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知識。
(一)律動方面
1.幼兒律動,基本上以模仿動作為主,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動物的動作:兔跳、貓走、鳥飛、鴨走等。
(2)人們的勞動:採蘑菇、鋤草、划船、開車、擦玻璃、洗衣服等。
(3)自然界的現象:風吹樹搖、植物生長、下雨等。
(4)日常生活以及遊戲中的動作:洗臉、刷牙、梳頭髮、穿衣服、拍球、跳繩等。
小班的幼兒多數以律動為主,中大班要逐漸減少律動的分量,應多學習基本舞蹈動作和節奏活動,律動方面的要求要有所提高。
2.律動的選擇:
幼兒動作的發展往往都是從大的整體動作到小的精細動作。例如最開始的軀幹的,上肢的,下肢的大動作,逐步發展到手腕的,手指的小動作;幼兒既要顧到下肢,腳的動作,又要顧到上肢,手的動作,而且上,下還要協同活動,合上音樂的拍子。如果動作發展達不到一定的水平,是難以完成的。
三歲多的小班幼兒為小肌肉動作,聯合動作的發展還不是很好,因此,開始可以選用一些坐著不移動的上肢大動作,如打鼓、吹喇叭、擦玻璃、打氣、拖地板、洗臉,梳頭、拍球等動作,以及只做移動的動作,如走步、小碎步、小跑步等。在上述動作熟練的基礎上再做移動與不移動的聯合動作。如邊走邊拍手,邊走邊打鼓、邊走邊吹喇叭,做像雞走路似的邊插腰邊向前走邊點頭、以及需要四肢協調活動的貓走路,熊走路等。
五歲的幼兒,其控制動作的能力與節奏感都有所發展,因而可選擇一些小肌肉細小的動作,如需要手腕轉動的摘蘋果動作,柔軟精細的縫衣動作等。做這類動作,還可有速度,力度的變化。如有快慢、強弱、漸強漸弱等,以便進一步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以及動作的協調性。
(二)音樂方面
律動所選用的音樂要節奏鮮明,形象性強,能引起幼兒活動的願望。幼兒很喜歡一邊哼唱一邊做模仿動作,一些簡單的律動曲調最好是便於幼兒哼唱的。當然也不排斥有時為了更加形象的表現某個動物,而採用一些有特殊效果但是不宜哼唱的樂曲。
幼兒音樂的速度不宜太快,因為他們還缺乏做動作的能力。有時幼兒的動作不宜合拍是因為音樂的速度不合適。為某個律動選用音樂的時候,不能固定只用一首樂曲,例如做鳥飛動作時,固定的只用某首曲子,這樣幼兒更多地通過記憶知道這一音樂可以做鳥飛的動作,如果我們經常更換使用各種適合做鳥飛動作的樂曲,這樣幼兒能夠通過對音樂的感受而知道某種性質的樂曲是可以做鳥飛動作的。這對音樂感受的發展能起到一定作用。
(三)舞蹈方面
幼兒的舞蹈主要由一些基本的舞步,如墊步、小跑步、踏點步、踏跳步、進退步、跑跳步、跑馬步、秧歌步、滑步等,簡單的上肢舞蹈動作,如兩臂的擺動,手腕的轉動等以及簡單的隊形變化所構成。幼兒園中常見的舞蹈形式有以下幾種:
1.集體舞:大家做同樣的動作,跳完一遍後可以更換舞伴。
2. 邀請舞:現有的一部分人為邀請者,在與被邀請的人一起跳完一遍後,被邀請者轉變為邀請者。
3. 小歌舞或者童話歌舞:有一定的情節、角色,可以說說、唱唱、跳跳,如《小兔乖乖》、《蜜蜂和熊》等。
4.幼兒自己創造舞蹈:幼兒隨著音樂自己創造性的想出各種舞蹈動作,以表達自己的感受。
5.表演舞:一般6-10人,可有簡單的隊形變化。這類舞蹈可在平日所學的歌舞表演或簡單的舞蹈基礎上加工而成,在節日或家長會等活動中表演。
二.實際訓練方式方法
在教幼兒集體舞,邀請舞或童話歌舞時,以下步驟與方法可供參考:
1.熟悉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首先引導幼兒去傾聽,準備好根據音樂的節奏,情緒去做動作。
2.學不同舞步可選用不同隊形,學側點步或藏族舞蹈需要左右走動甩袖動作時,因牽涉到方向問題,可讓幼兒站成直行學習,大家方向一致,做錯了也容易發現。踏跳步、跑跳步、秧歌步等需要繼續向前移動的舞步則可排成圓圈,一個跟著一個做動作。不過若學習秧歌步、十字步則應改用直行。在安排幼兒位置時,可以適當注意讓動作有困難的幼兒站在動作比較好的幼兒的後面或旁邊,以便模仿。
3.分解動作,有些簡單的舞蹈動作需要配合著活動,教學時也可進行分解,先教腳的動作,後教手的動作,然後結合起來練習。另外要注意並不是所有的基本舞步都要進行分解,有的動作若過分強調分解,有時反而會使幼兒糊塗。如跑跳步和跑馬等,這類動作可讓幼兒在跟著教師和同伴一道活動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模仿逐漸領會,掌握。