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高氣溫26℃,明天最高28℃,不少人戲稱淮安一秒入夏,從大冬天直接跳入炎炎夏日。上周才春分,清明和穀雨還沒到啊!難道春姑娘故意和大家捉迷藏?其實,春天正在淮安,正在這個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文化古城。
在這樣一個春光旖旎的季節裡,三五好友相約,同遊暢聊,美哉!上周日上午,再次來到千年古鎮河下,輕踏青石板,走一走,看一看。
上午9:50,在吳鞠通中醫館的大門前駐足。隨手刷朋友圈,看到「山陽醫派」群裡有人發消息,「我懷疑一不留神,得了冠軍。」瞅一瞅,原來是東海釣鰲客,平時稱他為「盧大師」,我們是舊相識。「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其實,我已經在園內溜達了一圈。於是去找他,剛想發消息問他的位置,一抬頭就望見正在大門內舉著手機拍照的他。
我們熱絡地打著招呼,順子也到了。順子,先前我加了他的QQ和微信,「淮上會」用了他的好多文稿,他為河下寫了系列文稿。對他仰慕已久,卻一直未曾謀面。在我的想像中,他是一位頭髮花白、衣著樸素的老人家。不曾料到,這位先生西裝革履,金絲眼鏡,風度翩翩,盡顯儒雅之氣。尤其讓我興奮的是,第一次見面順子送了我一本他的書——《味道——古鎮河下風情錄》。
說來也巧,東海釣鰲客原名盧順貞,順子原名趙長順,他們名字中都有一個「順」字。再仔細端詳,青磚黛瓦高高門楣上的「淮順堂」三字,不禁莞爾。
緊隨其後走進淮順堂的是老槐樹,老槐樹一點也不老,真人比朋友圈裡曾經見過的照片最起碼年輕十歲。是因為穿著絳紅色衣服的緣故嗎,抑或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老槐樹,是研究《水滸傳》的專家,從他的一篇篇文章中,我知道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有三部與淮安有關。《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土生土長的淮安人,這我知道。《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曾寓居淮安數載,並在淮著書立說,這是先前的我所不知道的。《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和施耐庵是師生關係,《三國演義》也有人說是他們二人的合作,我略知一二。而老槐樹的文章,加深了我對他們的了解。這三部文學巨著中都有不勝枚舉的淮安符號,如方言、風景、美食、醫藥等。
還有兩位女士,一位是李梅芳,她在河下古鎮住了數十年。甫一見面,映入眼帘的分明是一位大家閨秀。另一位女士來自清江浦區,雖然此前我們網上神交已久,網下卻從未唔見。不過,當她從那長長的老街上走來時,我一眼就認出了她,她也一眼認出了我。「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古人之言,一點兒也不虛。她就是劉豔梅,熱愛生活,傾心隨筆。
李梅芳和劉豔梅共有一個「梅」字,她倆或似梅清新雅致,或如梅傲霜堅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說的不就是這樣的女子嗎?
這麼一敘,我倒像是個局外人啦?其實,我嘛,筆名如月、楚楚月,和松間月共有一個「月」字,也許我倆都是喜歡月之皎皎、月的盈盈的吧?想像月兒一樣恬淡,而不像太陽那樣耀眼。此外,我雖本名邵娟,其實和趙長順先生300年前可算是一家。因為我爺爺的爺爺入贅改姓,三代後回姓歸宗。我的娘家在薛家灣,第一大姓是薛,第二大姓是趙,所以,我也姓趙。也許,我們還都是與淮安有諸多淵源的趙匡胤的後人呢?
淮順堂的錢先生帶我們登上淮順堂的二樓,主人詹天祥先生正和淮安市廣播電視臺健康事業部主任田波等人邊喝茶邊聊著。我和豔梅先去走廊上看看外面的風景,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花木蔥蘢,煞是可愛。稍後,我們一行人圍著一張長長的木桌而坐,啜飲茅山茶,說著山陽醫派。
詹先生是淮安籍最後一位太醫韓達哉的後人,是第五代傳承人,他積極推廣和傳承山陽醫派,濟世惠民。韓達哉研製的有效治療頸椎病、肩周炎、關節炎、腰間盤突出等關節疾病的「骨康」外敷藥酒,傳承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清朝大臣李鴻章、張之洞,慈禧太后最得寵的太監李蓮英,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葉飛軍長等人使用後,因其藥效顯著,倍加推崇。淮順堂「骨康」外敷藥酒分別於2014年、2016年獲得「淮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老槐樹十數年前開始研究山陽醫派,他認為現在許多人只知道吳鞠通而不認識韓達哉,是因為吳鞠通是山陽醫派的創始人,而且興於清朝乾隆盛世,而韓達哉主要生活於晚清光緒年間。雖然他們二人都是山陽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實韓達哉在歷史上的地位要比吳鞠通高,因為韓達哉是太醫官,相當於現在的衛生部副部長,而吳鞠通只是民間醫生。中醫和武術一樣存在門派之爭,各家各派藥方密不外傳。韓達哉作為太醫,有機會廣泛閱讀皇家醫藥學典籍,他所編寫的《醫學摘瑜》一部分是自己研究心得,另一部分來自皇家從各地徵集來的典籍,書的原稿(孤本)傳之後人,存於淮順堂。
說來也巧,兩位名字帶「順」字的先生,對淮順堂的「順」文化頗感興趣,想來不久的異日,他們一定會有佳作問世,以饗讀者。
淮順堂,本部在淮安,上海、山東等地有省級分部——淮順堂古方理療館。清江浦區有分店,豔梅靠的近,會時不時地和詹先生的母親——老中醫韓秀玲女士說說家常,帶我們了解韓太醫逸事以及山陽醫派背後的故事。
梅芳,會一次次地徜徉於河下街巷,為我們娓娓講述一位位淮上名醫的傳奇。
數年前,老槐樹曾向政府部門提議,命名吳鞠通路,相信不久的將來還會有韓達哉路。路名也是一種文化載體,是一種文化傳承方式。
那日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絡繹不絕,和我們一樣走進自然、典雅、古樸的淮順堂。清逸閒適的庭院,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會給來到這裡的每一位有心人,留下美好的記憶和悠遠的遐思。此際,我的眼前似乎有一位身著長衫、鶴髮童顏、清癯俊朗的老中醫,正從歷史的長河中款款而來,走進淮順堂,坐堂問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輕輕地道一句:「哦,你在這裡嗎?」醫者仁心,聖者仁術。淮順堂,讓每一個有緣人「養心,養眼,養性,養生」。「菊花紅花金銀花花開華夏,丁香茴香廣木香香散神州。」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淮順堂的使命,也是所有淮安人的共同心願。弘揚山陽醫派,傳承淮安文化,我們一直在路上……
(拍照:田波 淮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