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真相更可怕的是人性」——讀《竹林中》有感

2021-02-10 時雨飛廉

                   《竹林中》

該小說表現了人生真相的難以把握和作者懷疑主義的人生觀。 

一、關於作者

 

        芥川龍之介,日本小說家。 代表作《羅生門》《竹林中》《鼻子》《偷盜》《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橘子》《一塊地》及《秋》等。

       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8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                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期間與久米正雄、菊池寬等先後兩次復刊《新思潮》,使文學新潮流進入文壇。其間,芥川發表短篇小說《羅生門》、《鼻》、《芋粥》、《手帕》,確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學畢業後,曾在橫須賀海軍機關學校任教,旋辭職。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職,但並不上班。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中國旅行,先後遊覽上海、杭州、蘇州、南京、蕪湖、漢口、洞庭湖、長沙、鄭州、洛陽、龍門、北京等地,回國後發表《上海遊記》和《江南遊記》等。

        1917年~1923年,龍之介所寫短篇小說先後六次結集出版,分別以《羅生門》《菸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和《春服》6個短篇為書名。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同年7月24日由於健康和思想情緒上的原因,服安眠藥自殺,享年35歲。

 

人物評價:

        芥川龍之介的的文學可以看作是大正期小市民知識階層的良心、感覺、神經、趣味等經提純而獲得的結晶。他的創作是他學識與才華的化身。不應把芥川只當成是改寫的作家。其中有些寶貴的東西,如不被芥川發現或許將永眠地下」。他讚頌芥川的這種發現,是天賦所賜。更有深一層意思是,芥川不只是改寫故事,而是藉助古典中的歷史素材,闡釋近代的問題。在故事背後明顯地滲透著作者的人生感悟。可以認為歷史題材對於芥川只是「衣裳」,只是傾訴對世事所感的載體。(日本文學評論家吉田精一)

 

二、個人解讀

         該故事講述了一個武士帶著妻子真砂在前往若狹的途中,遭遇大盜多襄丸後,武士被縛,武士之妻真砂被大盜凌辱。事件結果:武士死去,多襄丸被抓,真砂逃到清水寺。故事以在公堂上審訊相關證人和犯人為主要背景展開。

 


《竹林中》是由幾段供詞組成的,全文脈絡並按照時間順序來完成而是採用倒序的手法,從開頭起就不斷引發著讀者的思考:到底是誰殺死了武士?這使整篇小說變得撲朔迷離了起來。該懸疑小說採用獨特的敘事視角和形式,使整個案件形成一個敘事的迷宮。奇怪的是武士說自己是自殺,而多襄丸和真砂又各自承認自己殺了武士,單獨來看,他們的話都可以自圓其說,然而又相互矛盾。因此,毫無疑問的是,他們三人都撒了謊,而他們的動機都離不開一個詞:私心。

我們先來看看,強盜多襄丸、武士的妻子真砂,以及武士的亡靈口中,他們所謂的真相:

強盜多襄丸:人是我殺的。我強暴了那女人,但我沒想殺男人,是女人說,誰贏了就跟誰,我放開綁著他的繩子,跟他鬥了二十三個回合後將他殺死。

武士的妻子真砂:人是我殺的。多襄丸強暴了我,我以為丈夫會憐惜我、心很痛,可丈夫在我遭到強暴後卻露出鄙夷和厭惡的眼神。我無顏活在世上,準備先殺了丈夫,再了斷自己。可在殺死丈夫我,我沒有了斷自己的勇氣。

武士(通過通靈的女巫,借亡靈之口傳達):我是自殺的。因為看著強盜強暴我妻子後,我妻子竟對那強盜心迷神醉,她讓強盜殺了我,然後她就跟強盜走。絕望的我最後選擇了自殺。

從他們的陳述中可以讀出,他們撒謊都是為了維護自己以及自己在意的東西:

強盜多襄丸在意的是虛榮。在他的陳述中,他毫不掩飾自己是被真砂的美色所吸引,進而起了淫邪之心,然後騙他們夫妻進了竹林中。他也沒有隱瞞自己強暴了真砂。但他在描述中,卻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負責任的、勇武的男人。比如他說,他要娶真砂為妻,他要放開被他綁在樹上的武士,堂堂正正和武士決鬥來贏得這個女人。一個做盡壞事的人,此刻,卻把自己樹立成一個高大偉岸的形象。

武士在意的是武士道精神。作為日本武士來說,武士道精神可以說是他們尊崇的信仰。武士道包括這幾個方面: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然而作為一個武士來說,他卻輸給了一個臭名昭著的強盜,這如果被世人所知,對他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恥辱。所以他的亡靈說了謊,他用自殺,來挽回自己的名譽和尊嚴,並且把妻子描述成一個水性楊花的女人,把所有的罪都算在妻子頭上。

真砂在意的是:貞節。在當時的社會,貞節就是女性最寶貴的東西。他被強盜欺辱,又被丈夫嫌棄,她想通過死來表現自己對「貞節」的持守。所以她撒謊先殺了丈夫,再殺自己。至於為什麼真砂挑起兩個男人的決鬥,或許是因為她無法忍受自己心愛的丈夫,在自己遭遇侮辱後,竟然是鄙夷的態度,她或許甚至希望,這兩男人在決鬥中都能死去。因為她無法殺害傷害她的強盜多襄丸,而她此刻又痛恨自己的丈夫。

《竹林中》的故事其實並不是為了得到整件事情的真相,而是在思考如何定義及理解真相,是在剖析「利己主義」以揭露人性的陰暗面。在作者的筆下,每個人的片面之詞都是不可信的,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判斷來查明,這其實也在剖析「利己主義」的同時,引申出了「懷疑主義」——表現為對他人不信任,對於外界總是採取譏諷,冷眼旁觀的態度,帶有負面的厭世情緒。這樣的思想也來源於芥川龍之介親身經歷後的感悟。

人性軟弱但又不能直面自身,往往由各種各樣的謊言來捏造自身形象,以尋求自我認同和他人的認同。這種對人性的闡述在芥川的小說中比比皆是。

 

三、他人解讀——為什麼文章會顯得混亂?

       1.這部作品讓讀者感覺亂,那才是正常的。

      因為作品的主題本身就是想讓讀者感覺到世界的混亂而不可確定,真相是什麼,永遠難以確定;真理是不可知的,真相總是被歪曲。

2.作品的內容,就是要通過對同一事件,由不同的人來敘述,就有不同關鍵細節,這樣才展現了作品真相不可確定的主題。

3.其實分析多襄丸、真砂、武弘的敘述動機後,我們可以發現支配他們這麼做的根源是同一的,即人性中的某種陰暗。這種陰暗可以理解為類似於利己主義的私慾,也可以說是那種不敢直面自身的虛偽。正因為這種利己的私慾,他們不擇手段地為自己粉飾,以種種謊言來掩蓋真相,用自己的敘述來解構他人的敘述,以求確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滿足某種不可告人的欲望。正是人性中的這種陰暗遮蔽了命案的真相,構成了《竹林中》的重重迷霧。

作者在這裡想告訴我們的不再是什麼撲朔迷離的故事,而是導致這種撲朔迷離的背後根源———人性的陰暗面及其不可信任性。

敘事的不確定性,往往是現代小說家對小說藝術的一種自覺追求。芥川龍之介也不例外。在他的小說中,有不少都表現出敘事的不確定,例如早期的《秋山圖》、後期的《水虎》等。而《竹林中》顯然是將這種不確定敘事發揮到極致,並使之成為這篇小說最突出的藝術特點。這種不確定的敘事一方面能夠引起讀者的良久回味,延長審美時間,讓人覺得意味深長;同時,這種不確定性又常常能讓我們從中發掘出豐富而深刻的蘊藉。(來源:知乎)

      《竹林中》被日本導演黑澤明改編為電影《羅生門》,並在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後人多用「羅生門」一詞來形容這種無解的迷局。

相關焦點

  • 《竹林中》:看不到真相卻看透人性,悲劇釀造者遠比其本質更可憎
    雖然篇幅簡短,但故事情節卻毫不簡單,讓讀者在品讀過程中,不時會感到龍之介筆下所透出的疑慮和諷刺。而在那個錯綜複雜,不知誰說的是真相的案件審問過程中,卻時時袒露人性中的貪婪、懦弱與自私。開頭便由相關證人之一的砍柴人,講述了他在山後的竹林裡發現了一具屍體,而這具屍體就是上文提到的被殺武士的屍體。那武士為什麼要來到竹林中?到了竹林又為什麼被殺?在他死前又發生了什麼?這一系列的疑問在砍柴人說完最後一段話後而心生重重疑慮。在一棵杉樹的樹幹下,掉落著一根繩子。除了一根繩子之外,還有一把木梳。
  • 《竹林中》:在撲朔迷離中尋找真相,比真相更複雜的卻是人心
    這幾天,關於疫情的新聞很多,我也很詫異於如今造假的便利性,一張藏頭藏尾的微信截圖,就能在人群中吸引一大群人,哪怕是紛紛闢謠之後,我們都依然半信半疑。信息發達的時代,可能我們的真實,越來越難追覓。我們今天,也就不妨,當一回偵探。找一找那些隱藏的真實。故事情節取自《竹林中》,芥川龍之介的名篇。
  • 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人心複雜真相難尋,我們該如何應對?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代表短篇小說《竹林中》,收錄於小說集《羅生門》,是一篇極有意思的小說。 《竹林中》中,講述了武士金澤武弘死亡,七個供述人的供述,結局開放,留給讀者自行去衍生想像。
  • 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相,只有各人眼中的真相
    很多人不知道,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其實是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而非其同名小說。與電影不同,原著裡並沒有安排一個知道真相的人,它有且只有七個第一人稱敘述者。小說採用多人敘述的方式,對一個案件進行多次重複的敘述。但小說中常有的「上帝視角」消失了,只有一個沒有出現在文本,卻又確實存在的「審判者」角色。
  • 從《怨靈纏身》看人性——觀電影《怨靈纏身》有感
    這種小人物只要有持強凌弱的機會就不會放過,是人類社會裡的「惡鬼」,人性裡邪惡佔領太多。影片裡有兩個鏡頭也暗示正直善良的不可侵犯,————「瘋子」兩次被「怨靈」抓住胳膊,「怨靈」自身烈火焚燒,「瘋子」除了害怕身體無恙,應該說,故事雖是驚恐,人性的善良湧動不息,保持正直避免傷害。
  • 《竹林中》:看不清真相,得不到答案,卻能在迷霧中獲取啟示
    《竹林中》,七個人證詞看似真實,卻讓真相撲朔迷離《竹林中》這篇作品由七個人的供詞構成,分別為最先發現武士屍體的樵夫,途中偶遇武士夫婦的行腳僧,碰巧抓到大盜多襄丸的捕快,武士妻子的母親,以及三個當事人大盜多襄丸、在清水寺懺悔的武士妻子和借巫女之口還魂的武士。
  • 竹林中的面子
    又讀了芥川的短文《竹林中》,而 「又」 的最主要原因大概就是文章短。
  • 《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懸案,比謊言更複雜的人心
    一樁兇殺案,三人認罪,七段供詞,謊言和事實交織,真相百年無解,這就是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這個故事被黑澤明改編成電影《羅生門》,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直到今天,人們依然樂此不疲的討論這起羅生門事件 ,尋找著真相。01 百年未解的懸案這樁案子很簡單:強盜引誘武士和妻子到竹林中,強盜玷汙了妻子,武士被人殺死,妻子逃走。
  • 當你看不清人性時,就讀一讀芥川龍之介的小說
    在小說中,這個城門已是十分破敗,成了無名屍體的棄置地,氣氛陰森恐怖。傍晚時分,一個不久前剛被主人解僱的下級武士為了避雨,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無處可去,而不得不在此停留。在這樣的環境中,再想到自身的境遇,這個武士自然就對未來充滿了憂慮。為了活命,他覺得只能不擇手段了,但內心總是過不了「若是不擇手段」這個關,善惡正在僵持。
  • 讀《與朱元思書》有感
    7班:施宇晴、侯宇婕、林君涵;8班:葉瑞恬、邱培茵、王垚集、王曉彤)讀《與朱元思書》有感初二(7)班施宇晴你筆下的水,很美不同於江流那種豪放而自由的美她的美,是那種窈窕佳人的婉約美她靜靜地端坐在閨房之中靜默著,沉思著靜得像一幅絕世佳作我想,你一定是愛她的純潔美
  • 整本書閱讀 | 芥川龍之介《竹林中》評點
    這裡暗示樵夫撿走了真砂那把貴重的匕首,藉此表現「人性的自私」的主題。電影中將樵夫設計為強盜殺人的現場目擊者,作為「真相版」放在最後一個敘述者,堪稱神來之筆,這是對原作最為大膽的改編之處,幾乎完全顛覆了原作中真相不可知論的哲學色彩。
  • 書香法院|一起讀好書(八)——讀《致加西亞的信》有感
    書香法院|一起讀好書(八)——讀《致加西亞的信》有感 2020-09-08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影《羅生門》告訴我們人性有多可怕?謊言下到底有沒有真相?
    之前看過小說《羅生門》,揭示是對人性和良知的醜惡。而電影《羅生門》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草叢中》和《羅生門》。電影的背景取自小說《羅生門》,情節方面則主要取自小說《莽叢中》。但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兇手是何人?什麼是人性?謊言又到底是什麼?
  • 《羅生門|竹林中》:軟弱何在,謊言就何在!
    01如果非要講一講電影《羅生門》和小說《竹林中》,還得分開來講。它們的結局不一樣,留給我們的思考也不一樣。不管是小說,還是改編自小說的電影,都是為數不多的好作品。好的作品,總是能反應人性。但本次的主線是《羅生門》這部影片。02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
  • 《殺人回憶》美國限定重映:比真相更可怕的,是人性普遍的欲望
    直至去年9月18日,電影《殺人回憶》中的兇手原型歸案,終於給了受害人和觀眾一個交代。回歸真實案件,華城連環殺人案的真兇李春在遠比影片更具戲劇性和殘暴。 迷案重現,比真相更可怕的,是人性普遍的欲望韓國華城殺人案之外,作者何襪皮還在《迷案重現》中分析了多起類似案件背後的人性,每個案件都具有共性,也都是普通人在被施加了一定的外部條件下,轉而成為了事件的當事人。比如書中提到的備受國際關注的赴美留學生「章瑩穎案」。
  • 《羅生門》:即使是謊言的世界,依然要相信人性光輝的永恆
    如今「羅生門」成了謊言的代名詞,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出各種謊言,往往用一百個謊言來圓一個謊言,令事實真相被扭曲、被模糊,炮製了一個又一個「羅生門」事件。電影《羅生門》是根據日門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改編而成的,裡面糅合進了芥川的另一部同名小說《羅生門》的部分內容。
  •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23年後,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選取芥川龍之介的兩部知名短篇小說《竹林中》與《羅生門》,進行雜糅改編,以小說《羅生門》中的場地與故事背景,講述了《竹林中》的一樁撲朔迷離的殺人案件,構建自己享譽世界的電影《
  • 《殺人回憶》美國限定重映,比真相更可怕的,是人性普遍的欲望
    直至去年9月18日,電影《殺人回憶》中的兇手原型歸案,終於給了受害人和觀眾一個交代。回歸真實案件,華城連環殺人案的真兇李春在遠比影片更具戲劇性和殘暴。左:李春在高中照片右:模擬畫像華城惡魔李春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芥川龍之介《竹林中》
    今天將解析的這篇小說同《羅生門》一樣被收錄在同名的短篇小說集中,其名《竹林中》。這篇小說大概講的是:在一片人跡罕至的竹林中,一位武士帶著他的妻子真砂在穿過竹林的時候,不幸遭遇大盜多襄丸。武士被縛,武士的妻子真砂也被大盜凌辱;結果是,武士死去,多襄丸被抓,真砂逃到清水寺。整個故事便以在公堂上審訊相關證人和犯人為主要線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