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日(周日)上午10:00-12:00,紹興市第一中學周琪涵、熊子逸、邵子藝、何睿文、王瑜五位學子受邀參加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主辦的「高中生對話院士:科學、人生、夢想」線上對話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城市地下空間與能源研究院院長何繼善院士作為嘉賓,與全國各地的高中生講科學、聊人生、談夢想。本次活動也同步在騰訊課堂、B站等各大平臺進行全國直播。
本次線上對話活動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十所知名中學共三十餘位優秀高中生代表。紹興一中為本次嘉賓徐揚生院士的母校,在此我校受邀選派了周琪涵、熊子逸、邵子藝、何睿文、王瑜五位學子作為學生代表參加此次活動。活動中,我校學子積極參加對話,認真傾聽各中學學子的發言及院士專家們的教導,提出了有關人生、學術、科學、興趣和理想等各方面的問題,互學互鑑,學問思辨。我校學子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以及對於科學、人生的認識及態度獲得了兩位院士的認可,並且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授予「優秀學生代表」稱號。
徐揚生院士與何繼善院士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與科研經歷,為高中生們提供思考問題的線索,寓教於樂,激勵並啟發高中生們對於過去、當下以及未來的思考。這場短暫而深刻的活動讓高中生們對科學產生了更大的興趣,對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夢想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交流的過程中,兩位院士也表達了對當代高中生們的寄望。徐揚生院士說道:「跟隨自己的興趣,去探索人生無窮的可能性,在夢想的指引下,深知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勇敢地奔向未來。」何繼善院士也為在場以及全國的高中生們送上十六字的寄語:「仰望星宿,腳踏實地,珍惜青春,擁抱未來。」
雖然本次活動以線上形式進行,參與人員遍布全國多個城市,但這一場線上對話活動將大家聚集在了一起,通過交流與互動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學生代表與兩位院士也進行了別有新意的「雲端大合影」,為這有紀念性的一刻留下印記。
科學夢想遙至四海,大師寄語牢鐫心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中生對話院士:科學、人生、夢想」活動為我校學子提供了一個與院士專家交流互動的平臺,啟發當代高中生對於未來人生規劃的思考,認識科學研究在人類發展中的前景,激勵他們在保持好奇心與探究精神,在未來人生發展的道路上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11月-12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還將繼續舉辦三期「高中生對話院士:科學、人生、夢想」系列活動,目前已確定的活動排期及邀請嘉賓具體如下:
第二期:11月22日(周日)上午10:00-11:30
朱世平院士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
裴有康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校長講座教授
第三期:11月29日(周日)上午10:00-11:30
張大鵬院士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
高文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第四期:12月13日(周日)上午10:00-11:30
羅智泉院士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
鄒志剛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南京大學教授 & 博士生導師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新年特別專題活動預告: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邀請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傑出大學教授阿里耶·瓦謝爾教授(Prof. Arieh WARSHEL)參與「高中生對話院士」系列活動新年特別專題「與諾獎得主面對面」,具體活動安排及收看方式敬請掃碼關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招生辦公室微信公眾號。
附件1:高中生對話院士:科學、人生、夢想(第一期)嘉賓介紹
徐揚生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
徐揚生教授早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工作多年,2013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紹興市第一中學為徐院士的母校。
徐教授所研究的領域包括機器人和智能系統,專注於空間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穿戴式人機界面、智慧汽車、動態穩定系統和機器學習,並在這些領域發表了六部專著和300多篇國際學術論文。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以及歐洲科學院院士。2016年11月14日,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國際永久編號第59425號小行星1999 GJ5命名為——「徐揚生星」2018年9月,徐院士榮獲「深圳教育改革先鋒人物」稱號。2020年徐院士當選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
何繼善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城市地下空間與能源研究院院長、中南大學教授 & 博士生導師
何繼善院士為應用地球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城市地下空間與能源研究院院長。曾任中南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常委等職。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為何院士的母校。
何繼善教授從長期致力於地球物理理論、方法與觀測儀器系統的研究,創立並發展了以「雙頻激電法」、「偽隨機信號電法」、「廣域電磁法」和「擬合流場法」為核心的地電場理論和儀器,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成功應用。
附件2:高中生對話院士:科學、人生、夢想(第一期)學生問答
紹興市第一中學 何睿文
問:我今天想問的問題是關於夢想的。請問兩位院士在自己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難,你們又是怎樣去解決這個困難的呢?
徐:夢想是要有的,人類是靠著夢想活著。夢想在後面趕著你往前面走。我老是說追溯夢想,但這個夢想是不是一定會實現?實現了以後會怎麼樣?這個事情是很難的。所以我老是說夢想是放在前面的那個燈,指引著你在黑暗當中往前走,而並不是真正用來實現的。這個是我的對夢想的理解。以前沒去過國外,那麼西方文明到底怎麼回事?那麼我就到國外去探索。在國外以後,學術上能不能找到頂峰?這些都是夢想啊。當時很多記者問我當時是為了什麼要創辦這個學校,是因為經濟上的效益,還是因為興趣,還是因為其他?其實不是經濟效益,我們那個時候根本看不到經濟上的效益,也對這個沒興趣。何老師知道,我們那時候是你讀什麼專業就熱愛那個專業。你學電的就是電的,你學航天的就是航天的,也沒想自己的興趣,只是感覺到有責任在裡面。你做這件事情,你也真能做好,你就會把它做起來。我們創辦這個學校,有時候也不是為了什麼,就是想到這件事情我還可能可以做,對於別人可能還比較難做的事情,那我是應該把它做起來,所以有這麼一個責任在裡面。有沒有困難呢?肯定是有困難的。但是困難有的時候也鞭策人,如果所有都滿足你了其實也是很不舒服的。什麼東西都很舒服的話,你就會懶起來。以前中國文化裡面有一個詞叫頂惰,這個「頂」是頂峰的頂,「惰」是懶惰的惰,人到頂峰的時候,自然會有懶惰的狀態。所以你心理上不能把自己看成你在頂峰,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你才可以往前走。所以有的時候挫折也好,困難也好,挑戰也好,是我們往前走的動力。
紹興市第一中學 王瑜
問:因為何院士您是研究地球物理方面的,我本身也是比較喜歡這一方面,我選擇的是物理、地理和生物,我對應用地球物理非常感興趣。我想問的是應用地球物理他的這個未來發展方向,研究方向是怎麼樣的,還有它的就業方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何:地球物理本身有學科的基礎問題,但是應用地球物理更多的是把現代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前沿的成果應用去研究地球,總體的是這樣。至於未來的發展,隨著人工智慧、計算機等等的發展,所以以後也自然就會跟這些領域融合。不得不打個比方,過去我們進行電子探測,發出電磁波,把它從地下反射回來,接收電磁波。過去常常是人去看數據結果,現在就更多的應運用人工智慧,把所有的資料庫、大數據等等綜合加以分析,在判斷之後,首先由計算機來做分析判斷,這樣的話就減輕了人的勞動,但最後還是需要人來判斷的。在我們國家,儘管最近幾十年來我們進行了亙古以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才有今天的成果,但是今後我們仍然需要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地建設。所以地球物理還有更多的空間,特別是地球本身,地球、陸地、海洋,還有大氣等方面,需要我們做的事情還很多。這個行業發展的領域是非常廣闊的,所以只要你感興趣,歡迎你加入這個隊伍。
紹興市第一中學 周琪涵
問:我學過物理競賽,對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感興趣。但哲學和社會科學這兩個方向,我也會把他們作為我未來大學裡的想學的東西。我的興趣愛好比較廣泛。請問如果有一門主攻學科的同學,應該如何結合主攻學科和其他各種學科的素養,將各方面的興趣形成一個完美結合?
何: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對於這種愛好非常廣泛的同學,我也非常欣賞。你提到哲學,哲學我也很喜歡。我也曾經跟以前老師請教相關問題,也看過一些書。但是的確,哲學不同於一般的學問,這是智慧的學問,是對於自然、人生這種根本規律的根本認識和追求。因此,作為學理工科的學生能夠對哲學感興趣,適當地學習一些哲學方面的思想,對於自己學科的發展、對社會都是很有幫助的。而且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門叫做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兩百多年來,這門學科有了長足的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就凝聚在自然辯證法中間。這個方面的知識對於學自然科學的人是非常有幫助的。我的建議就是愛好廣泛是非常好的。廣泛的愛好,首先,可以使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比方說你不但可以學點科學、哲學,還可以學點藝術。而且所有的學科的發展將來都有可能交叉。如果我們只是局限於某一個學科的學習,對於詳盡的學科了解甚少的話,對於將來的發展是受到限制的。因此,我想送你八個字:博覽群書,逐漸專攻。
紹興市第一中學 邵子藝
問: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殊途同歸,想請問社會科學在研究中的作用?
何:你說得很對。科學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指的是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自然科學呢?是人類對於自然科學的認知。自然科學包括哪些呢?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這些學科都是自然科學。社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研究社會的運動和發展,認識他們的規律,就是社會科學。對於一個學自然科學或者學理工科的人,適當地了解社會科學是非常有意義的。首先,對於你所說的殊途同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認識客觀世界規律的思想方法可以說是一致的。比方說,自然科學發現物理學,再去發現物理運動的那些規律。社會科學就是發現人類活動的規律。從哲學上來說這些認知和方法論是共通的。因此,當你看到社會科學方面某些成就的認知之後,也可能對你所從事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前進有好處。因此,我們不要拒絕知識,我們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個範圍之內,儘管廣泛地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