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看懂的家長都很了不起

2021-02-08 明教育

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成長的一個標誌而已。

其實,叛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叛逆的傾向。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它也不過是暫時的,而且只有經過了這暫時的痛苦,才會慢慢成熟,真正地理解父母的用心。


曾經讀過一篇題為《少年》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剛滿十七歲的孩子雖還是稚氣滿臉,但壯碩的身體已儼然是個大人。


母親只及他肩頭的高度,父親也開始對他仰視。叛逆,已經成為他和父母溝通的方式。終於有一天,父親和少年傾心交談,詢問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我已經長大,不再是你們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尋找自我……


你打算怎麼尋找呢?


一個行囊,一個指南針。我需要離開你們的遮蔽,去尋找自己的坐標……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媽媽在這裡等你的好消息。


父親給了少年500元錢。少年從此離家,開始了他尋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城市。在那裡再也沒有老師和父母煩心的嘮叨。當然,也沒有了父母片刻不離的噓寒問暖。


在那個光怪陸離的都市,500元錢像一杯水倒進沙漠裡一樣,很快就滲透沒了。看著日漸乾癟的錢包,少年想到了放棄,但一想到回家可能會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淚水吞進肚裡。


城市很華麗,但少年很難找到她的入口。他的成長與這個城市的喧鬧無關,為了生存,這個在家連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開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勞累一天,只為能擁有一頓熱飯和一個可以遮蔽風雨的住所——這些他曾經唾手可得而又沒有絲毫珍惜過的東西。


春去秋來,一年很快要過去了。少年在飯店刷過盤子,在大公司當過保安,在酒店做過門童,在夜市裡擺過小攤……少年的雙手終於在疲於奔命的生活中漸漸長滿老繭。少年的心也隨著日出日落,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們對自己的愛。


終於,在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少年撥通了那個熟記於心的號碼。電話那端,是父親激動的聲音和母親喜悅的啜泣……父親說,如果找到了你要的東西就回來吧。


在掛斷電話的那一剎那,少年淚流滿面。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車。在行囊中,多了兩件買給爸媽的內衣,包裝得樸實而美麗。這是一個懂事了的兒子,他用自己的雙手為父母換來的新年禮物……


故事到了這裡,就結束了。但少年的成長仍在繼續,這只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雖然短暫,卻最為關鍵。從叛逆到理解,心才真正長大了。



為什麼要叛逆?因為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叛逆就像一顆等待萌生的種子,在孩子的身體深處蠢蠢欲動。這時候的家長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認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就好像毛毛蟲不經過破繭而出,就無法變成美麗的蝴蝶。然而,對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長們大多不能像對待毛毛蟲那樣寬容:能夠同情他的掙扎,期待他的成長。


家長們反而覺得萬分苦惱,深怕這種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慣有的權威,更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於是就有了「面對叛逆的孩子怎麼辦」的問題。


其實,所有的叛逆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對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與心理的束縛外,還有周圍成人所刻意營建的各種限制。


在從前,他無法意識到這種束縛與限制,就算意識到了也無力反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能夠清晰地看待這個世界,一個新的自我在迷茫中躍躍欲試。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麼的嚴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長的力量又還不足以掙脫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識的束縛,這時候的孩子正承受著蛻變之苦,體會著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會產生種種叛逆的舉動,目的只是想以此來顯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們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時,我們也正好暴露了這叛逆的根源——過度呵護所演變的壓制。正是這種看似善意的溫柔的束縛,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無所適從。


所以在指責孩子不聽話的同時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縛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足夠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並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也不是什麼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而不是讓他們遠離父母,遠離家庭。


所以,在這特殊的時期家長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幫助他們。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許多父母都會感到煩惱無窮,因為孩子大了,各種問題也會接踵而至。


這時,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麼都聽父母的,有時甚至頂撞父母,做種種父母無法接受的事。使許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經常感到又氣又恨。


在這個階段來臨之前,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麼,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因為時代在變化,孩子在成長,他們的叛逆始終是有根源的。而「關心、理解」,則是找到問題的根源,回答「怎麼辦」的開始。


所以,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就需要我們徹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們的童心,才能面對所謂的叛逆。因為「強權」解決不了問題,更無法撫慰孩子的叛逆。



我有一位學生的家長,在這方面堪稱楷模。她有一個19歲的女兒,母親和女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朋友」。


「我一直覺得,女兒和我是處在平等地位的,相互信任,經常交流。」她說,「從小到大,女兒有什麼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都會告訴自己,包括學習、和同學交往等各個方面,甚至連有男生追求她,她都會告訴我。」


她告訴我,和女兒平時的溝通是平等的,有時候因意見分歧有所爭執,若事後想想是自己不對,錯誤地批評了女兒,便會主動向女兒承認錯誤。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她從不會不經思索地拒絕。即使是非常荒謬的要求,也會再慎重考慮之後,把它「當做一回事」的給予響應與討論,找出充分的理由,讓他明了大人的看法。


不僅如此,這位家長還在許多事情上都徵求孩子的意見,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見很糟糕,也會認真傾聽並與她討論。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會用「我希望…」或「我建議...」至少要在「形式上」給他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間,讓他有學習、思考、省悟的空間。而不是生硬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位母親實際上是在施行一種前衛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讓他們感受被尊重的感覺,除非在某些情況下他們自願充當小孩。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表示永遠的支持與肯定,特別是在孩子犯了嚴重錯誤之後,更是會給予改正的機會,對其改正的態度始終抱持著肯定與支持。


在我們對孩子的教導中,我們必須真正以一個人的態度來對待作為另一個人的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也許不符合我們心目中的成熟條件,但並不能說是由於孩子不聽話所造成的。


有這麼一個故事,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


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裡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呆著。


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好啊!需要我幫什麼忙嗎?」


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


原因是,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麼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裡也沒有意思,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麼,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裡也很好,於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


可見,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擔憂的事情呢!


但是要了解這一點,就要捨得放下父母的角色——「傳統的權威」。也只有暫時脫開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個「人」的態度去面對另一個「人」的掙扎。


也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有時,一個關心的問候,一句溫暖的話語,反而會使孩子更加受到約束。


由於孩子正在掙扎著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總是奢望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經常使用絕對的壓制手段,其結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把自己對他的影響力拱手讓人,造成其他不良影響有機可乘。


於是我們的孩子,在我們的不理解中漸行漸遠了。


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象;並不是誰叛逆了誰,頂多只有一個倔強的孩子悄悄「離開」我們而已。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


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



本文來源:騰訊文化

圖片來源:DE未來訓練營

明教育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往期精選

點擊圖片查看完整內容



因微信公號改版,為防錯過明教育的推送
請【星標】或文末點【在看】

相關焦點

  • 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看懂的家長都很了不起!
    我和你媽媽在這裡等你的好消息。」父親給了少年500元錢。少年從此離家,開始了他尋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少年去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城市。在那裡再也沒有老師和父母煩心的嘮叨。當然,也沒有了父母片刻不離的噓寒問暖。在那個光怪陸離的都市,500元錢像一杯水倒進沙漠裡一樣,很快就滲透沒了。
  • 孩子青春期叛逆的真相,看懂了影響孩子一生!
    ,對一切都表現出一種抵抗、叛逆的情緒,尤其是對家長。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希望了解自己,並且他們開始對事情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開始對家長的言行舉止加以審視。這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維水平提高的結果,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 青春期,叛逆的不是孩子,是家長? | 精選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叛逆,就是家庭矛盾的開端。這個誤會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誤會矛盾是從青春開始的,一般來說,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戰爭早就開始了,只不過在之前的戰爭中,孩子總是那個輸的人。因為在孩子小時候,我們要制服他比較容易,無論是責備打罵控制等各種方式,對孩子都會有用。孩子都會被打敗。因為玩手機被打過,因為和同學鬧矛盾被罵過,因為做作業慢被兇過,因為成績差被貶低過……這些幾乎貫穿著很多孩子的童年。
  • 男孩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變化,家長要管好,不然別怪孩子叛逆
    家裡生了兒子的家長,大多都很苦惱。那就是當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後,各種問題就隨之顯現。尤其是孩子叛逆和比較敏感的性教育話題,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無從下手。男孩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變化:①生理變化: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後,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生理方面會發生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二性徵開始發育。
  • 孩子到青春期就開始叛逆,有什麼好的溝通辦法嗎?
    老人們常說,叛逆期的孩子連狗都嫌棄,話糙理不糙,一提到孩子叛逆,許多家長就非常頭疼,不知道該怎麼辦。叛逆的孩子對於家長來說是生理和心理上雙重的折磨,但叛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有三個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髮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
  • 孩子在青春期會有「三種需求」,若家長不滿足,孩子會更叛逆
    如果說,家長經常偷窺孩子的日記,或者說用防止孩子早戀為目的經常管教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隱私的時候,那麼孩子就會對家長非常失望。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間,而這些東西是非常隱秘性的,並不是因為父母養自己或者是自己生父生母就能隨意踐踏,否則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並且不願意信任自己的父母。
  • 孩子這些「叛逆」的行為,是自我意識強的表現,家長應該感到高興
    自我意識強的孩子,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意願,展現自己獨特的個性。像我表姐家的孩子,長到1歲半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叛逆」,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我意識慢慢形成,開始為自己考慮了。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和別人是不一樣的存在,並且開始主動地認識自己和別人,這對他性格的形成,個人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 「好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家長要警惕「好孩子」的兩個惡果
    鄰居琪媽最近老跟我吐槽:你看我家琪琪的小時候,大家都誇她是乖孩子,現在啊,簡直就變了個樣,我說什麼聽不進去就算了,還跟我對著幹。我都氣得不想說話。小時候的琪琪的確是人見人誇的「好孩子」,為什麼11歲的她卻大變樣呢?好孩子會一直「好」下去嗎?在許多父母眼裡,孩子聽大人話,按照父母的意願學習、發展,就是「好孩子」。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怎麼辦?家長一起來看看這些實用建議!
    電影《狗十三》講述的就是處於青春期的13歲女孩李玩,因為一條叫做「愛因斯坦」的狗,從最初的叛逆執拗,到失望妥協,直至最後麻木地成長為大人眼裡的好學生,看似懂事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青春期叛逆的隱痛和折磨。而這樣一個掙紮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人在意李玩的痛苦,甚至沒有一個大人為自己的錯誤道歉,沒有人陪她走過那片荊棘叢。
  • 沒有叛逆期的孩子真的好嗎?10-18歲孩子家長一定要看!
    家長還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 叛逆是個好的開始 上了初中的孩子,顯著的特點是變:生理上在變,孩子開始發育了;心理上也在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家長對著幹。
  • 青春期沒有叛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家,沒有爺爺奶奶和熱鬧的電視機,他放學後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客廳裡吃著媽媽中午留下的粥,看會兒電視,也不想寫作業,磨蹭到晚上10點多媽媽回來了他才開始寫。 在學校,班裡孩子基本上都是從小學一起上來的,彼此都熟悉,他像個外人一樣被排斥,沒什麼朋友。
  • 為什麼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卻叛逆?無數家長看完都沉默了!
    為什麼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卻叛逆?無數家長看完都沉默了!在一個孩子成長中,大多數家長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孩子聽話嗎?」好像只要孩子聽話,就萬事大吉了。除開我們當下的應試教育不說,在孩子成長中會遇到的問題很多,而生活就是一個不斷出現問題又去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多人關心是孩子成績好不好,聽不聽話,但卻很少有人去問孩子真的開心嗎?童年應該是每個人最無憂無慮的階段。
  • 孩子叛逆怎麼辦?4個「錦囊」送給家長
    叛逆現象在孩子成長中 是普遍存在的嗎 根據有關專家研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反抗期: 第一個反抗期在2-4歲
  • 孩子叛逆不聽話總是作對怎麼辦?這樣做,比家長喊一萬句都有效!
    孩子人生中的三個叛逆期,細節如下:1.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一位家長訴苦。「不知為什麼,聽話的孩子學會了生氣,總是和我對著幹。最近天氣很冷,我讓他穿毛衣,他說:"沒這個必要。「他的頭髮很長。我說。"你的頭髮都長得遮住眼睛了,既礙事又沒顯得沒精神,去理髮店理個頭髮吧。「他立即反駁說:「我喜歡這樣!
  • 孩子越管越叛逆,家長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喊破喉嚨管用
    當這些問題擺在家長面前時,他們也會感到無能為力,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和自己滿意。很多家長會陷入一個奇怪的現象,即越是控制,孩子越是叛逆,對他們的管教就越嚴厲,就會變得更加難以管教,誰的話也不聽。吃飯的時候,怎麼勸都不吃,玩的時候,喜歡把玩具撒在地上,也不管是否會傷到腳,家長一旦說他,就會開始哭鬧不止。帶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他又總是喜歡欺負別人,一刻也閒不下來,像個「破壞者」。但由於孩子才3歲,不懂事,朋友也不知道該怎麼對付這個難管教的小傢伙,為此頭疼不已。
  • 如何應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孩子到了青春期,表現得「很不聽話」,是不是青春期叛逆開始了?爸爸媽媽該怎麼辦? 恰恰相反,爸爸媽媽越嚴格管控,孩子越會嘗試突破大人的管控,爭取自己的自由。一定程度上,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是大人給「管」出來的。12-16歲這一時期的孩子正處青春期,是孩子的重要轉折點,他們不僅僅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認知和思維也開始向大人轉變,這一階段是孩子最為叛逆的階段。
  • 直升機虎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不得不叛逆
    1家長越嘮叨孩子越難管自董芝琪上小學開始,董媽媽的嘮叨聲便不絕於耳:成績沒考好,嘮叨;寫字慢了,嘮叨;字沒寫端正,繼續嘮叨……每一次,兒子希望董媽媽少說兩句,給他一些喘息的空間時,董媽媽又會像連珠炮一樣,對兒子展開新一輪攻擊:「你要不是我生的,我能管嗎?」「你變好一次給我看看!」
  • 孩子越管越叛逆?家長可以試試「魚缸法則」,比喊破喉嚨管用多了
    每個家長都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犯愁,特別是到了青少年時期,這些叛逆的孩子讓很多家長又急又氣。01孩子越管越叛逆?與其喊破喉嚨,家長不妨嘗試"魚缸法則"小恩是朱女士的兒子,也是家裡的獨生子。她告訴小恩,不讓他交這些朋友其實都是為了他好,為了他的前途著想,希望他能夠理解自己。小恩沒有接受朱女士的說法,而是將房門關起來,並跟她說:你根本不懂我。小恩的一句話讓朱女士感到生氣又無奈,只好大聲喊:"你給我出來,我是你媽媽,就得管著你!"不過任憑她喊破喉嚨,小恩也沒有回應。母子間的隔閡越來越嚴重,朱女士不止一次跟好友抱怨"這孩子真是越管越叛逆"。
  • 孩子,你令愛了不起!
    > 2月7日下午,在一片溫馨又充滿愛的掌聲中,第2期達領精英少年營圓滿落下帷幕。Miss Dally問候每一位學員,並親身傳授正規的握手禮給每位學員,一一握手示範。希望他們不僅能吸取到知識,更能感受到一份尊重。
  • 好書導讀2.14:《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再次來到陳紅梅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的好書導讀專欄。我是本期導讀員——常熟市東張中心小學的顧雙雙老師。心理學著作《孩子:挑戰》中寫道: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父母就要開始學著做一個「過濾器」。通過慢慢地觀察和引導,過濾出孩子可以自己面對、應付的情況,然後有意識地退後,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去成長,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