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現場。新華網史依靈 攝
新華網上海11月2日電(史依靈 許超 羅沛鵬)11月1日上午,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迎來了一場「元氣滿滿」的活動——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楊雄裡,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作為頂尖科學家代表現身論壇現場,與來自全國17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55位「小科學家」同桌對話。
這55位「小科學家」年齡集中在15歲至18歲,分別由中國科協和上海市科協從參加「英才計劃」等培養項目的優秀學生中選拔而來。55位科學少年中不乏已在國內外頂級期刊中發表文章、獲得國際奧賽金牌和在各項國際知名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
聽說是和孩子們交流,幾位院士盡力從繁忙密集的工作中抽身而來,令人欣慰的是,精彩紛呈的現場給了他們源源不斷的驚喜。
圖為「小科學家」代表分享展示科研成績。新華網 發
論壇首先由八位「小科學家」代表進行分享展示,包括其在科研領域取得的成績、對科學和未來的暢想。
「為什麼學霸的考試成績總比姚明的身高還高?」來自重慶市第十一中學的謝睿奇根據日常觀察,提出《論考試成績的影響因素的初步試探性研究》這一課題。他通過網課的自主學習,掌握了機器學習相關的數學矩陣和建模語言;通過構建影響因素模型,得出了各維度的歸因佔比,其中最顯著的是「自上一次大型考試以來平均一周投入的額外時間」。常言沒有騙人:越努力,越幸運。
圖為上海浦東新區協和雙語學校的郭秦菘展示其自製的蛇形機器人。新華網 發
「我帶了個寶貝來現場」小科學家論壇現場,郭秦菘從書包裡拿出一個蛇形機器人,這是論壇現場唯一的實物展示。來自上海浦東新區協和雙語學校的郭秦菘,在一次農村調查中注意到,農藥過量噴灑問題廣泛存在於當前農業生產中,農民們基本依賴個人經驗判斷用哪種、應該噴多少。因此,他提出《基於GoogleNet和MATLAB的農藥過量噴灑綜合解決方案》,來應對這一現實困擾。「製作這個蛇形機器人的實物,我大概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現在它真的能夠迅速、靈活地在田地裡穿梭。」郭秦菘自信地說完之後,把蛇形機器人盤掛在脖子上走下臺去,真摯的笑容讓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其餘「小科學家」們的分享也同樣引人入勝,從樂器噪音防治到城市運動空間規劃,從二氧化碳複合材料到可逆光致變色的塗料製備等等。小科學家們詮釋了科學研究的三部曲:「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展現了新一代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也讓我們感慨,好奇心和洞察力是科學最好的養料。
圖為「小科學家」們展示手繪思維圖。新華網 發
而後的桌布討論環節更是將論壇帶入新的高潮,55位「小科學家」分為4組,每組由一位頂尖科學家導師帶隊進行討論,討論話題緊扣科學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現象。如果你以為這只是個「命題作文」,那就太低估小科學家們的潛能啦!
「我們如何定義科研的創新?不同水平上的研究發現都如何推動科研發展?」「在解決問題前,我們或許應該利用大數據調查先摸清現存的問題、阻力。」「您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怎麼看?」「神經網絡模型同樣能夠反映自主學習的優越性。」……四十分鐘的時間裡,「小科學家」們從未被題目所局限,他們從自身的優勢和研究課題出發,展開同輩間交流。當你看到兩個同學就某一領域展開辯論甚至面紅耳赤,仿佛能預見他們在未來的科學場中吸納意見,切磋提升的場景。
圖為「小科學家」們展示手繪思維圖。新華網 發
圖為「小科學家」們展示手繪思維圖。新華網 發
討論結束後,四個小組分別用手繪海報的形式,圖示闡述了小組關於議題的討論結果,頂尖科學家們進行點評。
圖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新華網 發
「自然是交叉學科的現象,要更加清晰地解密自然就一定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徐政和院士在點評中說:「非常高興和『小科學家』們一起討論,通過項目的設計製作確實意識到『小科學家』一定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為創造更美好世界共同努力的未來核心層面,祝各位『小科學家』們在未來的學習科研取得更大的成就。」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新華網 發
謝友柏院士說:「今天看到這麼多年輕的「小科學家」熱烈地對科學問題進行討論,非常高興,這是我們國家進一步高質量大規模發展的希望。」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新華網 發
「我不得不說,這些孩子都比我聰明。我為這些後生感到可喜、可敬。」楊雄裡院士肯定了在場孩子們的精彩表現。他引用黑格爾的一句話:「尊重權威,同時又要挑戰權威」勉勵在場的「小科學家」。「尊重基本原則,但在這一過程中一定不要被權威的話所束縛,不然我們就不可能進步。科研是不斷地創造新的問題,所以我們既要尊重權威,又要挑戰權威。」楊雄裡院士說。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新華網 發
馬大為院士則從基礎學習、科研心態方面對小科學家們提出了要求和期待。他說:「第一,我們要把基礎學好,基礎學好是很關鍵的因素,絕對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能夠真正站在一個『巨人的肩膀』上創造。第二,做科研要有一顆淡定的心,科研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做出來的,而是很長時間的艱苦探索,也許哪一天靈光一現出來的想法會改變世界。第三,化學是真正能改變世界的。中國有很完整的化學產品生產鏈,同時化學在醫藥、醫療、農藥都有幫助,希望年輕人能選化學,從事化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