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抗美援朝一仗,先烈們用血肉之軀扛起生命之橋,是奇蹟。
70年後,我們不忘紀念,用《金剛川》緬懷先烈,是傳承。
1950年,稚嫩的新中國剛剛成立,還未來得及享受推翻三座大山的喜悅,危機就接踵而至。無論是國內經濟建設,還是國際外交形勢,都因為帝國主義的圍追堵截而困難重重。中華人民怎能咽得下這口氣?抗美援朝這一仗,非打不可。
1953年7月,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將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大部隊在凌晨6點前渡過金剛川,支援前線,成了決勝的關鍵。《金剛川》這部影片,便是著眼於1953年7月12日這一天。
《金剛川》
導演: 管虎 / 郭帆 / 路陽編劇: 管虎主演: 張譯 / 吳京 / 李九霄 / 魏晨 / 鄧超類型: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20-10-23(中國大陸)片長: 122分鐘
01
每個人都是英雄
橫跨三年的抗美援朝,明明有更激烈的戰役。橫城、漢江、上甘嶺……可取材的故事如此多樣,為什麼偏偏選擇了金剛川這一戰?
三位導演用影片告訴了我們答案——見微知著,每個戰士都是值得被歌頌的英雄。
《金剛川》的剪輯並不特別,用多重視角完善一個故事的手法,在《敦刻爾克》等戰爭影片中早已出現。但恰恰是這樣面面俱到的敘事手法,讓我們看到了戰場上的細節,看到了宏大場面下的個人,更加能夠體會他們的內心情感和精神力量。
張飛(張譯飾)&關磊(吳京飾),高炮班的代表。在防空力量極為薄弱的1953年,張飛和關磊所在的高炮班,是守衛大橋的關鍵一環。
關磊,刀子嘴豆腐心,但做事果敢,面對可能超出射程的敵機,也敢大膽開炮。張飛,小心謹慎,看起來唯唯諾諾,但就是他,拖著殘破的身軀,打下了那架敵機,讓戰友們瞑目。
張飛和關磊這對歡喜冤家,表面上爭搶「立功」的炮位,實際上都想把更大的生還機會讓給對方。只有看到他們的羈絆,張飛最後孤身開炮的背影才更加讓人動容。
高福來(鄧超飾)、劉浩(李九霄飾)&閆瑞(魏晨飾),步兵連和工兵連的代表。
當他們的渡江支援前線的隊伍變成了工兵連「預備役」,可能要最後一個渡江時,一心想要建功立業、上陣殺敵,為兄弟帶回獎章的劉浩,遺憾和委屈溢於言表,甚至和高連長用方言「互懟」。但是,他們都明白這座橋的重要性,明白軍令如山。
劉浩帶著通訊員到山頭做信息中轉,高福來帶著兄弟到金剛川邊加入修橋的工作。任務不同,但目標都是為了勝利。
劉浩和高福來的方言拌嘴有些好笑,高福來接下任務時的猶豫與劉浩的委屈也讓我們心疼,劉浩內心情緒的變化更是讓人尊重。鏡頭對準了人物,我們才能看到他們的內心。
Hill,美軍的代表。1950年代,中國軍隊在美軍眼裡,還是用土槍土炮的「雜牌軍」。但在「對手」這一章裡,郭帆用美軍Hill與高炮班士兵們的對抗,描摹出了美國軍人的觀念轉變——中國軍人,是可敬的對手。
不僅如此,Hill作為中國軍隊的敵人,也並沒有因此而變成一個臉譜化的壞人。他也是一個捨生忘死的忠誠士兵,也會因戰友的逝世而悲憤。因立場不同而你死我活,戰爭就是這樣殘酷。
02
大場面悲壯 小場面動人
37米長的橋,日夜之間,七炸七修。在美軍的眼裡,這簡直就是奇蹟。但奇蹟的背後,是工兵連用血肉之軀,頂著炮火修補的頑強;是高炮班用僅有的兩個炮位,對抗眾多空中力量的堅韌;是步兵連飛速通過,衝向金城的信念。
《金剛川》拍攝了無數悲壯的大場面。
水中數枚延時炸彈引爆,橋面損毀、火光四起、水注飛濺,過橋的戰士們傷亡慘重。
喀秋莎遠程打擊美軍基地,雖然如煙花般一閃而過,但也給了志願軍莫大的鼓舞。
Hill駕駛著戰鬥機衝向高炮班,打光了炮彈的高福來被炸成碎片,但他是站著犧牲的。
轟炸機投下燃燒彈,燒焦的氣味充斥金剛川,無數人的生命凝固在了那一刻。
來不及搶修,便用血肉之軀築成橋梁,眾志成城,莫過於此。
……
在悲壯的大場面之外,更令人動容的是細細碎碎的小場面。
張飛和關磊,是小細節最多的兩人。
關磊因戰場上抽菸,從連長被貶為排長。張飛偷偷把他的菸草罐子拿走,用自己笨拙的方式避免這個上司再犯錯誤。
關磊犧牲後,張飛握著菸草罐子發了一陣呆。原本要給閆瑞一整罐菸草的張飛,又將罐子拿了回來護在胸口,只捏出一點點給閆瑞捲菸。
夜間萬籟俱寂,聽力卓越的張飛意識到不對勁,在玉米地中驚慌失措地吹響哨聲,衝向自己的炮位。關磊聽到哨聲,沒有絲毫猶豫,對戰友的充分信任讓他也立馬進入警戒狀態。
張飛被關磊「轟到」隱蔽炮位上,戰友遞給他一根熱騰騰的烤玉米。他用布細緻地包好,又交給了高福來。炮臺上的關磊,沒有矯情地推讓,收下了這份關心。
關磊的炮位暴露,遭到敵軍襲擊,全員犧牲。張飛看到眼前的場景,踉踉蹌蹌地走向另一個炮位,天上划過一簇一簇的喀秋莎,太悲壯、太心酸。
關磊犧牲,張飛親自為他下葬。以炮彈為碑,以菸草為香,送親愛的戰友最後一程。
除了他們,其他人物也都因細節的描摹而有血有肉。
燃燒彈過後,雙眼模糊的小胡跌跌撞撞地走到橋上,萬籟俱寂,一片焦灰。鏡頭裡,是扛著木頭絕不倒下的劉浩,是堅守這座橋的閆瑞,是無數捨身就義的英魂。
但灰色並沒有持續太久,小胡的背後,依然是前僕後繼衝上這座橋的戰士們,隨著他們的出現,畫面又有了亮色。
我們既看到了宏大敘事,知曉戰爭過程。我們也看到了搏命的小人物,體會到「執子之手」的深厚戰友情誼。
03
風格統一 收放自如
雖然《金剛川》由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協作拍攝,但在保留個人特色的同時,整體風格極為統一。儘管只有短短三個月的拍攝時間,但服化道與後期上該下的功夫和心思,一點都沒有遺漏。
管虎負責炮兵張飛、關班長、和工兵連長閆瑞的故事線。在這一部分裡,人物之間的相處是最大的看點。無論是大大咧咧有些痞氣的關磊,還是唯唯諾諾但心思細膩的張飛,亦或是堅守橋梁,不願讓任何一個士兵冒險鳧水過江的閆瑞,都鮮活生動,富有個性。
郭帆負責的是美軍Hill的故事線。這條線裡,以飛行員的視角來俯瞰整場戰局,特效最多,場面也最為激烈。尤其是Hill與關磊決戰的一幕,向下俯衝的場面與《決戰中途島》極為相像。但郭帆也並非只突出場面,而是加入了Hill與美軍其他人的交流,塑造了一個「牛仔」的形象,這也是一個無懼死亡的軍人。
路陽則主要講述士兵劉浩和上級高福來以及步兵連在樹林、高丘和金剛川中的行動。著重突出了劉浩作為戰場新兵的情緒變化。從不滿足修橋的任務,到最終獨自一人扛起木料,戰場無小事,每一個任務都有意義、每一個士兵都不可或缺。
儘管三位導演的風格有著差異,但通過服化道的調控、敘事節奏的調節,使得整部片子風格十分統一。
《金剛川》也用了很多空鏡頭來轉場,既作為情緒高點的緩衝,也是影片意蘊的補充方式。
在前三個篇章內,陰霾籠罩整個天空,密林漆黑一團,高丘上一樹獨立,分辨不出具體時間,不知道這是炮灰前的寧靜還是戰爭後的殘喘,悲愴、蒼涼之色盡顯無疑。
但最後一章節內,同樣的視角。陽光照破陰霾,灑在「生命之橋」上,既是慶祝戰爭勝利,也是歌頌偉大的戰士,更是對和平的嚮往。
《金剛川》向我們證明了,拼盤式的獻禮片也可以用工業化的方式拍得很統一。不再是每個導演講一個故事,而是互相補充,完成一部意蘊豐富、角度多樣的片子。
我們不會停下前行的腳步,但我們也不會忘記走過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