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稱「花仙」,海棠為「花神」,海棠花又被稱為「解語花」,遊子思鄉,唯海棠能解心語。我與榮昌的情緣,還得從這嫵媚動人的海棠花說起。
NO.1
埋下「種子」
第一次結識海棠花,是我在樂山讀書的時候。樂山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樂山大佛的名頭吸引著八方遊客。在樂山大佛景區的靈寶塔旁,有一塊刻有「海棠香國」四個大字的石碑,石碑周圍都是繁花盛開的海棠樹。那時,我便被這盛開的海棠花深深吸引。
我是四川瀘縣人,瀘縣與榮昌山水相連,但我第一次得知榮昌這個地方,是在大二的一次古代文學課上。當時,老師興致勃勃地談起「海棠香國」的來歷。他說,稱樂山為「海棠香國」,是因為樂山古代特產「嘉州香海棠」之故。「海棠香國」其實原指古代昌州,如今在重慶市永川、大足、榮昌一帶。因喜愛海棠之故,可能在那個時候,「海棠香國」就在我的心裡埋下「種子」。
NO.2
「種子」發芽
為了結束我的異地戀生活,大學畢業後,我放棄了熟悉的城市,從四川到重慶,成為了一所私立學校的教師。從學生到老師的身份轉變,從三線城市到一線城市的跨區域轉變,表面看前景美好而光明。可事實上,繁華的大城市,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青年一時間難以適應。
早上9點上班,我6點不到就得起床坐車,10幾分鐘的路程硬是堵上一兩個小時。在沒有外出聚餐的情況下,房租、物業、水電、生活費、出行費,讓我手裡每月的工資「月光」。經過內心一番掙扎,我決定遠離城市喧囂,重啟新的生活。
也許是海棠花的「種子」在我的心裡發了芽,又或許真的只是機緣巧合,2015年2月,我終於來到了榮昌工作。
NO.3
海棠花開
為了熟悉榮昌的環境,我周末會到榮昌的河邊、公園散散步、賞賞花。每年3、4月,海棠花在城區的大道上、公園裡、河畔邊各個角落競相綻放,在春光照射下,樹枝上一朵朵紅色小花在枝頭靜靜綻放。榮昌也真是無愧於「海棠香國」的稱號,真應了「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這句詩。
習近平寄語青年:「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人的青春就像這海棠花,就應該在最好的季節開出最絢爛的花朵,無香無味,默默綻放。農村的生活經歷,讓我對鄉村懷有濃濃的情義。於是,我選擇到鄉鎮去鍛鍊自己,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在鄉鎮工作期間,我用腳步丈量著榮昌的土地,用行動服務著榮昌的群眾。鄉鎮工作經歷讓我從一個稚嫩的小女孩,蛻變成一個成熟的基層工作者。
「上面一根針,下面千條線」,基層工作繁而雜,涉及脫貧攻堅、農村環境治理、矛盾糾紛調解、政策宣傳解讀等方方面面的工作。
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由於對國家政策和基層工作不熟悉,我還因為群眾的不理解哭過一次鼻子。為了儘快熟悉工作,轉變角色,我決定吃住在鄉鎮。村民熟,村情熟,群眾工作才好開展。
在身邊同事朋友的幫助下,漸漸地,我也愛上了和群眾打交道的生活,辦公室裡都總備著筒靴、雨傘和草帽,群眾的點點滴滴填滿了我的筆記本。
走在下村路上,打招呼、拉家常的群眾也多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位樂觀開朗的村民為我唱了一首《紅梅贊》。這些都讓我感受到榮昌百姓的熱情、善良以及他們對我的信任,讓我對榮昌充滿深情。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橋頭堡」的榮昌,是成渝兩座中心城市的黃金聯結點。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更加堅定了留在榮昌,為榮昌發展貢獻青春力量的決心。
NO.4
秋收「結果」
為了支持我的工作,當時還是我男朋友的老公也放棄了重慶的工作,和我一起來到榮昌。剛來榮昌的時候,人生地不熟,一切都是新的,但榮昌的美食美景無不吸引著我們,榮昌的滷鵝、涼糕、黃涼粉,榮昌的萬靈古鎮、瀨溪河、海棠花……漸漸地,我們愛上了榮昌。
2017年,我和老公決定結束愛情長跑,走進婚姻殿堂,定居榮昌生活。今年,我們的孩子出生,她成了地地道道的榮昌人。
回過頭仔細想來,原來冥冥中瀨溪河水早已將我與榮昌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下班回家路上,路邊隨處可見的海棠樹上掛滿的海棠果,沉甸甸的。就仿佛是榮昌和我之間建立起的深厚情感,在此刻得到豐收。
作者簡介
姜琴,女,四川瀘縣人,畢業於樂山師範學院對外漢語專業,曾在榮昌區仁義鎮基層一線工作近5年,現為榮昌區委編辦工作人員。目前定居榮昌,主要從事單位宣傳信息稿件撰寫等工作。
原標題:《【我的榮昌情緣】緣起海棠,情定榮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