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肅殺,萬物凋敝,阿秘煢煢孑立。自從那些妖姬朋友取消了拼單派對,阿秘已經很久沒有吃上好東西了。就在某日放工,頓感人生蒼涼的時候,一個好友打來電話:「走,姐帶你去吃頓好的!」
說時遲那時快,三炷香的功夫,我們已經坐在了宇宙中心大望京的一家高端食肆中。這家餐廳主打的是精-致-韓-式-中-餐,翻開菜單,一副光怪陸離的景象在面前乍現:所有菜式都熟悉又陌生,並且單價極高,幾乎找不到150元以下的菜色——這就是中華料理的排場吧——秘姐暗自盤算著。
記得那天,我們吃了糖醋裡脊和鍋包肉的遠房親戚糖醋肉、和八珍豆腐殊途同歸的溜三絲、勾芡版軟炸蝦仁-幹烹蝦,以及意面為面底兒的老首爾炸醬麵。酒足飯飽之後一結帳,近千元的帳單讓我們回想起了東北菜館的好。
這頓遠走他鄉又回歸故裡的改版韓式中餐並沒有哪道菜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味道甚至可以說有些平庸,卻是韓國衍生版中國菜的真實寫照。被修改過味覺基因的中華料理,帶著自己過去的記憶,在世界上的許多角落綻放著別樣的光彩。
全世界都在吃中國菜
有些味道卻很奇怪
這些年,跟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國內的小夥伴們才逐漸意識到,在外國也是有中餐可吃的——但是,是給外國人吃的中餐。
說起美國的中餐,這些年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活大爆炸》(TBBT)裡幾位大仙的每周「中餐日」,雷打不動的吃中餐,永遠就是那老幾樣菜,盛放在由中國古塔裝裱的餐盒中:
除了TBBT,《老友記》、《愛情與靈藥》中,都有這個小盒子的低調鏡頭。
而最為著名的菜式,是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沒有辱罵李大人的意思)和橘子雞之流——或為酸甜醬汁與炸肉塊的勾芡混合,或為時蔬肉類的簡單翻炒,符合中餐「炒」的標準,迎合了西方人喜酸甜的愛好,除此之外,並無烹飪技藝的升級,所以沒法說它是「改良」,只能評價為「改版」。
畢竟,吃了一輩子酸甜炸雞塊的老美是不會想到,我們已經把酸甜味道分為糖醋、魚香、大荔枝口、小荔枝口等多種分支,甚至想像出了美輪美奐的冰糖咕咾肉:
最近,有家在美國很火的中餐連鎖餐廳Panda Express慘遭山寨,又很快被扒皮。畢竟Panda Express的創始人,美國華裔程正昌說過「我們永遠不在中國開店」,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美食王國,左宗棠雞實在是太渺小無助了。
中餐到了亞洲其他國家,同樣怪裡怪氣。《七龍珠》裡,餃子和天津飯兩兄弟的名字就來自舶來的中餐。天津飯,是自清朝起就在日本很受歡迎的中餐,具體做法有點像賽螃蟹——在蛋液中加入少量蟹肉蟹黃和蔥花,攤成一個蛋餅蓋在飯上,再澆上番茄醬或者醬油做的澆汁,就形成了一道簡單、快速而聽起來沒什麼勁兒的初代蓋澆飯。
而餃子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道配菜。在影視作品和日本餐館中,經常可以看到主食配主食的究極碳水套餐,記得某一年,阿秘就在吃完拉麵+糯米飯+煎餃的套餐後,因為積食被送到了醫院。並且在日本,餃子的餡料並不像國內這樣五花八門,霓虹人民獨愛的還是豬肉大蔥\白菜餡餃子。國內的餃子館近年來確實陷入了一個怪圈——沒用30種餡兒,都不好意思開張——秘姐最愛的是胡蘿蔔羊肉餡兒,不知道大家更喜歡哪種呢?
全世界都愛吃中國菜
或許只是文化自信的誤區
坦白說,在剛剛知道國外中餐廳這些五花八門的硬菜時,秘姐除了佩服洋廚子的整活功底,心裡其實也有點竊喜:自己原來站在了世界美食的鄙視鏈前端,看見誰都想說一句「你到底會不會吃啊」。而當我接觸了越來越多的國外中餐廳,才發現事情並非「中餐NB」那麼簡單。
首先溯源。中餐在國外的源頭不外乎外交傳播和早期的移民。各個國家的中餐廳,都會因為移民的主要來源而有不同的菜系傾斜。比如在東南亞,早期移民大都來自中國南部的福建廣東,甚至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就是廣東人,所以閩粵地區的飲食習慣傳播得更遠;
在歐洲,有大量的東南沿海移民,溫州人的生意遍布法國義大利,所以在這些國家,找到正宗溫州菜的機率就高得多;
英國則是特例。過去的日不落帝國殖民了大半個地球,雖然本國菜被各種嫌棄,但架不住人家的原材料豐富呀,所以才形成了許多味道非常「米克斯」的靈魂料理。從中餐來講,因為與香港百年來的羈絆,讓英國人有了吃粵菜的好品味。在倫敦,可以找到不少吃廣東菜的好餐館。
而外國人有了吃中餐的條件和契機,就一定會愛中餐,甚至因為中餐而愛上中華文化嗎?這是一道送分題。
讓海外中餐的口味還原度低的原因,不止是採購原料的困難或廚師的水平,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家老外愛的就不是這口兒。一千個人嘴裡有一千盤宮保雞丁,中餐遠渡重洋,除了發揚自己的魅力之外,也註定要被對方的文明所同化,才會有被接納的可能。
韓劇《一起用餐吧》裡面,男女主在爭執「糖醋肉要蘸著吃還是澆汁吃」的時候,甚至提到了鍋包肉的來歷:
女主的立場非常鮮明,到了我們國家,就要按我們國家的喜好來。
所以國外的中餐現在有兩個支線:
給外國人吃的中餐
給中國人吃的中餐
和一個副線:
不明所以的中餐自助,平價、豐盛、味道不太對。
B站的「英國蝴蝶奶奶日記」記錄了英國老太和中國鄰居的故事。那日,英國老太興衝衝地帶著中國鄰居跑到她很滿意的一家中餐館,推薦鄰居吃「李鴻章雜碎」(沒有看不起李大人的意思),經過老闆娘的翻譯帶暗示,中國鄰居才知道這又是一道為了照顧西方人口味而衍生出的特餐。而且在外國人去的中餐廳,餛飩這類帶湯麵點,居然成為了前菜。
老闆娘為了照顧中國鄰居,給她炒了一道並沒有在菜單上出現的鐵板老乾媽雞片,聊以慰藉中國女孩的中國胃口。
海外中餐
舌尖上的鄉愁
誠如我們每個人所見,中餐已經在世界上好多角落開枝散葉了。它們如今所呈現出的形態,或許和我們平常習慣的口味不太相像,讓我們對外國的中餐產生了疏離感。但中餐也只是一個泛泛的詞彙,它涵蓋了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在不同氣候、地形、文化場景中生活的人們所痴纏的一切美味。
中餐總是在變化中的。它依人們的喜好而變,依世界的情勢而變。但唯一不變的,是烹飪中餐的人,想要慰藉饕客味蕾的宏大目標,還有在世界上各個角落的中國人,在舌尖上的那一點點鄉愁。
別走,跟秘姐聊聊你在國外吃過的奇葩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