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們讀了古老的之法,是用50根草,按照方法,來進行繁瑣的佔,出爻成卦。很多人認為,好麻煩,現在都用什麼什麼方法,簡單快捷,等等言論。可是在古人眼裡,佔,是神聖的,若要窺得天機,就不能嫌麻煩,就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按照佔之法,一步一步窺得天機。這裡並不是要說擲錢法、梅花數等方法的不是,我覺得任何事物,存在就有它的道理。
那麼,最古老的佔筮之法是怎麼形成的呢?事實上,易經八卦成數之時,並沒有佔筮之法,佔的方法不存在巧合而生,他的確是有人發明出來的,而最早的佔筮之法,並沒有這麼麻煩。可能來說,最初就是抓一把蓍草,長短不一,進行長短比對,有大約一比二比例的蓍草,就拿出來,先拿短的,那就是第一爻——陰爻;再拿長得,那就是第二爻——陽爻;如此反覆拿六次,就得到一個卦。由此再對比卦象,獲得預示。
後來發現,這種方法隨機性太強,虔誠度也不夠,換言之就是不夠嚴謹。怎麼辦?就有專門的人員,進行數字的摘取,才有了最古老的佔筮之法,就是用50草,一根取出,象徵太極,也示敬天,剩下49根,意在七七四十九之數,然後左右手象徵陰陽,任意分開這49根蓍草,再以4根為一數除留得數。如此反覆18次,方得一卦。這裡我們看到又用到了數字「7」「4」「18」,所以《易經》裡的數學理論,值得我們太多的推敲,學習,研究。
這就是最古老的佔筮之法,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最正宗的佔筮之法。所以我覺得,佔筮的目的,是要窺得天機,既然有求於天,那麼就沒有什麼簡單與麻煩之說。古法自有古法的道理,簡單的方法,也有它存在的道理。不去爭,學習《易經》的人,還要爭辯對錯,那他一定不懂易,也可說,根本沒有學易,只是道聽途說罷了。既如此,有何用?
之法的形成,基本也就這樣,因為有了陰陽八卦,得卦的方法,相對來說還是容易產生的。包括後人對古老佔筮之法的改進,以及一些新的佔筮之法,那都是大德之士,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比方說,後期發展的簡單的佔筮之法,就是一個例子。
五十根竹籤,先除去一根為太極。
將四十九根竹籤,分握於左右手,由右手中抽出一根,夾在左手的小指中。
用右手數左手中的竹籤,八根一數,數盡時不留,餘下的加上小指的一根,合計為一時,是乾卦,二是兌卦,三是離卦,四是震卦,五是巽卦,六是坎卦,七是艮卦,八是坤卦,一次就得到下卦。
再用四十九根竹籤,同樣的方法數,就得到上卦。
這樣不會出現「變爻」。然後,再將四十九根竹籤,分為左右,由右手取出一根,夾在左小指,將左手的竹籤,六根一數,數盡時不留。餘下的加小指中的一根,合計為一時,是初爻,二是第二爻,三是第三爻,四是第四爻,五是第五爻,六是上爻為「變爻」,再以「變爻」的「爻辭」佔斷。
再者,還有擲錢法。這是不用竹籤的佔,依據唐代《禮儀正義》「士冠禮」中所說的原則如下:用三個銅錢拋擲。兩個面一個背時,是少陽「—」。兩個背一個面時,是少陰「--」。三個背時,是變爻老陽「口」。三個面時,是變爻老陰「X」。這樣,六次就可以由下而上得到全卦。六爻中有一個「變爻」時,佔斷看爻辭;有兩個以上「變爻」時,佔斷看「卦辭」。
佔筮的過程當中,「變爻」是難免的,那麼卦中變爻的取斷之法,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下。
六爻均不變時,取本卦之吉兇斷。
僅一爻獨變時,取本卦該變爻之吉兇斷。
兩個爻動變時,取本卦兩個變爻之上爻的吉兇斷。
三個爻動變時,取本卦之吉兇斷。
四個爻動變時,取本卦中兩個不變爻的下爻之吉兇斷。
五個爻動變時,取本卦下的唯一不變爻之吉兇斷。
六個爻全變時,取本卦所變出的「之卦」的吉兇斷。
讀到這裡,我們發現佔筮的方法,可能有簡單的,但能斷吉兇的卦辭,卻不是隨便得來的。所以學《易經》,讀卦辭,還是要無欲無求,靜下心來,先來認識易,了解易。習得了易的智慧,才是上上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