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翁榕濤
新一輪牛市已經呼之欲出,銀行股能否借勢而起,借政策利好徹底走出「低估值」的陰霾?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發現,7月5日收盤時,A股36家銀行全線飄紅,共有23家漲停,大部分均為中小銀行,其中青農商行在上周連續2個漲停後繼續漲停,張家港行、杭州銀行、寧波銀行今年以來漲幅最大,分別上漲20.88%、15.28%以及10.59%。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允許地方政府依法依規通過認購可轉換債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新途徑。受此消息影響,上半年表現低迷的銀行股連續多日全線大漲。
補充資本金的利好政策為何能帶動板塊估值上漲?對於當前「資本饑渴」的中小銀行而言有多重要?
多重利好推動銀行板塊上漲
受業務發展和規模擴張等因素影響,補充資本成為銀行業的一項長期工作。原本因為疫情等原因而估值低迷的銀行股,在上半年IPO融資上「顆粒無收」,隨著近日銀行股價受到市場熱捧,銀行再融資也有望打開新的局面。
西澤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資深銀行從業者仝思考指出,根據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無論是「提供銀行業務的科技公司」還是「以金融科技為戰略的傳統銀行」,都需要遵循「資本-風險-利潤」的經營法則:利潤來自所承擔的風險,而所能承受的風險規模與程度取決銀行所擁有的資本。
上半年政策號召銀行讓利實體經濟,板塊估值幾近觸底。然而近日風向急轉,銀行迎來了重大利好。
有分析指出,此輪銀行股上漲的直接原因是7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到允許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中小銀行在非常時期補血的新渠道終於「落地」。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向券商中國記者分析,「中小銀行是服務小微企業、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面對疫情衝擊,需要加大對小微企業、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信貸支持,自然對銀行資本金提出更高要求。中小銀行普遍存在資本金不足問題,此次允許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就是一個新的渠道。」
6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加大貨幣金融政策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通過引導貸款利率和債券利率下行、發放優惠利率貸款等一系列政策,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
此外,央行近日發文稱,決定於7月1日起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其中,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調整後,3個月、6個月和1年期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利率分別為1.95%、2.15%和2.25%。再貼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
中原銀行(港股01216)首席經濟學家王軍指出,銀行股的走高,主要是央行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這可以適當補償銀行所承擔的小微、三農貸款的信用風險。這一政策也有利於降低商業銀行這部分來自於央行的資金成本,提升商業銀行主動進行信貸投放的動力;也可以看成是中央銀行讓利實體經濟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金融系統讓利1.5萬億,其中有一部分是由央行來承擔的,而並非完全由商業銀行承擔。
多項指標顯示,國內經濟正在復甦反彈,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發力,再貸款、再貼現利率下調為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增加動力,此外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混業經營大討論」也助力銀行股走強。
廣發證券(港股01776)的研究報告指出,當前國內經濟處於復甦環境中,貨幣政策相對寬鬆,銀行業基本面緩慢向下,市場悲觀預期下,板塊估值已接近歷史底部,近期混業經營引發關注,板塊估值修復行情開啟。我們預計本輪銀行板塊上漲空間與上兩輪行情期間基本相當,銀行板塊PB(LF)估值有望修復至1 倍~1.1倍左右。
上半年2871億元永續債落地
受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大、業務發展需要,再疊加疫情的影響,商業銀行面臨著補充資本的壓力。除了地方政府專項債以外,今年上半年永續債也成為了中小銀行的補血「利器」。
婁飛鵬指出:「非上市中小銀行資本金補充壓力大的問題主要通過優化業務結構降低資本佔用,以及豐富資本金補充渠道來解決。在銀行盈利能力下降的情況下,通過利潤留存補充資本金的空間也在減少,更多的需要通過外援渠道補充,具體包括股權融資、發行次級債、永續債債券等。」
為緩解資本壓力,永續債等資本補充方式受到歡迎。今年以來,每個月都有銀行成功發行永續債。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7月1日,上半年已有16家銀行成功發行17單永續債,發行規模合計為2871億元。
其中,發行規模在百億元以上的永續債有5單。中國農業銀行(港股01288)發行規模達到850億元,位於首位。
最新發行永續債的為招商銀行(港股03968),7月2日發布的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債券計劃發行本金總額為人民幣500億元,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用於補充發行人其他一級資本。發行後,招行資產負債率將由91.67%降低到91.06%,一級資本充足率將由12.69%增加至13.77%,資本充足率將由15.54%增加至16.63%。
相比大型銀行而言,中小銀行的融資成本較高。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的利率普遍在4.5%~5.5%,中國農業銀行5月份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850億永續債,發行利率僅為3.48%。
從發行主體來看,中小銀行逐漸成為發行主力,在數量上佔據優勢,但在募資規模上仍比不過大行。除了郵儲銀行(港股01658)、中國銀行(港股03988)、農業銀行、平安銀行外,其他永續債的發行主體均為中小銀行,包括杭州銀行、江蘇銀行、湖州銀行、東莞銀行、深圳農商行等。
平安證券的跟蹤報告指出,今年一季度,大行不良率1.39%,環比小幅提升1BP,股份行1.64%環比持平上年末,城農商行不良率分別較上年末抬升13BP、19BP至2.45%、4.09%,中小銀行受疫情衝擊更明顯,相較上市城農商行不良率基本平穩,板塊不良率顯著上行的差異反映了尾部地方性小銀行存在一定資產質量壓力。
不難看出,永續債可有效解決多數中小銀行長期資金來源問題,支撐銀行業務規模持續發展。
「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的話,時機選擇很重要,要看市場整體的流動性,是否有合適的發行價格。」溫彬指出,「另外,中小銀行因為流動性較差,所以需要政策方面的鼓勵和支持,以票據互換工具CBS為例,就可以提高金融機構投資中小銀行永續債的積極性。」
銀行「資本饑渴」排長龍上市
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6.14%、13.44%、12.65%、14.44%、12.81%,其中民營銀行、農商銀行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93%、0.16%。
作為能夠快速補充資本金且提升知名度的重要方式,IPO融資受到不少中小銀行的青睞。然而,排隊上市的銀行雖然多,在上半年能實現「搶灘登陸」資本市場的卻沒有。
「上半年銀行IPO審核節奏放緩,可能的原因包括:疫情衝擊實體經濟,肩掛部門加強對實體經濟的傾斜;上市銀行估值較低,監管在審核銀行上市時相對也較為謹慎。」婁飛鵬向券商中國記者分析。
最新的消息是,渤海銀行於6月30日-7月9日招股,擬發行28.8億股,每股發行價4.75-4.98港元,預期7月16日上市。以上限價4.98港元計算,市值約863億港元;7月3日,證監會官網披露了重慶三峽銀行A股招股說明書,該行計劃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擬發行A股數量不超過18.58億股。
根據證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7月1日,共有19家銀行排隊候審,且均為中小銀行。其中,2家銀行處於「已反饋」狀態,包括上海農商行和湖州銀行;17家銀行處於「預先披露」或「預先披露更新」名單,包括重慶銀行(港股01963)、廈門銀行、齊魯銀行、蘭州銀行、海安農商行、大豐農商行、廣州農商行、順德農商行、南海農商行、瑞豐農商行、廈門農商行、東莞銀行、藥都農商行、崑山農商行、馬鞍山農商行、廣州銀行和重慶三峽銀行。
自去年8月重慶農商行過會後,就再無中小銀行闖關成功。回顧2019年,在政策鼓勵之下,銀行上市節奏提速,上半年共有紫金農商行、西安銀行、青島銀行(港股03866)、青島農商行4家銀行實現A股掛牌上市,蘇州銀行成功通過發審委審核。去年下半年,還有重慶農商行、浙商銀行(港股02016)、郵儲銀行3家銀行上市,可謂真正的「上市大年」。
在政策利好以及市場火熱情緒之下,銀行是否會擺脫上半年的「陰霾」,迎來和去年一樣的「上市大年」?
婁飛鵬指出,「預計下半年部分銀行IPO審核通過上市是大概率事件,主要是IPO是銀行補充資本金尤其是核心一級資本的重要方式,實體經濟發展也需要銀行的融資支持,銀行擴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需要資本金支撐。」
中國民生銀行(港股01988)首席研究員溫彬分析,「上市融資以及定增都是補充一級資本的主要途徑,從政策來看,還是鼓勵中小銀行上市補充資本一級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下半年隨著經濟復甦和資本市場的持續向好,經營業績優良的中小銀行有望可以加速IPO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