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8日,川渝生態氣候資源品牌發展大會在成都落下帷幕,四川省氣象局與重慶市氣象局開啟攜手挖掘兩地氣候資源、助力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新徵程。
川渝兩地地理同域、山水相連,聚合了豐富而獨特的生態氣候資源。近年來,兩地氣象部門大力促進優質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的道路上,用氣象服務留下了生動印記。
2020年川渝生態氣候資源品牌發展大會會場
打造全域旅遊「氣候新名片」
「過去遊客來逛一圈就走了,現在房間基本都住滿了,服務要跟上。」在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石海鎮的一家民宿裡,老闆張惠華反覆叮囑員工。
自從去年興文縣獲得「中國天然氧吧」稱號,來度假康養的遊客數量增多,停留的時間也變長了。重慶最大的一片「肺葉」酉陽縣,獲評「中國氣候旅遊縣」後,躋身重慶旅遊關注度排行榜前五,遊客數同樣呈現逐年上漲趨勢。「中國天然氧吧」這一氣候品牌帶給興文縣、酉陽縣的變化,是川渝氣象部門挖掘利用優質氣候資源,幫助當地打造全域旅遊「新名片」的縮影。
興文美景
巴蜀地形地貌複雜多樣,既造就了森林佛光、日照金山、縹緲雲海等氣象景觀,又孕育出適宜休閒養生的優質氣候條件。如何讓社會認可這一氣候資源高地,把氣候資源優勢轉化為良好效益,需要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縹緲雲海(西嶺雪山雲海)
2018年,四川省氣象局和重慶市氣象局加快開展氣候旅遊資源評估的步伐。目前,川渝兩地共有16個縣和風景區成功申創「中國天然氧吧」,並立足各鄉鎮氣候背景,開展「四川生態氣候標誌」和「重慶市氣候宜居宜遊鄉村」兩大省級推薦認定活動,讓川渝大山深處的好地方匯聚了人氣,把優質空氣變成了促進發展的「財氣」。
為充分聚合氣候品牌力量,發揮「1+1>2」的疊加效應,發展大會啟動了「氧在川渝 共建共享天然氧吧」和「遊在川渝 共樂共享魅力鄉鎮」兩項活動,把氣候寶地「串珠成鏈」,進一步提升川渝全域旅遊吸引力。
讓農產品擁有「氣候身份證」
「大家都說蒙頂山茶好,但為啥好,我也給不出像樣的解釋。」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馬嶺鎮茶農劉大爺一直苦惱的問題,在今年5月蒙頂山茶通過「中國氣候好產品」評審後得以解決。「現在用手機掃一下就明白了。」劉大爺指著茶葉上「中國氣候好產品」的標誌和生長期二維碼說。
蒙頂山茶獲評「中國氣候好產品」授牌現場
名山茶農
通過氣候品質認證,為農產品「溯源」,使其攜帶「身份證」走向市場,是川渝氣象部門在農業服務領域進一步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的有益實踐。重慶巫山縣盛產的脆李在授牌「中國氣候好產品」後,知名度快速提升。2019年,全縣已種植脆李23.5萬畝,產值達8.3億元。有了品質認證,村民腰包鼓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巫山脆李
為農產品爭得「面子」的背後,是川渝氣象人紮實做好為農服務的「裡子」。許多農產品在精細化氣象服務的助力下,實現基地生態化、產業集聚化發展,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致富果。
讓遊客到川渝「耍起來」有了抓手後,兩地氣象局提出「食在川渝」計劃,擬依託川渝各地氣象影視中心資源,動員主播藉助抖音等平臺,從氣候角度講解優質農產品的成長環境,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助銷,實現氣象服務從線下走到線上,給農產品助陣添人氣。
深度融入賦能雙城經濟圈
今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兩地氣象部門深度融入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藍圖就此打開。四川省氣象局與重慶市氣象局籤訂合作協議,兩地氣象服務中心共同推進旅遊景區特殊氣象景觀智能化監測,開展旅遊氣象指數預報方法研究,建設川渝生態氣候資源大資料庫實現兩地共享,一系列精細措施讓氣象元素更好地催生川渝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
5月8日,四川省氣象局與重慶市氣象局籤訂合作協議
對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定位,雙方將重點推進川渝地區旅遊、農業、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的評估和利用,提升氣候資源向產業資源轉化的基礎能力;發揮氣候資源紐帶作用,帶動教育、醫療、農業等周邊產業簇群集聚發展,充分釋放氣象紅利;聯合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守護川渝兩地良好生態基底,為川渝經濟和社會發展增添新動能。
推 薦 閱 讀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原標題:《為川渝雙城經濟圈,亮出氣候好名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