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中》
該小說表現了人生真相的難以把握和作者懷疑主義的人生觀。一、關於作者
芥川龍之介,日本小說家。 代表作《羅生門》《竹林中》《鼻子》《偷盜》《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橘子》《一塊地》及《秋》等。
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8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 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期間與久米正雄、菊池寬等先後兩次復刊《新思潮》,使文學新潮流進入文壇。其間,芥川發表短篇小說《羅生門》、《鼻》、《芋粥》、《手帕》,確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學畢業後,曾在橫須賀海軍機關學校任教,旋辭職。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職,但並不上班。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中國旅行,先後遊覽上海、杭州、蘇州、南京、蕪湖、漢口、洞庭湖、長沙、鄭州、洛陽、龍門、北京等地,回國後發表《上海遊記》和《江南遊記》等。
1917年~1923年,龍之介所寫短篇小說先後六次結集出版,分別以《羅生門》《菸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和《春服》6個短篇為書名。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同年7月24日由於健康和思想情緒上的原因,服安眠藥自殺,享年35歲。
人物評價:
芥川龍之介的的文學可以看作是大正期小市民知識階層的良心、感覺、神經、趣味等經提純而獲得的結晶。他的創作是他學識與才華的化身。不應把芥川只當成是改寫的作家。其中有些寶貴的東西,如不被芥川發現或許將永眠地下」。他讚頌芥川的這種發現,是天賦所賜。更有深一層意思是,芥川不只是改寫故事,而是藉助古典中的歷史素材,闡釋近代的問題。在故事背後明顯地滲透著作者的人生感悟。可以認為歷史題材對於芥川只是「衣裳」,只是傾訴對世事所感的載體。(日本文學評論家吉田精一)
二、個人解讀
該故事講述了一個武士帶著妻子真砂在前往若狹的途中,遭遇大盜多襄丸後,武士被縛,武士之妻真砂被大盜凌辱。事件結果:武士死去,多襄丸被抓,真砂逃到清水寺。故事以在公堂上審訊相關證人和犯人為主要背景展開。
《竹林中》是由幾段供詞組成的,全文脈絡並按照時間順序來完成而是採用倒序的手法,從開頭起就不斷引發著讀者的思考:到底是誰殺死了武士?這使整篇小說變得撲朔迷離了起來。該懸疑小說採用獨特的敘事視角和形式,使整個案件形成一個敘事的迷宮。奇怪的是武士說自己是自殺,而多襄丸和真砂又各自承認自己殺了武士,單獨來看,他們的話都可以自圓其說,然而又相互矛盾。因此,毫無疑問的是,他們三人都撒了謊,而他們的動機都離不開一個詞:私心。
我們先來看看,強盜多襄丸、武士的妻子真砂,以及武士的亡靈口中,他們所謂的真相:
強盜多襄丸:人是我殺的。我強暴了那女人,但我沒想殺男人,是女人說,誰贏了就跟誰,我放開綁著他的繩子,跟他鬥了二十三個回合後將他殺死。
武士的妻子真砂:人是我殺的。多襄丸強暴了我,我以為丈夫會憐惜我、心很痛,可丈夫在我遭到強暴後卻露出鄙夷和厭惡的眼神。我無顏活在世上,準備先殺了丈夫,再了斷自己。可在殺死丈夫我,我沒有了斷自己的勇氣。
武士(通過通靈的女巫,借亡靈之口傳達):我是自殺的。因為看著強盜強暴我妻子後,我妻子竟對那強盜心迷神醉,她讓強盜殺了我,然後她就跟強盜走。絕望的我最後選擇了自殺。
從他們的陳述中可以讀出,他們撒謊都是為了維護自己以及自己在意的東西:
強盜多襄丸在意的是虛榮。在他的陳述中,他毫不掩飾自己是被真砂的美色所吸引,進而起了淫邪之心,然後騙他們夫妻進了竹林中。他也沒有隱瞞自己強暴了真砂。但他在描述中,卻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負責任的、勇武的男人。比如他說,他要娶真砂為妻,他要放開被他綁在樹上的武士,堂堂正正和武士決鬥來贏得這個女人。一個做盡壞事的人,此刻,卻把自己樹立成一個高大偉岸的形象。
武士在意的是武士道精神。作為日本武士來說,武士道精神可以說是他們尊崇的信仰。武士道包括這幾個方面: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然而作為一個武士來說,他卻輸給了一個臭名昭著的強盜,這如果被世人所知,對他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恥辱。所以他的亡靈說了謊,他用自殺,來挽回自己的名譽和尊嚴,並且把妻子描述成一個水性楊花的女人,把所有的罪都算在妻子頭上。
真砂在意的是:貞節。在當時的社會,貞節就是女性最寶貴的東西。他被強盜欺辱,又被丈夫嫌棄,她想通過死來表現自己對「貞節」的持守。所以她撒謊先殺了丈夫,再殺自己。至於為什麼真砂挑起兩個男人的決鬥,或許是因為她無法忍受自己心愛的丈夫,在自己遭遇侮辱後,竟然是鄙夷的態度,她或許甚至希望,這兩男人在決鬥中都能死去。因為她無法殺害傷害她的強盜多襄丸,而她此刻又痛恨自己的丈夫。
《竹林中》的故事其實並不是為了得到整件事情的真相,而是在思考如何定義及理解真相,是在剖析「利己主義」以揭露人性的陰暗面。在作者的筆下,每個人的片面之詞都是不可信的,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判斷來查明,這其實也在剖析「利己主義」的同時,引申出了「懷疑主義」——表現為對他人不信任,對於外界總是採取譏諷,冷眼旁觀的態度,帶有負面的厭世情緒。這樣的思想也來源於芥川龍之介親身經歷後的感悟。
人性軟弱但又不能直面自身,往往由各種各樣的謊言來捏造自身形象,以尋求自我認同和他人的認同。這種對人性的闡述在芥川的小說中比比皆是。
三、他人解讀——為什麼文章會顯得混亂?
1.這部作品讓讀者感覺亂,那才是正常的。
因為作品的主題本身就是想讓讀者感覺到世界的混亂而不可確定,真相是什麼,永遠難以確定;真理是不可知的,真相總是被歪曲。
2.作品的內容,就是要通過對同一事件,由不同的人來敘述,就有不同關鍵細節,這樣才展現了作品真相不可確定的主題。
3.其實分析多襄丸、真砂、武弘的敘述動機後,我們可以發現支配他們這麼做的根源是同一的,即人性中的某種陰暗。這種陰暗可以理解為類似於利己主義的私慾,也可以說是那種不敢直面自身的虛偽。正因為這種利己的私慾,他們不擇手段地為自己粉飾,以種種謊言來掩蓋真相,用自己的敘述來解構他人的敘述,以求確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滿足某種不可告人的欲望。正是人性中的這種陰暗遮蔽了命案的真相,構成了《竹林中》的重重迷霧。
作者在這裡想告訴我們的不再是什麼撲朔迷離的故事,而是導致這種撲朔迷離的背後根源———人性的陰暗面及其不可信任性。
敘事的不確定性,往往是現代小說家對小說藝術的一種自覺追求。芥川龍之介也不例外。在他的小說中,有不少都表現出敘事的不確定,例如早期的《秋山圖》、後期的《水虎》等。而《竹林中》顯然是將這種不確定敘事發揮到極致,並使之成為這篇小說最突出的藝術特點。這種不確定的敘事一方面能夠引起讀者的良久回味,延長審美時間,讓人覺得意味深長;同時,這種不確定性又常常能讓我們從中發掘出豐富而深刻的蘊藉。(來源:知乎)
《竹林中》被日本導演黑澤明改編為電影《羅生門》,並在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後人多用「羅生門」一詞來形容這種無解的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