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走到今天似乎陷入一個怪圈,浙江和上海作為第一批改革試點實行3+3模式,結果物理遭殃了,大批學生因為害怕物理,物理難學而主動選擇放棄,這符合人性的基本心理。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改革者又「收縮戰線」實行3+1+2模式,物理和歷史必選其一,然後再選其它,這種看似溫和的模式,卻又把化學推向懸崖邊,江蘇省2019年30多萬考生僅有不到3萬選化學可見一斑。
當很多人把焦點放在救物理還是託化學的時候,似乎把語數英三個大學科給忘記了,語文關乎母語文化,這個重要性不言而喻,數學就更不用說了,那就剩下英語。高考150分的英語其意義何在?物理、化學等都是100分,甚至在文理分科時期有過80來分的時候,英語幾乎是它們的二倍分數,所以,不是物理和化學誰重要,而是物理們和英語誰重要?
毋庸置疑,無論是物理還是英語,作為一門學科它們之間有共性,那就是都是工具性學科,都可以解決相應領域的問題,比如語言交流,比如生活中各種工具的製造。似乎從實用性來講,從現實意義上看物理作用更大,大到汽車、輪船、航天設備,小到一把鉗子,一個檯燈都離不開物理知識,但似乎不怎麼需要英語。
這次疫情,我們看到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在和國外醫學專家進行交流的時候,多次使用英語表達,但是,我們也同樣看到李蘭娟院士在和這些人交流的時候用「浙江」普通話,但對方一樣聽得明白,記得認真。這說明即使僅從語言交流層面,不懂英語也不是問題。
另外,這次疫情也真實地讓每一個人見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首先是疫苗研究,這是個科技難題,生物技術的基因序列,各種醫療設備如口罩,呼吸機等似乎都需要科技的支撐。當然,還有多次關鍵時候出馬的「人工肺」設備,目前這樣的設備咱還整不出來,得從德國進口。
除了這些醫療設備,疫情期間我們的網課,網際網路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網絡視頻等等等等,都體現了科技在抗疫過程中的巨大魅力。所以,僅從實用性這個「狹隘」的視角來看,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似乎更重要一些。
高考不僅是一個作為選拔性的考試,它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指向性和引導性。就如同目前的改革,怎麼設計學生就會按照自己的實際去怎麼選擇。究竟是往重視科技的方向引導呢?還是往其他方向引導?這裡面是大學問,需要大格局才行。
高考改革不是打遊戲,不是玩貓捉老鼠,它關乎國家一個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群體的發展方向問題,當我們在反思為何中國總出不來科學領域的諾貝爾學家的時候,我們應該多看看國外的模式,未必都適合,但是肯定可借鑑。
高考改革其實就是模式選擇,設計什麼樣的模式最科學,最適合人自身和社會的發展,我們就要什麼樣的模式。很顯然,目前的改革還無法滿足這一需要,有爭論是好事,但是不要在大方向上爭論錯了,不是物理和化學誰重要,而是應不應該在英語上動刀子。
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活躍性的因素,但是這個「人」也是需要被解放了才可以發揮它的這種活躍性,這不僅是150分和100分的問題,而是數字背後對科學的尊重和堅定。疫情是面很好的鏡子,應該對著這面「鏡子」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