宜的次參亦值十七兩二錢([20],頁161—162)。且價格直直上升,《內務府奏銷檔》記載乾隆二十三至二十七年(1758—1762)間,人參已漲到每斤二百八十兩,即使是藥效最弱的蘆須,每斤也要二十兩([21],頁177—178)。知三百六十兩銀絕對買不了「人形帶葉參三百六十兩(重量)」。
更何況,即使是貴為皇帝,一時要拿出此品物可能都還有些勉強,因如宮中在雍正四年五月所儲的人參即不過特等五斤十兩二錢、頭等十八斤三兩、二等人參二斤十兩(圖2)。乾隆二十九年(1764)內廷曾獲得重十餘兩之人形人參一枝,肢體及五官宛然,當時還有御製《詠人形薓六韻》詩紀此事[22],詩中以「雖緣滋補稱延命,頗見輕投致喪身」句,提醒大家此物「能活人還能殺人」,但亦知野生的人形帶葉參對皇帝而言想必都相當罕見,至於重達三百六十兩的人形帶葉參,則根本不可能出現。所謂的「人形帶葉參」,其檔次或至少相當於所謂的「特等」。
圖2 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宮內所存的人參([23],冊2,頁69—70)
又,第十回所記載給秦可卿服用之「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僅用了人參二錢;第七十七回為鳳姐配調經養榮丸時,也只需上等人參二兩。此外,第四十五回寶釵因黛玉日常服用人參養榮丸,遂勸曰:「昨兒我看你那藥方上,人參、肉桂覺得太多了。雖說益氣補神,也不宜太熱,依我說,先以平肝養胃為要。」([2],卷9,頁16—17)知配藥不可能用三百六十兩重的人參!而若「三百六十兩」指的是價錢,則寶玉所估的三百六十兩預算亦將無餘錢購買該方子中的其它貴重藥材。
《紅樓夢》第七十七回曾透過配製調經養榮丸的過程,展現作者涉及人參的豐厚知識[24],如鳳姐有云:「也只有些參膏,蘆須雖有幾枝,也不是上好的,每日還要煎藥裡用呢。」周瑞之妻在送進幾包藥材時,也稱:「這一包人參固然是上好的,如今就連三十換也不能得這樣的了。但年代太陳了。這東西比別的不同,憑是怎樣好的,只過一百年後,便自己就成了灰了。如今這個雖未成灰,然已成了朽糟爛木,也無性力的了。」寶釵亦道:「如今外頭賣的人參都沒好的。雖有一枝全的,他們也必截做兩三段,鑲嵌上蘆泡、須枝,摻勻了好賣,看不得粗細。我們鋪子裡常和參行交易,如今我去和媽說了,叫哥哥去託個夥計過去和參行商議說明,叫他把未作的原枝好參兌二兩來。」
前引文中所謂之「三十換」,乃指一兩重的人參值銀三十兩。趙翼在其嘉慶元年所撰《人參詩》的小序中嘗曰:
偉兒久病需用參劑,市價甚貴,白金三百兩易一兩,尚不得佳者……乾隆十五年,餘以五經應京兆試,恐精力不支,以白金一兩六錢,易參一錢。二十八年,餘病服參,高者三十二換,次亦僅二十五換。([20],頁161—162)
醫學名家徐大椿成書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醫學源流論》中亦稱:
向日之人參不過一、二換,多者三、四換,今則其價十倍,其所服又非一錢、二錢而止,小康之家服二、三兩,而家已蕩然矣。[25]
知從清初以迄乾嘉之際的參價基本上是飆漲的走勢,此與《紅樓夢》成書於乾隆二十幾年的時代背景大致相合。
至於寶釵提及的蘆泡、須枝,即所謂的參蘆和參須:參蘆指人參頂部,形似泡,康熙末年每斤約值一兩八錢至七兩不等,價錢隨年變化頗大([20],頁161—162);參須乃謂人參主根旁側生的細根。參膏則是將人參細切以活水浸透,入銀石器內以小火緩緩煎取,再合煎成膏,用磁瓶收貯,「隨證作湯,使調服」([3],卷53,頁60),但亦有文獻稱參膏乃「苗葉所熬成」[26]。
又,第十一回鳳姐勸解生病的秦可卿時有云:
咱們若是不能吃人參的人家,這也難說了,你公公婆婆聽見治得好你,別說一日二錢人參,就是二斤也能夠吃的起。好生養著罷,我過園子裡去了。
然查雍正四年宮中所儲的人參,發現特等、頭等及二等也不過約 26 斤多,三等 167 斤、四等 293 斤、五等 1,261 斤(圖2)([23],冊2,頁70),而據乾隆六年(1741)和十年(1745)的資料,五等人參的價格為每斤90兩銀,即使是蘆須每斤亦要16兩銀([21],頁177),故若賈家能承受得起長期每日服用二斤人參的話,那真是財氣逼人了。無怪乎,張維屏(1780—1859)嘗慨嘆「思世間病人力能服參者有幾哉!」[27]
再者,曹寅曾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奉旨:「此後各處取參,著將蘆須攙合發給,若僅給參須,沒有力量。再將庫存人參,除留二百斤外,其餘著發交曹寅變賣。所得價銀,俟伊冬季回京時帶來可也。」([20],頁66)曹俯的家人吳老漢也嘗於康熙六十年(1721)時因買賣人參而與桑額(即曹荃所生的曹頎,曾出繼為長房曹寅之子,但後因故歸宗)發生高達三千餘兩的金錢糾紛([20],頁177—180)。且內務府也曾於康熙五十七(1718)和六十年將各重一、兩千斤的人參,交由曹俯、李煦、孫文成三織造在江南售賣([20],頁148—151,頁155—156,頁159—162)。雍正元年李煦更因「奏請欲替王修德等挖參」諸事,而遭廢官、革職之處分,李煦之子李鼎、辦理家務產業之所有在案家人以及李煦衙門之親信人等,俱遭逮捕[28]。這些事跡均在在顯示與《紅樓夢》創作過程關係密切的曹家及李家,對人參確有相當程度的認識。
惟若將前引文中的「三百六十兩」五字斷給後面的「不足龜」,姑不論此是否為「三足龜」「四足龜」或「六足龜」之誤,皆意謂該龜得重三百六十兩。由於三百六十兩重的龜不可能全部入藥,而若僅選取其中一小部位配藥,則似乎無需具體要求該龜必須重達三百六十兩(此又過於巧合地與整劑藥的預算之數相同)。尤其,該方中的紫河車、人參或茯苓膽,皆只有定性的描述(頭胎、人形帶葉、千年松根),「三百六十兩(重的)不足龜」之表述將顯得相當突兀。
筆者近在崟石先生的「新浪博客」中讀得一解,主張此句應作「只講那頭胎紫河車,人形帶葉參,龜大的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脂……」,而「三百六十兩不足」很可能原是側批,批者之目的在點出光前兩三項藥材所費就已不止三百六十兩銀,但因後被誤抄入正文,遂愈釋意見愈歧。由於《紅樓夢》中脂批混入正文的情形亦屢可見於它處(圖3)[29],故此說應是迄今最合理的解釋,且在文氣的表達上亦最順,令所引藥名「紫河車」「帶葉參」「何首烏」和「茯苓脂」之前,均各有一表示珍稀程度的修飾語。
圖3 《紅樓夢》中混入正文之部分脂批。畫線處原應為批語
至於寶玉所開藥方中的紫河車(封二圖1- 2),乃產婦之胎盤乾燥而成,《本草綱目》中記載河車「其色有紅、有錄(通『綠』字)、有紫,以紫者為良」,認為可治虛勞,而取自頭胎且為紫色者尤被視為聖品([30],卷52,頁36—37),明末筆記《五雜組》即稱:「紫河車欲得首胎生男者為佳。」([19],卷5,頁10)《胎產心法》所記之「河車大造育麟丸」,其配方亦包括頭胎的肥大紫河車一具以及茯苓、人參等,指其可「治婦人血氣不足、苦於小產或生而難育……」[31]。
《淮南子》記:「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絲。」古人且有認為食伏苓可不死者,東漢高誘並注稱「茯苓」是「千歲松脂」,然茯苓實為多孔菌科植物(封二圖1- 3),多寄生於赤松或馬尾松等老樹之樹根,其乾燥的塊狀菌核可重達約十斤,「外皮黑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有「安神魂而補脾胃」之效[32—34]。李商隱和杜甫即分別有「碧松根下茯苓多」「知子松根長茯苓」之詩句,《杜詩闡》也有「霜溪之上,幸有松根,松根之底,必有茯苓,此物延年,遲暮可服」之說[35—37],都記載茯苓常生長在松根之下。
茯苓通常「皆自作塊,不附著根」,而其中「包根而輕虛者」則稱作茯神([17],卷12,頁36),《本草從新》中認為可開心益智、安魂養神,治療心虛驚悸、多恚善忘[38]。李時珍亦云:「後人治心病必用茯神……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嘗不治心病也。」([30],卷37,頁5)上述文指茯神乃茯苓中較優者,兩者皆可治黛玉心病積鬱、體質虛弱之症狀。也就是說,紅樓夢研究所2008年第三次修訂版中不應將「千年松根」和「茯苓脂」視為兩味藥,「千年松根茯苓脂」指的就是在千年松根下生長的茯苓[39]。
何首烏(Fallopia multiflora)是多年生纏繞性草本植物,「春生苗蔓,延竹木牆壁閒。莖紫色,葉葉相對,如薯蕷而欠光澤。秋冬取其根,有形如人及山川、鳥獸者尤佳」,傳說久服可延年益壽[40]。由於何首烏有形若龜甲者(封二圖1- 4),疑「龜大何首烏」一詞或不只描述其大小,且亦表示形狀。
宋代重要醫書《證類本草》中有云:
何首烏,味甘、生溫、無毒,茯苓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氣心痛,積年勞瘦,痰癖風虛……仙草五十年者如拳大,號山奴,服之一年髭鬢青黑;一百年如碗大,號山哥,服之一年顏色紅悅;一百五十年如盆大,號山伯,服之一年齒落重生;二百年如鬥栲栳大,號山翁,服之一年顏如童子,行及奔馬;三百年如三鬥栲栳大,號山精,服之一年延齡。([17],卷11,頁6—7)
並稱:「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17],卷1,頁15—16)以何首烏入藥時,通常用茯苓為使,且何首烏愈老就愈大,藥效也愈強,形如人及山川、鳥獸者尤佳。此故,寶玉的配方中會出現「龜大何首烏」以及「千年松根茯苓脂」兩味。
其實,列藏本和楊藏本(或作夢稿本)正文所稱「只講那頭胎紫河車,人形帶葉參、龜大的何首烏,千年松根的茯苓膽……」,原已正確句讀出此藥方。尤其,在「龜大」及「千年松根」之後,各以兩個「的」字對何首烏及茯苓的等級清楚地給出特殊要求。惟楊藏本的校讀者或因在它本中見有「三百六十兩還不彀」之類的文字,遂畫蛇添足地旁插入「三百六十兩不夠還有」等字(表1)!
綜前所論,我們應已可讀懂寶玉為黛玉所配丸藥中之藥方。筆者近又在南宋醫書《仁齋直指》中,新發現專治「男婦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形體羸乏、腰背疼痛、遺精帶濁」之「秘傳大補元圓(『圓』即『丸』)」,其配方包括茯神(去心)、何首烏(蔑刮去皮)、人參(去蘆各二兩)、紫河車一具(取初產者為佳)等,製法是將諸藥研成極細末,再和以淨蜜、豬脊髓三條,杵勻成梧桐子大(略大於黃豆,直徑為6—8毫米)之丸,每服八十丸(圖4)([2],卷9,頁23—24)。此恰可與寶玉之藥方相呼應,只不過寶玉對各主要藥材的規格均要求至最高,甚且到珍稀的程度。無怪乎,他很有自信地表示「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此處之「一料」應指一次所配之藥丸,共可服用若干次,而每服是八十丸。「秘傳大補元圓」一方相當罕見,筆者迄今僅於明代張介賓的《景嶽全書》中另搜得,但名為「秘傳大補天丸」,其配方首列初胎之紫河車一具,稱在烘乾為末後入群藥和勻,同時也使用了茯神一兩半以及何首烏、人參各二兩,每服同為八十丸([3],卷57,頁49—50)。
表1 《紅樓夢》各本第二十八回雪芹所開藥方的異同
4 《仁齋直指》與《景嶽全書》中的「秘傳大補元圓」
曹家對醫書的興趣應不少,如曹寅的《楝亭書目》就共列有七十一種醫書,當中包含《楊仁齋直指方》[41],但不見《景嶽全書》。又,其家的親友亦有刊刻醫書者,如曹寅的嶽父李月桂即曾於順治十四年和康熙十九年兩度重修「楊繼洲原著,靳賢補輯重編」的《針灸大成》(萬曆二十九年,即1601年初刊,是近代流傳最廣的針灸著作之一)([3],卷57,頁49—50;[42])。由於《景嶽全書》初刊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或四十年(1701)[43],故對雪芹而言應不難獲見。
姑不論雪芹從何處獲見「秘傳大補元圓」一藥,經由e考據之法[44, 45],我們現在已可明確點校並句讀小說中提及的配方文字,亦知作者應是為增添故事中的戲劇張力,遂自行加入「頭胎(紫河車)」「人形(帶葉參)」「龜大(何首烏)」和「千年松根(茯苓脂)」等代表珍稀性的修飾語。而眾多脂本中屢見的「茯苓膽」,則是抄寫「茯苓脂」(僅見於舒序本)時不小心發生的形誤。
本文或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個案,來說明我們該如何在大數據的環境下進行e考據的研究,如以物質文化為例,相關的具體知識往往只是零星散見於筆記小說或詩文別集,故先前學者多感力不從心,因不知何處會有材料,且又無法遍覽龐雜的文本。但大數據時代的興起,已將逾百億字的清代以前古籍數位化,這些內容如能細加融通並辨析,或可令我們在此一範疇之研究獲得先前難以企及的深度與廣度。亦即,做為文科面對大數據時代的重要回應之一,e考據有條件透過對傳統與數位的融通,引領包含科技史在內的許多領域,漂亮轉身至新的學術位階。
參 考 文 獻
1 李良松, 郭洪濤. 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M].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0. 320.
2 楊士瀛. 仁齋直指[M].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南宋成書.
3 張介賓. 景嶽全書[M].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吳謙. 御纂醫宗金鑑(48)[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乾隆七年成書. 3.
5 曹雪芹, 高鶚. 紅樓夢[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4, 以程乙本為底本. 329, 342.
6 曹雪芹, 高鶚, 紅樓夢[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第三次修訂版, 以庚辰本為底本. 376.
7 周汝昌. 紅樓奪目紅[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3. 234—235.
8 筠宇. 「不足龜大何首烏」小議[J]. 紅樓夢學刊, 1980, 第3輯: 317—318.
9 崔達送, 潘宏. 也說「龜大何首烏」: 與周汝昌、劉心武先生商榷[J].紅樓夢學刊, 2007,(5): 218—226.
10 吳佩林.還原「三百六十兩三足龜」[J].明清小說研究, 2013,(4): 121—136.
11 胡文彬. 讀遍紅樓: 不隨黃葉舞秋風[M]. 太原: 書海出版社, 2006. 204—205.
12 胡文彬.感悟紅樓: 一個紅邊夢痴的閱讀心語[M]. 瀋陽: 白山出版社, 2010. 298—301.
13 錢惟善. 江月松風集(1)[M].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14 張瑞圖.白毫庵·雜篇(2)[M].北京: 北京出版社. 《四庫禁毀書叢刊》景印崇禎間刊本.98.
15 曾燠輯. 江西詩徵(54)[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九年刊本. 16.
16 湯鵬. 海秋詩集(10)[M]. 《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道光十八年刊本. 4.
17 唐慎微. 證類本草[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 劉萬春. 守官漫錄(5)[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64.
19 謝肇浙. 五雜俎[M].《四庫禁毀書叢刊》景印明代刊本.
20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關於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21 蔣竹山. 人參帝國: 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
22 弘曆. 御製詩·三集(38)[M].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6.
2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故宮博物院主編.清宮內務府奏銷檔[M]. 北京: 故宮出版社, 2014.
24 王人恩.《紅樓夢》中的人參描寫意象探微[J].紅樓夢學刊, 1997,(3): 96—104.
25 徐大椿.醫學源流論(上)[M].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7.
26 張縉彥.寧古塔山水記[M]. 《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康熙間刊本.35.
27 張維屏. 國朝詩人徵略(38)[M]. 《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道光十年刊本. 4—5.
28 任世鐸, 張書才.新發現的查抄李煦家產折單[J].歷史檔案, 1981,(2): 35—38, 80.
29 劉傳福.曹俯:《紅樓夢》中的賈寶玉[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2. 199—202.
30 李時珍.本草綱目[M].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萬曆間成書.
31 閻純璽. 胎產心法(上)[M]. 《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雍正八年刊本. 22.
32 王念孫. 廣雅疏證(10上)[M]. 《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元年刊本.17.
33 司馬遷.史記[M].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3226.
34 屈大均.廣東新語(15)[C].《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康熙間刊本. 18.
35 李商隱.李義山詩集(下)[C].《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6.
36 杜甫.郭知達集注(10)[A]. 九家集注杜詩[C].《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4.
37 盧元昌. 杜詩闡(14)[M].《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康熙二十一年刊本.12.
38 吳儀洛. 本草從新(9)[M].《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刊本. 12—13.
39 吳佩林, 尹玉潔. 「千年松根, 茯苓膽」校注證誤[J].紅樓夢學刊, 2014,(2): 323—333.
40 俞渭修, 陳瑜纂.黎平府志(3下)[M]. 成都: 巴蜀書社.《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十八年刊本. 101.
41 原所賢, 暴連英, 蘇昌明.曹寅《楝亭書目·醫部》簡考[J].中醫文獻雜誌, 2013,(1): 11—15.
42 張晶.《針灸大成》的文獻研究[D].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2.
43 陳蓉蓉.《景嶽全書》初刊年份芻言[J].中華醫史雜誌, 1999,(2): 113—114.
44 張瑞龍. e考據是「立體」史學而非「偽考據」[N].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3- 09- 23.
45 馬建強.計算歷史學: 大數據時代的歷史研究[J].學術論壇, 2015,(12):99—10.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中國科技史雜誌》 2018年第1期 P1-10頁。圖片來源網上。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
I 商務合作:微信號:lianshangpu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