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懸案,比謊言更複雜的人心

2021-01-07 釋卷遐思

一樁兇殺案,三人認罪,七段供詞,謊言和事實交織,真相百年無解,這就是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

這個故事被黑澤明改編成電影《羅生門》,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直到今天,人們依然樂此不疲的討論這起羅生門事件 ,尋找著真相。

01 百年未解的懸案

這樁案子很簡單:強盜引誘武士和妻子到竹林中,強盜玷汙了妻子,武士被人殺死,妻子逃走。

讀者以審判官視角,要做的就是從幾個人的供詞中找出殺害武士的兇手。

但稀奇的是:強盜、妻子、武士都承認自己是兇手。

強盜說,他把夫妻二人引誘到竹林中,玷汙妻子後,武士被自己殺掉,而女人趁機逃走了。

一般來說強盜都自首了,案件就該破了吧?

可是芥川龍之介不一般之處,正在於他的懷疑精神,他引導我們問:事情真的如此嗎?

於是,我們看到另一邊,妻子真砂逃到清水寺,面對佛像慚悔說,她被玷汙後,看到丈夫眼中的冷漠、鄙視。她受不了這等恥辱,便殺了武士,自己卻不敢自殺。

看到這,我們會想:也許強盜知道自己被抓必死,隨口亂謅。這麼看,妻子說的就是真相吧!

然而,作者芥川龍之介繼續逼問:事實真的如此嗎?便抓出武士的鬼魂出來問。

武士借巫婆的口說,他看見妻子被玷汙後,妻子竟然要求強盜殺掉自己。於是,武士絕望的自殺了。

我們很想相信武士的說法,畢竟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何況這人已經死了。但被判死刑的強盜、慚悔的妻子、死去的武士,這三個人誰不是人到末路?他們誰的話不可信呢?

可他們的說辭卻互相矛盾。那麼,真相是什麼?

02 動機後的真相

要尋求真相,我們就要看到他們敘事背後的動機。

強盜說他引誘武士來到竹林以便偷襲,他一再強調武士「利慾薰心」。他多次提到女人長得標誌,他說「看見女人如烈火般的眸子,決定天打雷劈也要娶她」。他其實是想告訴人們:女人勾引我,所以我動了殺心。

後來強盜自稱和武士大戰二十三回合,武士死在了自己的大刀之下。他其實想強調他的武功高強。

強盜的意思是:錯在武士利慾薰心,錯在女人太美,而我是一名武藝高強的強盜。

妻子真砂說,她被玷汙後,看到丈夫「閃爍在眼睛裡的,既不是憤怒也不是悲哀——只是蔑視我的冷冰冰的光呀!」,於是,她搖搖晃晃的站起來,幾乎做夢般把小刀戳進了丈夫胸口。妻子的話突出了她的貞潔和柔弱。

妻子的意思是:都怪他們的侮辱,我要維護我的貞潔,不得已殺人。

武士說,他看到妻子坐在落葉上,專心聽強盜的話,還「心蕩神馳的」仰起美麗的臉龐,連自己都未曾見過妻子這番美麗的樣子。因為妻子的背叛,他用小刀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他把責任歸咎到妻子身上,對自己身為武士,眼睜睜看著妻子被凌辱,這樣的無能隻字未提。

他們每句話都真假參半,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把責任都推給別人,著力美化自己的形象。

他們的謊話說的天衣無縫,真情又自然。

因為這來自人的本性——利己主義。

像不像犯了錯的我們?

當老闆責問,或是同事詢問,我們的訴苦中全是藉口和理由:都是他人的過錯,自己永遠是委屈的受害者。

但自己一點錯都沒有嗎?

電影《寄生蟲》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被開除的原管家冒雨回來給地下室的丈夫送吃的,被現在的管家忠淑發現。

原管家跪下來求忠淑幫幫他們,因為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外面討債的人和無家可歸,被告發後,還可能被捕入獄。

而同樣處境的,寄生在富人家的忠淑卻屢次拿起手機威脅要向女主人告發。

此時,劇情反轉,忠淑一家人摔倒跌進地下室,被原管家發現。於是,跪地求饒的原管家,立刻趾高氣昂地命令所有人跪下,並揚言把主角一家的照片發給女主人。

明明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為何自相殘殺,為什麼不能給對方一條活路?

記得生物課上的草履蟲實驗,左右兩邊的培養液裡分別有大量單細胞生物草履蟲。老師在左邊培養液裡滴入一滴鹽,用顯微鏡能看到,草履蟲紛紛向右邊培養液逃竄。老師說這叫生物趨利避害的應激性。

你看,電影中的這兩家人像不像這些蟲子?他們寄生在富人家,為生存苦苦掙扎,一旦面臨極端處境,趨利避害的應激性就被激發出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所以他們選擇:犧牲他人,保全自己。

本性中的利己性一直潛伏在心底,一觸即發。

在小說《竹林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證人——砍柴的樵夫,他與當事人互不相干,沒有糾葛,又是第一發現人,他的供詞或許可以看出真相。

然而,面對詢問時,他卻語焉不詳的描述致命的傷口,令我們不知道武士是大刀所傷還是小刀所傷。

黑澤明在電影中認為是樵夫偷走了小刀,所以他隱瞞實情。而這處隱瞞為這樁案子製造了一處空白,這一處空白為三個當事人的謊言提供了發揮空間。

我們也就永遠沒有機會知道武士、妻子、強盜誰在說謊。

真相被掩埋在各自的私慾下。這,我想就是作者讓我們看到的真相。

03日本的恥感文化

小說也有一處讓人百思不解的地方——他們三個人為何搶著認罪?正常情況下,說謊不應該用在推脫罪責時嗎?

更深層的原因出在文化上,魯思·本尼迪克特在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菊與刀》中提到,西方具有一種「罪感文化」,西方人的罪惡感來自內心,他們認為只要禱告和懺悔就能解脫出來。

而日本人具有一種「恥感文化」,羞恥感來自於外界的評價,他們更看重自己的名譽,對失敗異常敏感。

本尼迪克特說:「說日本人非常重視自己的過錯,不如說他們更重視過錯可能帶來的恥辱。」

要讓他們接受失敗和恥辱,還不如選擇自殺。《菊與刀》中寫到:「日本人非常尊重自殺,並覺得自殺完全能夠做到光榮和有意義。」

武士在日本人心中往往是高大勇猛,機智而堅韌的。而《竹林中》的武士卻是無能的,他竟然被強盜引誘,懦弱的看著妻子被侮辱。對他來說,被強盜殺死或者被女人殺死都是一種恥辱,所以他只能聲稱自殺來維護名譽。

對強盜而言,殺人不算什麼,唯有正當的殺掉武士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並且殺掉一名武士這件事足以讓自己流芳千古,所以他認罪,還對死去的武士表現出尊敬和認同,他說「我對他這一點還是佩服的。因為他是天下唯一和我交手到二十回合以上的。」

對妻子而言,失去名節、被丈夫蔑視便是無法忍受的恥辱,為了維護名譽,她的選擇是殺死丈夫後自殺,雖然她不敢自殺,但聲稱殺死丈夫也能證明自己自殺的決心。

真正優秀的小說,重要的不是內容,而是賦予讀者思考和參與到作品中的自由。其實,真相併不重要,我們在《竹林中》對人性的種種探討,以及窺視到的日本文化,更有價值和意義。

相關焦點

  • 《竹林中》:在撲朔迷離中尋找真相,比真相更複雜的卻是人心
    這幾天,關於疫情的新聞很多,我也很詫異於如今造假的便利性,一張藏頭藏尾的微信截圖,就能在人群中吸引一大群人,哪怕是紛紛闢謠之後,我們都依然半信半疑。信息發達的時代,可能我們的真實,越來越難追覓。我們今天,也就不妨,當一回偵探。找一找那些隱藏的真實。故事情節取自《竹林中》,芥川龍之介的名篇。
  • 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人心複雜真相難尋,我們該如何應對?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代表短篇小說《竹林中》,收錄於小說集《羅生門》,是一篇極有意思的小說。 《竹林中》中,講述了武士金澤武弘死亡,七個供述人的供述,結局開放,留給讀者自行去衍生想像。
  • 未解之謎——日本五大未解懸案合集
    ——中國現代四大懸案未解之謎——警局不會公開的那些詭異案件未解之謎——重慶紅衣男孩死亡事件點擊連結直達收聽未解之謎——日本懸案:三億日元搶劫事件未解之謎——日本懸案:世田谷區滅門事件未解之謎——日本懸案:陷入羅生門的智障人被害案
  • 《羅生門|竹林中》:軟弱何在,謊言就何在!
    01如果非要講一講電影《羅生門》和小說《竹林中》,還得分開來講。它們的結局不一樣,留給我們的思考也不一樣。不管是小說,還是改編自小說的電影,都是為數不多的好作品。好的作品,總是能反應人性。但本次的主線是《羅生門》這部影片。02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
  • 九大世界未解懸案改編的懸疑驚悚電影
    這類根據未解懸案改編的電影,鯉魚非常喜歡看,比如華城連環殺人案改編的《殺人回憶》,即是讓我重新審視韓國電影的一部。《殺人回憶》我看過好幾遍,從來沒有想過這案子後來真的能破。新聞最早說韓國警方已經確定了兇手身份,但是在爭論是不是對媒體公布。這還有毛要爭論,即使追訴期已過不能在法律框架審判兇手,把真兇公布出來至少對於被害人及其家屬來說,是塵埃落定的一個交代。
  •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23年後,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選取芥川龍之介的兩部知名短篇小說《竹林中》與《羅生門》,進行雜糅改編,以小說《羅生門》中的場地與故事背景,講述了《竹林中》的一樁撲朔迷離的殺人案件,構建自己享譽世界的電影《
  • 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一個靠謊言編織起來的世界
    讀書第十期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一個靠謊言編織起來的世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想過,在一篇被認為是「詳實」的網絡推文中,裡面有多少是真實的內容,有多少是作者編造的話語?或者說,你在讀一篇史料的時候,你會認為裡面有多少是真實發生的情況,又有多少是記錄者故意編造的所謂的「事實」?
  • 《未解之謎》中播出的這起懸案,卻為節目記者惹來了殺身之禍
    而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帶你回到1990年,回顧當年老版《未解之謎》中,一起差點將殺身之禍引向節目記者的未解懸案——「查爾斯·C·摩根謀殺案」。此次第二輯的重啟版《未解之謎》將由《海嘯靈異事件》、《被偷走的孩子》、《湖中女子》、《華盛頓特區內部人士謀殺案》、《奧斯陸死亡事件》、《死刑逃犯》這六個事件組成。與第一輯中的六個事件相比,第二輯《未解之謎》在題材選擇上符合了節目的一貫調性,關注的未解懸案中只有一個事件包含靈異要素,更多的還是關注於現實題材、苦於線索中斷而無法偵破的案件。
  • 膽小別看,這十部電影都是未解懸案
    那就是根據懸案改編的電影。至今,有的都沒解開。下面,和叔一起看一些,都有哪些電影在列。1黑色大麗花1947年1月15號,美國演員伊莉莎白·安·肖特的屍體被發現在諾丁頓大街。屍體從腰部切斷,全身血液被排乾,嘴角有個大裂口。至今未破。
  • 《未解之謎》記載離奇懸案!男子被殺前留神秘字條?電影密碼藏驚天...
    經典紀錄片系列《未解之謎》(Unsolved Mysteries)是一部自 1987 年開始播出的節目,至今已經有 15 季,並記錄了超過 1000 個世界各地的離奇懸案及超自然事件。相隔多年節目以全新敘事手法拍攝新一季,讓觀眾跟隨案件人物的心路歷程,獲得身歷其境的感覺。
  • 「比真相更可怕的是人性」——讀《竹林中》有感
    更有深一層意思是,芥川不只是改寫故事,而是藉助古典中的歷史素材,闡釋近代的問題。在故事背後明顯地滲透著作者的人生感悟。可以認為歷史題材對於芥川只是「衣裳」,只是傾訴對世事所感的載體。人性軟弱但又不能直面自身,往往由各種各樣的謊言來捏造自身形象,以尋求自我認同和他人的認同。這種對人性的闡述在芥川的小說中比比皆是。 三、他人解讀——為什麼文章會顯得混亂?
  • 《未解之謎》記載離奇懸案!男子被殺前留神秘字條?電影密碼藏驚天陰謀?
    經典紀錄片系列《未解之謎》(Unsolved Mysteries)是一部自 1987 年開始播出的節目,至今已經有 15 季,並記錄了超過
  • 歷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謎和未破懸案?
    一戰期間,英軍800名士兵在進攻土耳其的途中神秘失蹤,整個過程堪稱「詭異」,成為至今未破的一贓懸案。該事件發生於1915年8月28日,當時同為協約國的英國與紐西蘭組成聯軍總共822人從海上成功登陸土耳其,並駐紮在土耳其沿海周邊地區。
  • 《未解之謎》第二季
    近日,由《怪奇物語》團隊打造,Netflix版「走近科學」懸疑紀錄片《未解之謎》第二季公布中字預告。影片於2020年10月19日播出。
  • 《殺人回憶》破案了,可這9部真實懸案電影仍是未解之謎
    在漫長的電影發展史中,很多影片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有時反倒比故事更加驚險懸疑,下面9部影片全部改編自真人真事,《殺人回憶》破案了,可這些案件至今仍是未解之謎......NO.8推薦:改編自韓國三大懸案之一,青龍獎最佳影片提名,警方在此案中投入高達十萬以上警力,可惜最終失之交臂。
  • 全球未解懸案系列之十:韓國李炯浩誘拐事件
    因此案犯罪手法之縝密,出動警力之多,影響之大,卻一直未被偵破,被韓國媒體冠以「韓國三大懸案」之稱,另外兩件懸案分別是全球未解懸案系列之一:青蛙少年失蹤事件(孩子們)全球未解懸案系列之二:華城連環殺人案(殺人回憶)這兩起案件,先前已經寫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查看。
  • 未解的明朝歷史懸案:建文帝到底有沒有死在靖難之役中?
    諸王中,燕王朱棣勢力最大,他擔心自己被廢,於是以討伐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謀反,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議不斷的歷史懸案。有人說建文帝的一個太監穿了他的衣裳投身火海,做了他的替死鬼,而他自己趁機逃走了;有人說建文帝削髮出家,藏進了某個寺院中;還有人說他從地道中逃走了,而且出走後故意放了大火。更有人發揮了這些說法:建文帝流落民間後,去了雲南,住在山中。
  •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那些未解的重大懸案,兇殘的令人髮指
    世界有無數未解的、傳播廣泛的重大刑事案件,這些案件不是作案手法極其兇殘,就是牽扯的範圍十分寬廣,今天小編帶您了解一下韓國的一起著名的未解懸案。 第一次發現屍體的溝渠1987年1月10日,18歲女學生洪真英於晚上8:50分放學與朋友分開後獨自乘坐巴士,之後為行蹤不明,隔日被發現遺體在田地中。
  • 世界十大未解懸案改編電影!真相到底是什麼?
    特別是那些一直未能解決的懸案,更是讓人心悸。今天一起來盤點下看有哪些?病態的社會裡有太美的夢有時是危險的,她的死像是一記響亮耳光,打在偽善社會的臉上,而兇手至今不知所蹤像一個隱喻,告訴人們正義可能比罪惡更脆弱不堪。
  • 《孩子們》:一部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韓國電影,懸案至今未解
    據說片中講述的案件是韓國的未解懸案之一。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韓國大邱,在城西小學上學的五個孩子相約一起出門玩耍。由於當時是在韓國選舉的時期,家長們口頭上囑託了他們幾句要注意安全,就讓幾個孩子出門了。誰都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成了孩子們與家長的最後一句話。孩子們商量著去山上捉青蛙,就這樣五人搭著夥上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