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記者 張 莎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之風在我市農村吹得如何?近日,記者走進榮昌區最偏遠的清流鎮馬草村,發現在移風易俗「十抵制十提倡」深入推進下,該村的宴席已經大變樣。
過去辦席流行「九大碗」、動輒幾十桌
「過去農村的確有『愛面子、講排場、比檔次』的消費陋習,辦席很『拋灑』。」66歲的老黨員敖行良告訴記者,以前村裡流行辦席,請客的名目眾多,滿月滿歲、考上大學、嫁娶、治喪……五花八門。以蓋新房為例,從選址、開挖、埋地基、抬梁到蓋屋頂、搬家,特別講究的人家要辦六次席,每次動輒幾十桌。
「此外,農村辦席還流行「九大碗」,即整雞整鴨整魚肘子酥肉等,全是大盤子盛著的大魚大肉,一張桌子上疊三層。」
敖行良說,他滿60歲時家裡整治了15桌宴席,主人家累了兩三天不說,三分之一的菜都吃不完、倒掉了。「我是苦過來的人,深知糧食的珍貴,現在國家富強了,黨的政策好了,家家戶戶都能吃得飽了。看著雞鴨魚肉被白白倒掉,真的很心痛。」
辦席細節事事報備 小土碗取代大盤
隨著近年來我市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十抵制十提倡」,馬草村的辦席風俗發生了變化。2019年,榮昌區163個村社正式設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不僅邀請鄉賢和黨員志願者對農村家宴進行引導,還指定了一名專職幹部負責監管。
敖行良第一個報名加入紅白理事會,做鄉風文明的守護者。
不久前,村民劉宗燕家要辦喪事。在紅白理事會引導下,她將承辦餐館、辦席桌數、菜單、菜色分量等事無巨細上報到村委會。
敖行良和村幹部們發現,劉宗燕上報的桌席一桌10人,卻有涼菜、炒菜、蒸菜、海鮮、湯菜、素菜等20個,且分量不少,光是一份涼拌牛肉就有6兩。
紅白理事會逐一與劉宗豔、承辦餐館推敲菜品,最終,20個菜減少到12個,每道菜的分量減少,大盤子全部換成小土碗。如此一來,每桌的費用從800多元降至400多元。
「現在從簡辦、節約辦逐漸成為農村新的風氣。」馬草村村支部書記敖曉剛告訴記者,現在農村不再流行整雞整鴨了,取而代之小盤小份的葷素搭配,只要按需供應,村民依然吃得開心。
踐行、宣傳「吃得文明」可獲積分
在馬草村有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超市」,與普通超市不同的是,這裡的物品不是用錢購買,而是通過村民手中的積分卡來換取。如何獲得積分?敖曉剛表示,村民只要參與志願服務、移風易俗等活動,即可賺得積分,每1積分折合人民幣5元。
記者在積分細則上見到,踐行、宣傳「吃得文明」有明確的計分規定:家中紅白喜事不大操大辦,控制在10桌內計10分;宣傳「吃得文明」計2分……
村民王昌建8月底滿70歲,他決定不辦宴席,改為和老伴出去旅遊一趟慶祝生日。「村委會每天都在宣傳不大操大辦,這樣既給自己減輕了經濟壓力,又給親戚朋友減輕了負擔,我還能得10積分,哪裡要不得?」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