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同濟大學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尤儷雯昨天(3月21日)發給我的一篇文字。細膩流暢的文字裡,她記錄了武漢戰「疫」期間隊員駐地華爾登邑居酒店9樓的生活場景。
在武漢的44天裡,隊員們下班休息時,不能外出,只能在房間獨居,不能串門,不能聚會,但是,這一切都擋不住青春的璀璨光芒。大家在這逼窄的空間裡,靠著「自家的」門框和對面、斜對面,直至斜斜對面一直到盡頭的「鄰居」,聊遇到的趣事難事感人事,當然還有家人、朋友和八卦,美食美景和癟事......
守望友愛
在這裡,大家有喜怒哀樂,有開心不順,更有說不完的戰友情:牙齒發炎了,伺候藥的、熬稀飯的,都來了;心動過速,有人為她測心速、督促服藥;還有查查的桃膠燉雪梨、媛媛的一個個視頻、90後教的呼吸操、彩萍組織的大合唱、孫隊和王主任的紅包......真是:恨不在9樓!
離別的日子到了,救援隊給酒店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隊員們紛紛在信上寫下自己的祝福:祝福武漢,祝福湖北,祝福國家。但9樓,已經刻在記憶裡。
正文:
回到上海已經四天了,在這被隔離的四天裡,我腦海中總不時的想起我們的9樓群,想起在武漢生活的點點滴滴。
我們下榻的是位於武漢東西湖區的華爾登邑居酒店,我們13位組員被分配到了9樓,有英明神武的孫隊,風趣幽默的王主任,「金點子」彩萍,小作家小任醫生,東方最美的昕姐,「慢半拍」卻顏值在線的阿坤,大廚66,非常「man」的欽欽,散文家查查,文藝委員90後,大導演媛媛,文靜的慧慧,還有人稱「小太陽」的我。我很榮幸地被大家推選為樓長。於是,就開始了我們長達一個月的互幫互助生活。
剛開始,大家都不清楚將要面對什麼樣的工作,都有些焦慮和迷茫,晚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最嚴重的屬慧慧了,吃了安眠藥都難以緩解。這時,欽欽就經常找她談心,而我就經常在群裡發些搞笑的視頻,彩萍就組織大家唱唱歌,就這樣,我們慢慢適應了武漢的生活。記得我們部分人是第一批進方艙的,剩下的小夥伴那天送我們去樓下,我們互相加油打氣,孫隊一個個幫我們在防護服上寫上了上海東方和名字,並一一囑咐,進去要先保護好自己,不要盲目逞能。此時我看到孫隊的眼眶紅了。
福袋
還記得大約是進艙兩周後,查查由於勞累導致牙齦發炎吃起了消炎藥,但是吃了兩天並不見效,看著她越來越腫的面頰,我們都著急了,諮詢過醫院口腔科醫生的建議,決定幫她輸液。沒有甲硝唑注射液,孫隊幫忙聯繫當地醫院調配,她輸著液,我們輪流陪護,以防藥物反應。牙齒痛,不能吃飯,66每天幫她煮粥。終於,在一周後,查查恢復了健康。還有一次,媛媛也是因為勞累而發起了早搏,心動過速,身為心內科醫生的昕姐無論進出夜班,都堅持每天為她監測心率,指導用藥,我們則偷偷地藏起了媛媛愛喝的咖啡,打算等她恢復健康後再還她。
為了使方艙內患者的生活不感到枯燥,「金點子」彩萍可是動足了腦筋。組織了讀書會,廣場舞和呼吸操。這段時間,總會看到能歌善舞的90後帶領我和慧慧在樓道裡排練的身影。我們還主動捐出了自己省下的日常用品給艙內比我們更需要的患者。湖北姑娘66還教我們幾句常用的湖北話,能和艙內的患者拉進距離。
做珍珠奶茶中
除了患者外,我們也想為自己的隊員做點什麼。於是,女神節那天,我們樓女生和後勤老師一起,搓珍珠,燒奶茶,自己動手完成了55杯珍珠奶茶送給我們隊所有的隊員。
做好的珍珠奶茶
由於孫隊、王主任和彩萍還要承擔管理工作,經常開會而錯過飯點,小夥伴們就輪流幫他們拿飯。95後小夥子曉坤主動承擔了搬搬抬抬的工作,小任醫生寫的工作總結經常讓我們獲益多多。
如果晚飯後你來9樓,會經常看見我們一個個戴著口罩,站在自家門口聊天。聊聊艙內的所見所聞,聊聊上海的疫情,聊聊單位的工作,聊聊家人朋友,還聊娛樂八卦,一片歡聲笑語,也只有在這時,我們能暫時忘記了正身處重災區,忘記了勞累,忘記了身上肩負的使命。
這篇文章素麵朝天,我只想記錄這44天來,像家人一般互相陪伴的我們。也許多年以後,回憶這段抗疫之路時,也會想起9樓生活的點點滴滴,想起66的炒飯,想起欽欽為愛睡懶覺的我拿的早飯,想起查查的桃膠燉雪梨,想起媛媛記錄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一個個視頻,想起90後教我們的呼吸操、彩萍組織的大合唱,想起我們9樓群獨有的福利:孫隊和王主任的紅包。也許我們的群很快會解散,但是我們積累的友情和親情會永遠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9樓群員對號入座:
「英明神武的孫隊」,就是執行隊長孫貴新。武漢戰「疫」,他作為東西湖方艙醫院B廳的醫務部負責人,肩上的擔子很重,經常上班之後還要開會酌定院務。常常開會到晚上10點後,貼心的群友們總是把飯放在他的宿舍門口。
「風趣幽默的王主任」,名字叫王韜。救援隊副領隊,參與制定了方艙醫院的多項制度,為保障醫院的平穩、高效運行,立下了汗馬功勞。平日裡的王主任,是個標準「宅男」,他每次都默默地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我想可能是因為他除了和我們一樣要完成艙內的工作外,還有很多科研、文稿方面的任務要完成。果不其然,他先後出版了《新冠肺炎居家防護指南》和《新冠肺炎學生防護讀本》,為廣大社會群體預防新冠肺炎提供了依據。
「『金點子』彩萍」,就是那位個子小、能量大,總有使不完的旺盛精力,總把燦爛笑臉給戰友的護士長,她也在B廳護理部擔任管理工作,廳裡的讀書會、呼吸操都是她帶頭謀劃開展起來的,她帶領團隊很快把超大的方艙變成了溫馨的家。
「小作家小任醫生」,就是那位90後醫生任慧娟,一名年輕的內科醫生。她說,每次下班都很擔心自己是不是會被感染,有時候喉嚨痛得都犯疑心病了。還好,休息一晚後,第二天喉嚨痛啞逐步好轉,然後又信心百倍地投入新的一天!
「東方最美的昕姐」,就是那位奶奶感動中國、她收到患者感謝信的火線入黨醫生李昕。她與自己的患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至今還在聯繫中;她的女兒說:「媽媽,您是我心中的大英雄!」
「『慢半拍』卻顏值在線的阿坤」,名字叫晏曉坤,他在火線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說,男生在方艙醫院裡有很多優勢,比如我們和護士小姐姐一起去查房,患者普遍都很配合,我們的效率會更高些;氧氣瓶搬運、飯來了水果到了,我們在就搬得快。
大廚「66」,就是湖北姑娘袁劉遠了。為何叫「66」?我也不知道,估計是名字中帶個「劉」字吧,幹事順順溜溜,大家就這麼叫開了。平日裡,66總是給我們加菜,把盒飯變成炒飯,把吃不掉的酸奶做酸奶餅。袁劉遠說,我的主班是電腦錄入,30天裡每天都像個土豆趴在那裡,除了被「小姐姐,給我一個口罩」打斷之外。她說「武漢人民太善良了!」武漢百姓說「都是我們不好,害得你們大老遠跑來救我們!」劉遠說,聽著聽著,就想流淚。
「非常『man』的欽欽」,就是隊裡的「女漢子」顧欽贇。儷雯說,顧老師在艙內承擔著小組長的工作,每次進艙她總是最忙的一個,哪個環節有問題都要靠她去協調,發飯、測量生命體徵這種最忙碌的時候,她都會來幫忙。每次下班她都是最後出艙的一個。
「散文家查查」,當然就是查韻。她的文章寫得一級棒!在方艙,自己的主班工作內容是電腦錄入病人信息、醫生醫囑、用藥情況,直至病人出艙。查韻說,一個月的方艙生活轉眼間就過去了。最初擔心、害怕,但進入方艙後看見滿眼都是患者,激發了每個人的職業潛能,身處患者群裡反而心定了。
「文藝委員90後」,指的是秦佳文,她說,我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我們都害怕分離,我們誰都擔心病毒,但是,國家吹響集結號,大家便義無反顧奔向湖北,共赴國難,決心打贏這場阻擊戰。尤儷雯說,90後的佳文性格外向喜歡跳舞,在方艙內積極參與讀書會和呼吸操等活動,還充當一起了小記者,約病人訪談;休息的時候,她也教我們跳舞,所以我們稱她為文藝委員。
「大導演媛媛」,就是那位會剪輯、會創作的視頻、美篇達人尹媛媛,她製作的近4分鐘視頻,獲戰友們點讚一片。她說,武漢戰役生活雖已過去半月,但一直歷歷在目,因為裡面有你的樣子,也有中國的樣子。
「文靜的慧慧」,指的就是李慧。她文靜,但她格外有心,她用細膩的筆記下了戰友們每個暖心的細節、每一個戰「疫」的故事。她說,更讓她感動的是那些進入方艙的社區黨員志願者,那些警察叔叔,他們不畏艱險、每天任勞任怨,做保潔、做安保: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人稱『小太陽』的我」,當然就是尤儷雯了,她用詼諧、細膩的筆,留下了工作之餘的這些斑斕的片段。她和許多戰友們一樣,也在戰地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仙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